第三百零三章:损失惨重

2017-12-19 作者: 折纸怎么飞
第三百零三章:损失惨重

受了廖立的计策,再加上陶谦对于自己名气的自信。 X誉满天下的名士对一个宦官之后的正义请求,以无数百姓的生死,让曹嵩屈服,给秦枫送一封书信过去。

但没想到,现在的曹嵩竟然不是他探听到的那个心软的宦官之后,他居然决绝了挽救百姓,反而力挺秦枫。

这在陶谦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记得道听途说中的曹嵩不是这样的。

被拒绝还算一般,陶谦被拒绝的多了。但是打定主意,抛弃了脸面,低声下气的去求曹嵩。

却失败了。而且还在门口被一个小卒羞辱。

陶谦的心情何止是奇差,简直到了快要爆发的地步了。

怀着这种心情,陶谦黑着一张脸,阴沉着一双眼睛,快速的回到了书房内。

这会儿也不打算找廖立商量了,居然失败了,陶谦不想看见廖立诧异的目光。

既然走后门,用阴谋不成。那就只能走正门,用陈的计策,派遣使臣,花费一定的代价去求秦枫了。

尽管,这个时候陶谦也不知道自己的徐州,还有什么代价能入秦枫的眼。

但总归要试试的。

想着,陶谦吩咐了人,去把杨肃找来。

秦枫与杨肃虽然感情不算太好,但好歹两方间是亲家翁。

杨肃的女儿杨依在陈留城的时候还称呼秦枫为公公。

这一切,陶谦都是知道,了解的。

但是琅邪城一战后,陶谦对于秦枫的恨意已经达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对于秦枫所亲近的杨肃就开始了疏远。

陶谦自己已经很少在私下里,一对一的情况下与杨肃相见了。

但是这个时候,兖州除了杨肃以外,再也找不出什么人来出使兖州了。

陶谦心中叹了一口气。

现在下邳城内外的大水稍微的退却了一些,至少马车在水上行走,不会出现浮起来的现象了。

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下邳的旁边就是大海了,广阔无比。泄洪能力还是有一点的。

太守府外,杨肃下了马车。

与以往的时候相比,杨肃的精神不错,但是脸型却消瘦有些,逢人就会露出笑容的习惯也没了。

增加的是厌倦。

厌倦啊。厌倦了徐州,厌倦了陶谦。

杨肃没道理不厌倦陶谦,在徐州他兢兢业业,帮助陶谦,治理州郡。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其后陶谦被袁绍击败,杨肃忙前忙后,任劳任怨。

但是现在呢,自从琅邪城一战后,陶谦就没有再亲近过他了。往昔情分,似乎都没了。

杨肃怎么会不心灰意冷呢。

至于,陶谦忽然召见自己,杨肃也能猜出个大概,并不是想要与他叙叙旧,而是想要他出使兖州吧。

城墙上,陈向陶谦进言的时候,杨肃也在。

看了眼太守府,杨肃走了进去。

进了太守府以后,杨肃很快就来到了书房外边。

“还请禀报。”杨肃对着门前护卫,弯身道。

在以前,杨肃也是陶谦的近臣,进书房什么的根本无需禀报,但是现在。

杨肃很自觉。

“主公已经吩咐,若是杨大人来此,无需通报。”护卫连忙对杨肃还了一礼,低声道。

“无需通报啊。”杨肃心下冷笑了一声。

对着那护卫点了点头,杨肃走了进去。进书房后,杨肃也不抬头了,直接低着头,对着前方道:“杨肃拜见主公。”

坐在主位上,看着杨肃恭顺的摸样,陶谦一阵恍惚。

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但是片刻后,陶谦就被一片坚毅取代了。

杨肃与秦枫走的太近,不可靠。

这就是陶谦的想法。

现在的陶谦几乎满心都是秦枫了,是赤.裸裸的敌视。与秦枫亲近的人,陶谦下意识都带着有色眼睛看人了。

“免礼,坐。”陶谦指着旁边的座位道。

“多谢主公。”杨肃道了一声,还是没有抬头,继续微微低着头,来到了旁边的位置。

“今日城头上,从事也在。”陶谦见此也不多想了,直接道。顿了顿,又道:“满目汪洋啊,百姓受灾严重。从事又掌管钱粮,应该知道我徐州的粮食,已经不足以赈灾了。”

对于陶谦要说什么,杨肃已经肯定了。

“还请主公吩咐。”杨肃举拳道。

“兖州太守曹孟德虽然与我有恩怨,但是与从事却是亲厚,与从事更是亲家翁。如今我徐州危机,还请从事能出马,前往兖州,求得粮食。”陶谦的语气中,虽然带着请求,但是怎么看都没诚意。

二人的关系,已经表面化了。

亲家翁?杨肃没有理会陶谦的态度,对于亲家翁三个字却是有些恍惚。

其实当初杨肃把秦枫使臣赶回兖州时候,两人间的梁子也就结下了。只是后来自己主动求和,才缓和了两人间的关系。所以两人间的关系很玄妙,不算好也不算坏。

而在徐州杨肃虽然能力不行,但是人际关系处理的很好,也掌管钱粮,算是重臣。

要不然当初陶谦也不会将从事之位给予杨肃。

但是今日。

杨肃心中一阵心灰意冷。

“诺。”杨肃举拳应了一声。

随即,陶谦亲自起草了公文,配备给杨肃一百护卫,派遣杨肃前往兖州求助。

怀着复杂的心情,杨肃抱着公文,出了太守府。

杨肃走后,陶谦喃喃道:“一定要成功啊。”

如果说,徐州,青州等地乃是下游,而兖州是中游,那么雍州就是黄河上游了。

洪水从雍州蓄积,而流入兖州。但是兖州因为秦枫的疏通,整治,使得泄洪量大增,在小范围内的洪涝中,勉强的把洪水给卸下去了。

现在暴雨已经结束了,兖州也安全了。

但是兖州的泄洪量强大,徐州,青州就彻底遭殃了。

按常理最上游的雍州应该是受灾最小的地方。

但是事实却是恰好相反,雍州这一次惨不忍睹。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雍州以前是董卓占领的,在董卓统治的时候,只考虑打仗,打仗,很少考虑洪涝。整治。

当李世民篡位,对于吏治很关心。

但是李世民刚刚篡位的时候,人心不稳,根本没心情搞什么吏治,后来手腕强势。

李世民也开始压服住了内部的矛盾,对外征战,打山贼,转移注意力。

后来又打秦枫,再后来白波军爆发。大部分时间,钱粮也都消耗在了征战当中,整治河道这种事情也就耽搁了下来。

河道经过积累,渐渐的变窄,深度也渐渐的变迁。

没有经过整治的河道,根本拦不住较大的洪涝。

而这一次,又是数百年难遇的大洪水。使得洪水源源不断,迅猛的速度进入雍州。

在源头安定还没有淹没的时候,雍州就已经发大水了。连续五六天的暴雨,更是让雍州成了一片汪洋。

湖口渡口。

因为暴雨来的太迅猛,战船没有及时的捆绑,有些沉没了,大部分则漂浮在湖口城中。

平底船,吃水不深,现在渡口内的水深有足有半人高。很正常。

现在渡口城中的有一部分的房屋被冲毁。剩下的百姓也不敢住。不能住。因此,大部分都蹲在渡口的半城池的城墙上。

还有一部分,干脆就在散落在城中的战船上居住。

湖口守将驾驶着小舟,在城中行进。看着灾情,脸色铁青。原因不仅是湖口被淹没,还有对雍州的担心。

看暴雨情况,面积应该很大。

若是水位继续上涨,黄河决堤,然后淹没整个雍州。

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很快,洪成对于雍州的担心,就被眼前的惨状取代了。城墙上,到处蹲在百姓,有很多人走的匆忙,虽然带了口粮,但是没有锅碗。

“回去把军中的大锅都拿出来。”洪成下令道。

“诺。”行舟的士卒,应诺一声,舟掉转方向,开始返回。

洪成的担忧是没错的,这场暴风雨确实是越下越大。

上游的雨水汹涌,水位不断上涨,整个雍州一片汪洋。

长安城,还算好的。

因为地势较高,大水只淹没到了脚掌附近。

但是长安城内的,上下官员,却没有人因此而庆幸。因为,雍州各地,因为灾情的公文,如雪花似的进入长安城。

几乎都差不多,请求粮食赈灾。

一场大水,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运气好的能带出点粮食,运气不好的,只有人逃出来了。

一粒米都没有带出来。

更加可怕的是死伤,现在还没办法统计,但是死伤肯定有许多,人应该比较少,但是有无数的畜生尸体。

这才是可怕的。

瘟疫。

几乎是在五六天的时间内,上天就酝酿了一起针对雍州的饥饿,洪涝,瘟疫。三大威胁。

其中以洪涝最大,饥饿次之。若是能消灭这两大威胁,瘟疫是可能避免的。

但关键是,雍州现在的排水系统,要想排出这么多的积水,需要时间。再加上暴雨还在不断持续,水位很难下降。

等水位自然下降,起码得三五天。

更糟糕的是,有消息传来,雍州境内莫名出现了大量蝗虫,蝗群过后,寸草不生。大部分的粮食都要颗粒无收,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更重要的一点是,整个雍州的粮仓几乎见底,只剩下了二三十万石。二三十万石是什么概念呢?

能让十万大军吃上七八个月。省着点吃能熬一年。

但是相比于雍州的二百万之众,错,加上近十万白波贼,没准有二百五十万人。

这么多的人口,二三十万石的粮食只够晒牙缝的。

长安城内,将军府书房中。

此刻,坐着三人,李世民,长孙无忌,张济。

李世民的脸色相当难看,形容惨淡。双眼血红。李世民几乎不敢相信,就在七天以前,他还在高兴,下雨了。干旱过去了,虽然今年比较辛苦,收成可能也在二成左右。但毕竟是能熬过去的。

但是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大,直到把他的雍州给淹了。淹了之后又出现了可怕的虫害,从喜悦,到绝望中用了短短的七天。

李世民在这种突兀变化中,差点崩溃掉了。

长孙无忌几乎跟李世民一个德行。

只有张济一人还算比较镇定。张济四十余岁,说起张济一般人都不陌生,名将张秀之叔伯,也是董卓最信任的部将之一。

在董卓被关东诸侯赶到长安的时候,张济镇守住了函谷关,守护住了雍州,乃是真正的肱骨之臣。雍州的顶梁柱。

在这个时候,也是张济挺身而出。沉思了片刻,举拳对李世民道:“主公,如今洪水肆虐,百姓损失较多。粮食肯定变得匮乏,当务之急,应该是筹集粮草,准备赈灾。”

“士度有何办法?”李世民就像是一个在溺水中,抓住救命稻草的人。闻言急不可耐道。

“可暂时向各大士族,豪强借去。等来年归还。”张济出了一个主意,可行的主意。

雍州是复杂的势力,士族,豪强占据着大量的资源,也很看重粮草储存。选择的地方,也都是地势比较高的,应该有很多存量。

李世民心中一喜。但是长孙无忌的一段话,让李世民的心再次凉了下来。

“只靠豪强,士族的粮食,恐怕不足以支撑到明年秋收啊。更何况还有近十万白波贼。”长孙无忌摇头道。

是啊,还有白波贼。李世民的心,很凉,很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