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潜移默化

2018-01-04 作者: 任我*飞扬
第167章 :潜移默化

现在,河湟地区已经太过空旷,本来就是地广人稀,只有数十个部族在此地放牧为生。此地盛产牛羊马匹,对大宋的意义十分重大,只要能将它控制在手中,基本可以解决大宋缺少大型牲畜和马匹的问题。

但想要真正完全控制此地,必须有宋人在此定居。这也是经多年的血泪凝成的经验,当年孝贤皇后就曾经对晚辈们说起过:幽云地区沦落于外族铁蹄下两百多年,就是因为汉人占了居民的大多数,使得幽云之人还是心向中原。如果没有大量的汉人在当地定居,你就算再占领的时间久,新征服的土地最终不会是你的。

为了巩固已经占领的土地,天子赵惇已经下定了决心,再怎么样也要将大宋百姓迁居到新的领土上去,彻底把这些边地变成大宋百姓的乐园。

重兴二年九月,又是孝贤皇后虞水灵的祭日。

每年到这个时候,皇室成员和亲友们都会来到显庆观,为孝贤皇后祭扫和守灵。虽然臣子们也多次要求前来显庆观祭祀孝贤皇后,但因为长风道长说皇后并不喜欢这些俗套和虚礼,故此太上皇从不允许外戚亲属以外的人前来。

随着岁月变幻,已经年过七旬的长风道长也开始显老。天子赵惇每年的这个时候,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回显庆观祭祀母后,探望师父和观中人。

祭扫过后,大家都聚在显庆观的后院里谈心、聊天。

这些年来大宋的重兴已经是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长风道长也是十分的宽慰:虞叔父、恩师和师妹的心愿眼看着能够实现,自己总算对得起他们临去前的托付了。

对于从不主动干预朝政,却以自身的行动影响朝廷,协助孝贤皇后的长风道长,无论是太上皇这些长者、还是晚辈们都是十分的敬仰,也十分尊重。

长风道长和太上皇对面而坐,天子赵惇则是站在父皇和师父身边侍奉。其他人在下面排开,皇后则是和两位庶母、再加上一群女眷坐在一起,刚刚满周岁的小公主赵灵坐在奶奶太上皇后的怀里,好奇的转动着大眼睛看着大家。

看着大家一起说笑了一阵子,长风道长突然想到了什么,转头问自己的爱徒:惇儿,你大师兄史浩南那边还没消息?

恩师,琉球大岛距离太远,又是海上,大师兄他们只怕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回来。赵惇恭恭敬敬的回答。

从赵惇开始主政,长风道长的俗家弟子们也大都进入了朝廷效力,现在只有几个还没出师的俗家小师弟,还有一些道家的师兄北在陪伴恩师。史浩南他们十几名弟子都是师父捡回来的孤儿,对恩师来说,他们就如同自己的后代一般,自然会关心他们现今的状况。

何况,大师兄史浩南带领龙威近卫禁军出征,现驻扎在琉球大岛,他们的成败也干涉到朝廷,恩师自然放心不下。

唉,人老了,就会多思多想。长风道长向着太上皇感慨了一句,然后自嘲的摇摇头:想当初,贫道和师父、师弟们被金兵追杀,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也没太多的难过,可如今,却总在想出了师的弟子会不会有事。

这也是人之常情,出家并不等于无情。太上皇笑着回了一句,他看看下面的晚辈,也不由的心生感触:他们在眼前的时候,朕天天看着,总还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比师兄还差劲儿。

都是惇儿不好,不能让诸位长辈逸养天年,反而累得大家为我担心。赵惇看父皇和恩师都有些伤感,立刻出言自责。

长风道长笑着摇摇头,拍拍赵惇的胳膊:惇儿,从当初与你母后父女二人相识,我和你师祖从没怪过他们多事,而是为能帮他们做点儿事骄傲。你这样说,不是太看低了师父。

是啊,长风师兄说的对,长辈们想的是后代子孙能过的好,其它也别无所求。出言赞同了一句,太上皇看向赵惇:惇儿,河湟移民之事如何了?这是关系到河湟能不能稳固的大事,一定要做好、做细。

父皇,直到现在,报名移民的人还不足千户,刚刚超过六千人。赵惇皱起了眉头,轻轻摇摇头:大宋百姓如今收入激增、生活安定,要他们离乡背井,远赴西部荒凉之地,也的确是难了一些。不过,大宋素有行商的传统,假以时日,百姓应该能理解朝廷的举措。

问题就是在时间上,如果移民时间过久,会影响到下一步的进行。长风道长听赵惇这么说,也皱了皱眉头,他虽然不主动干预朝政,但与皇家特殊的关系,却使得他对朝廷之事的了解也并不少。

赵惇一时没有接口,三人陷入了沉默:此事的确是难办,如果按过去使用强制命令开边不是不可以,但却不能保证效果,历史上失败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此时,北侯何兴拉着自己的妻子张清可起身来到三人跟前,跪了下去:师父、皇姑父、惇哥,我们夫妇有事禀告。

兴儿、可儿不必多礼,起来吧。太上皇连忙叫何兴夫妇起身,笑着问道:你们有什么事?

我们想请长辈们和惇哥准许,让我去河湟开边。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院子里立时鸦雀无声,大家全都看向这对夫妻。连清河公张义都是一脸的错愕,看来他事先也不知道。

兴儿,你这是为什么?愣了一下,太上皇才惊异的问道:难道,大家对你们有什么不妥之处吗?

皇姑父不要多疑,我一直过的很好。我会这样决定,就是想为朝廷出力。何兴依然平静,向着大家扫视了一圈:从我和月月回归大宋以来,皇姑一家对我们是恩重如山,不只是恩师收我们为弟子,还得享高位。这不是因为我自己为大宋做了什么,都只是因为祖父为忠义郡王守灵,这样的回报已经太过了。

赵惇听到这里,连忙插话:小兴,不要这样说,你也帮了我不少。

惇哥,我说的是实话。论武功,我不及师兄们;论文采,我也不怎么样,位列朝堂只怕会误事,但我至少会医术。何兴接着赵惇的话说了下去,看赵惇又想开口,他摆了摆手:惇哥,你让我说完。我们到河湟去,一是可以在那里行医,救助百姓;二,可以让大家看到朝廷开边的决心;三,我们一家在朝廷也算是位在超品的富贵之家,我们都敢全家迁移至河湟,可以让百姓们相信朝廷所承诺的赏赐。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我也可以有自己发挥的空间。

一家?你是打算……长风道长听到这里,心里顿时一惊,马上插言问道。

师父,我已经和清可商量好了,念心才三岁,还太小,要拜托岳父一家照顾,念北跟我们一起去河湟。何兴脸上出现了自信的笑容,看向自己的妻子: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在河湟扎下根来,为我大宋开疆拓土。

小兴,你真的考虑好了?现在西去要吃大苦,我当初对叔祖说过,一定会好好照顾你和月月。赵惇看着何兴脸上的自信的神采,一时间心中一片茫然,在性格内敛的何兴身上,这样的风采极少出现,他不知道该如何劝说,只是喃喃的问道。

惇哥,谢谢你一直以来的真心相待,现在该我为大宋做些该做的事情。

太上皇见何兴夫妻态度坚决,便转向了清河公张义,这张清可一直是张义最疼爱的孙女,只怕他不会同意孙女跑去河湟吃苦受累:张老爱卿,你也同意他们走吗?

张义并没有立刻答话,而是慢慢的站了起来,大家看着他一直走到何兴和张清可的跟前:你们做出这样重大的决定,为何不事先告诉老夫一声?

张清可看张义沉着脸,心里忐忑不安,毕竟爷爷一直最疼爱自己:祖父,我不是故意的,是……

祖父,不是清可和我不相信您。我交卸了清查的差事才和清可商议,做出决定也不是很久。何兴看妻子畏缩的表现,知道她是觉得对不起祖父,立刻接过了话头

“好!好小子!”张义突然抬起了手,重重的拍了何兴的肩头一下,差点儿把文弱的何兴给拍倒了:不枉祖父把清可嫁给你。当初,太上皇赐婚的时候,我赞成是为了报答你祖父帮我照顾大哥父女,还为大哥一直守墓的恩义。如果不是为了这个,我不会同意清可嫁你这么个文弱的小子。

夸完了何兴,张义转身向上一礼:两位陛下、长风师傅,请你们同意何兴和清可去河湟吧。我张家没有孬种,就是女儿家也能为大宋出力。

就是陛下他们不同意,我也答应了。长风道长微笑起来,满意的点点头:兴儿,虽然你不是我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却已经算是不错,不必妄自扉薄,师父希望你能在西部闯出一片天地,光耀门弟、为国效力。

谢恩师一直以来的教诲,徒儿遵命。

承继,你过来。长风道长点手把自己道家的徒儿承继道长叫了过来,看他在自己跟前施礼,开口吩咐道:承继,你带上一些师兄弟,跟兴儿一起去河湟,建立新的道观。

恩师,您这是……赵惇一惊,承继师兄在道家弟子之中最为出色,大家都认为长风道长之后,承继必会成为显庆观新一任主持。

惇儿,西部地区宗教甚多,那些外族多信仰一些奇神怪鬼,常常被人利用,不利于我大宋的统治。朝廷历来遵奉道家,道家在大宋影响力极大,如果能让道家在西部传播,自然会使那里的百姓有心向大宋之心。

长风道长说到这里,淡然一笑,语气中透出了自信:道家传播,讲的是潜移默化,慢慢的影响他们。我显庆观是皇家道观,原本就地位崇高,能够在河湟建立新的道观,既可扩展我道家的影响力,也可以让刚刚进入寒苦之地的大宋百姓有个寄托,这比只让朝廷出面要好。

长风师兄真的一切是为了大宋考虑,朕实在是汗颜了。太上皇听到这里,赞叹了一句,然后看向赵惇:既然你师父已经决定了,还是由朝廷明发天下比较好,这样影响力更大。

是,儿臣明白了。

北侯何兴一家放弃在京师临安的荣华富贵,自请前往河湟开边的消息再一次震动了大宋。何兴虽然在朝中没有实职,但甚得天子宠幸。这从上一次他和定王赵负责清算皇家资产就可以看出,也算是大宋的新贵。他居然放弃京师的好日子,请求前往河湟,这不能不让人吃惊。不少人怀疑何兴是否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天子或皇家,被迫前往河湟那个寒苦之地。

出人意料的是,天子下旨对何兴大大封赏,并亲笔批给了何兴河湟之地的万亩良田。随后,朝廷调高了前往河湟地区的赏额:全家迁往河湟的,除每人一百两银子的补贴外,还可以每户得到五百两的奖励;三年内迁往河湟的百姓,每人能够得到永业田或者牧场一百亩。

没多久又传出了新的消息,皇家道观——显庆观已经由天子允准,派出弟子随何兴同行,前往河湟地区建立新道观,以在当地传播道教。何兴离京的时候,郡主何月也跟着哥哥一家前往河湟,因为她想去看望自己的丈夫任欣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