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天子所说,谏官们忙乱了半天,最后也只落下了白痴这两个字。
就在朝廷忙乱一片的时候,皇后马忆灵终于到了临产的时候。这可是天子赵惇第一个孩子,全天下都在关心是男是女,如果天子能一举得男,不仅是大宋未来有望,而且对如今紧张的局面也能起到很好的安定作用。更主要的是,如果皇后能生个儿子,就算来和亲的大金公主将来生了儿子,相比皇后所生的长子和嫡子,也就先天不足,使得大宋不至于因为继承出现问题。
赵惇自然也关心着自己的爱妻和肚子里的小宝贝,不过对外面关于皇后生个儿子可以稳定局面的说法,他却很不以为然:要生个儿子来帮着自己稳定大宋,没搞错吧?本天子还不至于那么的没用;反正大金公主一定是来不了的,也不用忆灵非要生个长子才能保住江山的稳定。
只是可惜了,在面临天灾的情形下,赵惇再想陪着皇后都不行了,他忙的连回宫的时间都少,为了不打扰已经行动不便的爱妻,甚至都不再回皇后的寝宫休息,哪还有时间守在爱妻的身边,也只能听听内侍和宫女的禀告。
早在刚刚确认皇后怀孕的时候,尚药局就派来了专门御医,日日夜夜守在皇后的寝宫外面。到七个月的时候,尚药局已经计算好分娩的日期,上报给皇帝,预计是八月十二日。大宋的妇科水平并不是很差,尚药局的计算最多也只会错个一天。
确认了皇后的生产日期,尚药局下一步就是在皇后的宫院中找合适的房间,布置一个单独的产房,按妇科的说法,产房最重要的是不能透风,要不会让产妇得产后风的(这是中国一直流传的老话,科不科学暂不讨论)。这可是虞景儿亲自把关,把皇后宫中的所有侧殿都查了个遍,最后才在左跨院里找了个不透风的小房间。
按照规据,现在皇帝该作的事,就是大大的赏赐。从吃穿用,到药物、金银绸缎等等,不过,这可不是赵惇想赏的,他只是在下面送上来的单子盖了个章。这个时候他太忙,太上皇他们也不让这些事儿来烦天子,干脆全安排好了。
到了九个月的时候,太医院又加派了专门的产婆和医生,天天为皇后把脉看诊。马忆灵早给折腾的不厌其烦,但她也知道,现在是胎儿为重,什么都得为孩子着想,也只能是压住自己的脾气强忍。到了接近生产的时候,不只是医生,就是虞景儿也是天天守在马忆灵的身边,她可是第一胎,生产不会太容易的,这么小心也是正常的。
可是,尚药局这回的预估可没准。本来,为了能看着自己的宝贝出生,天子忙中偷闲,特地和家人一道,守在皇后的宫里等候。可到了时候,皇后却连个动静都没有。这一下,上上下下的神经都给吊了起来,深怕皇后是难产。
可说来也奇怪,皇后并没有难产的征兆,不知道这小家伙是不是在跟人赌气,你越急他越不出来。
天子也是哭笑不得,自己好不容易才抽出了时间,结果还是没办法看着孩子降生。他好笑的对家人说,这个小东西一定是个比自己还要麻烦的皮猴子,还没出生就和大人较上劲儿了。结果,赵惇反而被长辈们给教训了一顿,责备他身为人父、不该如此的评价自己未出世的孩儿,搞了个灰头土脸。
大家哪里知道,天子赵惇的玩笑话还真说准了,这个孩子的确是个比他还淘气的麻烦精,到了后来,连赵惇都受不了。
这一拖,就拖过了好几天,搞得尚药局和太医院都紧张的要命。尤其是尚药局,要不是皇家没计较他们的失误,里面的官员早该倒大霉了。皇后一天不生,他们就无法安心,一天到晚的提心吊胆。
大宋重兴元年八月十八日,大雨还在下个不停,前段时间的水灾已经导致了产粮区大部分被淹,只怕今年的收成是全完蛋了。就算大水退后再补种,农业的损失也不会小。好在,前几年大宋都是风调雨顺,这一年的损失还承担的起。但一般农户却会受不小的影响,今天的朝会就是商讨减免皇粮、国税,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的事。
朝会进行了快半个时辰,一名观察天气的侍卫来到了大殿门口:陛下,天色有变。
从四月底,朝廷意识到不断的大雨可能会导致天灾的时候,宫里就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观察天气。当然,负责农业的司农寺也派人长期观察气候,并想办法推算何时天气能好转。
几个月下来,天气根本就没有好转的迹象。直到八月初,司农寺才向皇帝报告:按有经验的老农根据天时估计,大雨有可能在本月结束,可还是没敢肯定。这样,天子又加派了观察天气的侍卫,要他们一看到天色有变就立刻报告。
哦?!
大殿里顿时有了一些躁动,靠近门口的一些官员甚至不顾礼仪,伸头向门外的天色看去。
听到侍卫的报告,司农寺卿罗易匆匆的向天子告了个罪,连忙跑出了大殿,不顾还在飘落的雨点,抬起头仔细向天空观察,眼见得本来黑沉沉的天空乱云翻滚,天边微微有些发亮。
兴奋的司农寺卿抹了一把满脸的雨水,调头冲回了大殿,兴冲冲的来到御阶前跪下:恭喜陛下,天开了,大雨很可能快要停了。
真的?
不只是天子赵惇,就也群臣也是一喜:只要大雨能停,这场规模巨大的天灾就有了安然渡过的希望。但被不断的错误预报,已经搞得神经紧张的天子还有些不敢信,脱口问了一句。
是的,陛下,天边已经发亮,这是大雨将停的征兆,恭喜您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恭喜陛下!
……
能够听到大雨即将停止,可是现在所能得到的最好消息,松了一口气的臣子们纷纷向天子道贺。
正当大家纷乱成一团的时候,一名内侍气喘吁吁的从内宫跑到了大殿上,冲着天子跪了下来:陛下,皇后娘娘临产了。
啊?!
骤然间又听到了一个好消息,连素来沉着的天子赵惇都给搞得一呆,回过神儿来就连忙追问:何时有征兆的?现在皇后怎么样?太医和产婆到了没?
娘娘刚刚突然肚子疼,岳王少王妃说是快生了,太医和产婆已经和少王妃一起陪着娘娘进了产房。太上皇陛下让您不要着急,要生下来还得好一阵子呢。内侍自然知道,现在天子的心情肯定是急不可耐,干脆一口气把事情说完。
这就好。赵惇这才松了口气。
下面的臣子们刚刚道贺完毕,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似乎老天爷觉得大宋臣子们的道贺太少,又或是不够热烈,大殿里面道贺停息了没多长时间,众臣才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一名侍卫再次冲到了大殿前面,隔着老远就在大喊:陛下、陛下,雨停了!
雨停了?!
刚刚听到这个好消息,君臣们一齐呆愣了一下,反应过来之后,天子首先快步冲出了大殿;后面的臣子们看天子这样,也顾不上礼仪了,一窝风的冲出了殿门。
虽然天色仍然很是阴沉,厚厚的云层仍然在半空中翻卷,含着潮气的风还在刮,但大雨的确是停了!
雨停了!
雨真的停了!
万岁!
万万岁!
……
不要说对着皇帝欢呼个不停的大臣、侍卫、内侍和宫女都没了形像,连赵惇也激动的身体发抖,终于熬到了天灾有希望结束的时刻。
陛下、陛下!
欢呼声还没停止,后宫方向已经传来急急的叫声,一名内侍冲到天子跟前,立刻跪了下来:恭喜陛下,娘娘生了一位公主,母女平安!
什么?这么快都生了?还没能从兴奋中恢复平静的赵惇,又给报信的内侍搞的一呆:怎么会这么快?朕还想回宫去等她出生呢,真是,前面拖着不出来,这回怎么又急成了这个样子。
哈哈,陛下,小公主是看到大雨停了,才急着出来了,您总不能让她再回去等您吧。听到天子的话,憋不住好笑的御史陈亮再也顾不得君臣礼节,忍不住取笑了天子一句。
陈同甫,你这话说的不对!应该是老天爷看小公主要出生了,想让大宋来个双喜临门,才把大雨给停了的。礼部尚书宋太文这时候接过了话头,不客气的把陈亮给堵了回去。
对、对,是这样,同节说的有道理。乐的合不拢嘴的左相肖则马上表示赞同,才把话说完,他猛的一拍双手,吓了旁边人一跳:哎呀,我们光顾着逗嘴,却忘记向陛下道喜了!
然后,喜气洋洋的肖则向天子躬身一礼: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听到老宰相这样说,众人这才醒悟过来,赶紧跟着左相一起向天子行礼:臣等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同喜、同喜。
现在,赵惇乐的光会回这两个字了。
陛下,您还不快回宫去,小心娘娘生您的气。看着天子乐不可支的样子,陈亮又冒了出来,好心的提醒了一句。
哎,朕要回宫看女儿了,散朝、散朝。
看着天子转身一溜烟的跑掉,众臣也都纷纷向宫外走去,今天的朝会倒真算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离开,准备回去庆贺。
皇后生了一位公主的消息立时传开,虽然不是一位小皇子,但臣民们还是很高兴,再加上天气开始转好,自然是大大的庆贺。等礼部尚书宋太文的话在民间传开,不少人还真的认为这话有道理,小公主立刻成了大家眼中的福星。
民间的这个传说,搞得天子又一次哭笑不得,他现在可是正在头疼。谁让前段时间太忙的,结果忘记了给孩子取名。然后,赵惇就没了给自己女儿取名字的权利,还被父皇给好好教训了一通,一头大汗。
最后,小公主用了太上皇早就起好的名字赵灵,以纪念故去的孝贤皇后虞水灵,也希望小公主能和她的祖母一样聪明、美丽,大家都很赞成。
时间进入了八月底,大雨倒是彻底停止了,可是,由于前段时间的水灾冲毁了不少地方的大堤,淹没无数田地,死者不少。再加上又是夏季刚过、大水未退,瘟疫又开始威胁着大宋。
面临如此局面,天子赵惇和朝廷的还没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一些。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已经是共识,之前朝廷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做了事先的安排,只是谁也不敢保证能够完全控制住瘟疫。
如果说,之前的水灾靠天子的强势才没能导致宰相去职,没有因为臣子的政见不同而影响到朝局的稳定,这瘟疫一旦爆发,只怕天子的强势也压不住下面的不满。
无论是大宋、还是之前的王朝,都把破坏力极大的瘟疫当成是对朝廷施政不满的处罚,是天罚。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如果瘟疫爆发,朝野对天子和中枢的压力可想而知。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