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淮夜月

2018-03-07 作者: 高楼吴语
第二十一章, 秦淮夜月

桓温在琅琊王府内修文习武,闲时清淡度日,这单身汉生活倒也过得逍遥自在,可是,王恬给他介绍的几门亲事都黄了。主要的问题是:一方面桓家只是个最低等的士族门第,另一方面桓温是个家里没什么浮财的凤凰男,让比较抢手的贵族高门女儿去接受他这种背景的人相当的困难。不过,心怀大志的桓温也并不把这些挫折特别放在心上,因为他觉得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本钱。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咸和七年(公元332年)的中秋时分。不过,晋代的中秋还不是一个很有民间气氛的节日。中秋这天的中午,太尉陶侃的驻京办主任、从事中郎庾翼又来探望其外甥琅琊王司马岳了,他还带来了很多的荆州土特产。司马岳见到与自己最熟络的小舅光临自然十分兴奋,两人一直倾谈到下午,琅琊王不但留庾翼一起享用飧食,还邀请了单身汉桓温一同用宴。飧食过后,三人还品谈了一番当时各家书法的优劣,然后庾翼就告辞回家了。

庾翼来王府的时候自备了荆州邸的一辆通幰四轮牛车随行,他见桓温要步行回长干东,就热情地对桓温说要顺路送他回家。桓温见推不过,就上了庾翼的四牛四轮的通幰牛车。

桓温见这车内不但布置豪华,而且还有凭几等物,他心想如果能够用这豪车远游倒是一件乐事。桓温坐定后对庾翼说:“据闻荆州富甲天下,从您的这辆通幰车来看,此言不虚。”

庾翼说:“荆州之富不假,当年石崇石季伦就是在荆州发达起来的。不过最近这十几年荆州的繁荣,实赖于陶大人的精励图治。元子,你每天供职的路途虽说不太远,但也不算近,为何不买辆牛车交通呢?你的俸禄足够支撑这笔费用呀!”

凤凰男桓温苦笑道:“我的俸禄的两、三成也就足够维持我在建康的单身汉生活了,奈何我家里还有母亲和四个未成年的弟弟需要我奉养,哪里还有余钱来维持一辆牛车的开销?”

庾翼感叹道:“你这个人尽皆知的孝子果然是名不虚传!那你现在还是一个人独自在建康生活?”

桓温不好意思地说:“是的,我起家为官没多久,得先把公家的事情料理好了才能想自己家庭的事情。”

庾翼道:“你这个孝子难道还想当个忠臣?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温峤温大人就是一个例子,看你以后会不会遇到这个两难问题。”

桓温道:“当遇到两难的时候,只好听从内心的决断罢。那庾大人您有没有遇到过重大的两难抉择呢?”

庾翼道:“凡在官场上呆久了,谁没有遇到过两难困境?无非是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而已。一意孤行的人或者是妄图左右兼得的人一般都不会如愿以偿的。”

桓温道:“孰为重,孰为轻,这也是一件难以衡量的事情,稚恭叔您能否指点一、二呢?”

庾翼道:“如何衡量轻重与价值观有关,也与阅历有关,你要多看史书以吸取先人的教训,另外还要在当官的过程中用心揣摩,有很多事情自己不亲自吃过亏是不容易明白的。元子,你最近在看些什么书呀?”

桓温道:“我最近在看兵法和老庄一类的书。”

庾翼道:“兵法是经世致用的,老庄是浮虚玄远的,元子你想两者通吃呀!”

桓温道:“我的志向成为刘司空、祖刺史那样的英雄。可是我不从清谈入手,又得不到世俗的认可,这也是我颇感为难的一件事情。我们这些低等士族就是凡做什么事情都得付出双份的努力,这也是挺无奈的。”

庾翼道:“我非常理解你的难处,难道你就不想找一条捷径?”

桓温道:“如果真有这样的一条捷径,我当然愿意去找寻,可惜我为官不久,家族又无势力,一时还无法可想,只好以勤补拙了。难道您有什么捷径可以告诉我。”

庾翼道:“但凡当官要走得久远的都是要脚踏实地的,你别看我有一个外戚的身份就以为我可以横行天下,若我不懂为官之道也一样会死的很惨。捷径有时可以借用一下,但不可以长期利用捷径。这为官之道嘛,我们荆州的陶侃陶大人倒是值得你去效仿的。”

桓温高兴道:“您在陶大人身边的时间也不短,以后有机会能否跟温讲一下这陶大人的为官之道?”

庾翼想了一下道:“今天难得有缘,如果你不赶着回家的话,我就带你去一个好地方,海阔天空地聊一下。”

桓温道:“我今天没有别的去处,一切听从您的安排!”

于是庾翼就叫车夫把车开往荆州州邸的码头。

荆州州邸是矗立在秦淮河畔的一栋辉煌建筑,与周边的豪华建筑相比更显得巍峨庄严,更难得的是这栋物业旁边还有自己的一个独立的小码头。牛车在州邸码头停靠后,庾翼带着桓温上了靠在码头上的一只小游船,待侍从把几样茶酒和果品供上后,一个船工缓缓地把游船划向了河的中央。

桓温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轮皓月当空高挂,银色的光华渲染了大片的天空。桓温再看了一下秦淮河两边的岸上,只见在如水般泻下的月色中,秦淮河两岸楼宇的轮廓清晰可见,从楼房窗口以及屋檐上挂着的灯笼所透出的灯光星星点点,灿若辰星。当桓温低头看着前面宽达数十丈的河面的时候,只见天上的银河已经延伸至地面上秦淮河的尽头,凄清的明月映照在河面上一如挂在天上那样的孤傲无匹,而那天上的繁星与地上的灯光混杂在一起,交相辉映,令人有一种徜恍迷离的感觉。在这飘渺的夜景中顺河而行,就像在河里追逐着月影,看着是越来越近,却始终是无法碰上,这使得一阵彷徨无靠的心情油然萦绕在桓温的心间。

这明月不知道已经在天空中运行了多少亿万年了,人间无数的成败兴衰、恩怨情仇和悲欢离合无不在这明月的俯视下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可是这明月会因此而变得沧桑了吗?月色下的人们各怀心思的时候,天上皎洁的明月又想了些什么?人的一生是怎样迅速的飞驰而逝啊!我们穷尽毕生所追求的功业是否依旧会象岁月一样的了无痕迹呢?当地面上的人们的短短一生象烟火一样的湮灭后,天上的明月和繁星还可以继续在天空中运行多少个亿万年呢?

在恍恍惚惚当中,当年那个从来不识愁滋味的懵懂少年已经成为了朝廷中的一名中低级官员,可是未来能够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却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身边的庾翼同样在溶溶的月色下沉思着,他拥有着比桓温优越得多的家势,可是无常的命运最终能够把他带到一个怎样的高度也是不可预知的,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他内心有着一股不下于桓温的雄心壮志。

在清冷的月光的衬托下,这秦淮河就像是一条历史的长河,特别能够激发出人们抚今忆昔的幽情。船上的宾主二人各自沉浸在自己的玄思冥想当中,久久的不发一言,直到旁边一只相对而行的游船掀起的波浪把他们的游船晃荡了一下,他们才得以从沉思当中抽拔出来,两人不自禁的相视一笑。

庾翼满满地为桓温斟上一杯酒,满带关切地说道:“元子,赏月怎能无酒,这是我们荆州最好的,以襄阳有名的‘珍珠泉’所酿造的‘珍珠液’,你来尝尝。”

桓温接过庾翼递过来的犀角杯只闻了一下,就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酒香,微呷一口之后,感觉到入口软绵,还略略带有一点甜味。桓温接着又喝了一口,喝完之后,但觉醇厚的酒味久久不散,连忙赞了一句:“好酒!”

接着这两人边饮边谈,逐渐聊起了天下的大事。庾翼逐一点评朝中人物,当说到他的上司陶侃的时候,庾翼的神情显得肃然起敬。桓温好奇地问道:“我对陶公仰慕已久了,听说陶公出身低下,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出来的,实情是这样的吗?”

庾翼缓缓道:“陶公的父亲在东吴的时候就已经是个有名的武将,还被封过侯,也不算是出身低微,不过在入了本朝之后,陶公与他母亲湛氏被朝廷迁到了寻阳,陶家也就败落下来了,而且陶公本人是庶出的,身份地位也就与寒门无异了。”

桓温听到这里心里怦然一跳,心想:“陶侃的出身不是与当年自己的父亲有几分相似吗?”透过陶侃的际遇,他似乎可以凭此体察到自己父亲起家道路上的各种艰辛,于是他更加集中精神倾听庾翼关于陶侃的逆袭经历。

只听到庾翼继续说道:“陶公长大之后因为被视为寒门而无法当官,只能在县内当一个小吏。有一次,他将几个同事共同私分的鱼托人带回家里孝敬母亲。陶母丝纹未动地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公,要他为官应廉洁自好,不能公私不分。还告诫他说:‘你想用公物来取悦于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陶母的这一番教导,也许对陶公后来成为一个清正廉明的良官有很大影响。”

桓温听到这里脸上有点发红,他当初受到官府的征辟起家为琅琊王文学的时候,就曾经利用官府的驿马私自绕路去了一趟历阳会见袁耽,虽说有殷浩给他弄的勘合,可是这种做法说到底还是令自己有点惭愧的。桓温在恍惚中定了一下神,又继续听着庾翼往下说道:

“有一次,他们郡的孝廉范逵外出访贤途中遇到了大雪,临时寓宿在陶侃家。当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陶母就揭去自己的床铺,将自己用来御寒的稻草搬来给范逵剁抹喂马。因为家中贫寒,无以款客,她又偷偷地剪下了自己的头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款待范逵。范逵后来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受感动,他找到了庐江太守张夔,并把借宿在陶公家的经历如实的告诉了张夔,张夔听了也很受感动,就让陶侃做了一个督邮。”桓温听到这里不禁想起了自己素未谋面的祖母,他还未曾了解到一个怎样的祖母才能培养出一个孤忠耿耿、视死如归的父亲。不如,他觉得自己的母亲尽管比不上陶母的见识高卓,但那种默默付出的贤良淑德已经是非常的难得可贵了。

庾翼往下继续说道:“有一次张夔的妻子忽然得了重病,痛苦不堪,得赶紧请大夫,不巧的是附近的几个大夫都出诊去了,只有到几百里之外去请大夫。张夔为了照顾妻子,不能离开。当时因为天降大雪,张夔的手下都嫌路远雪大,一个个面有难色,都不愿意去。看着太守心急如焚的样子,陶公当时说:‘太守的夫人就如同我的母亲,哪有母亲生病而儿子不尽孝的。请您放心,这大夫我去请。’于是陶公冒着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走了好几百里路才请来了大夫。张夔为此推荐陶公为孝廉,总算达到了进入官场的最基本条件。后来为了进一步发展,元康六年左右,陶公到了洛阳,他想通过张华引荐自己。当他带了礼物去见张华的时候,张华认为他来自南方而不予理睬。可陶公总是不灰心,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求见,终于打动了张华,他接见陶公后发现陶侃谈吐不俗,大为惊讶,就推荐他为郎中,可以有资格作为选官了。可是因为他出身寒门,当时的官场中都无人愿意用他。陶公只好投靠同样出身低微的,无人愿意做他掾属的伏波将军孙秀,孙秀于是把陶公召为舍人。陶公得到一介官职依然为洛阳的士族所轻视。豫章国郎中令杨晫因为和陶公是同乡,有一天为了提携他就和陶公同乘一辆车去拜见中书郎顾荣。可是到了顾荣家里面,就听见吏部郎温雅对杨晫说:‘你怎么能和这样出身低微的人同坐一辆车呢?’陶公在洛阳就是这样被鄙视的,他在洛阳坚持了五六年,只是无论他怎么付出,可就是毫无进展,哎,说来都是泪呀!估计那个时候陶公已经四十多岁了,看到仕途无望,他只好退出洛阳,到荆州南部武冈谋得了一个县令。没想到这才是改变他官运的起点。太安二年张昌叛乱,荆州刺史刘弘派陶公为南蛮长史主持镇压,结果陶公顺利的平定了叛乱,接下来他又在后面的十来年当中接连平定了陈敏、华轶和杜弢的叛乱。这几次大规模的叛乱的平定使得陶公的威望大增,他也因为军功被大将军王敦表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从此成为威震一方的诸侯。”

桓温听到这里又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桓彝,他从来没有在家人面前诉说自己起家和艰难和仕途的艰辛,可是从他很晚才结婚并在三十六岁的时候才得到第一个儿子的情况来看,他的晋升之路并不会比陶侃轻松多少,一个内心谨正的人为了混成名士偏要佯疯卖狂,这种人格、精神上的分裂谁又能够承受得了?想到这里,桓温的眼里不禁泛出了一点泪花。

庾翼说到这里,注意到了桓温脸上的一些异样,就问他想到些什么。

桓温略带哽咽地说:“没什么,我只是不自觉地从陶大人当官的坎坷历程里面想起了自己家父的经历,当年若不是家父蒙令兄庾大人的提携,恐怕我今天都不知道在哪里混日子。我们家父子两代都深受汝家的厚恩,将来都不知道该怎样报答才行!”

庾翼道:“为国举贤是为官者的本分,元子你客气些什么呢?”

桓温道:“陶大人真是我等后生今后学习的榜样,您在他身边呆过的时间也不短,您能不能跟我说一下这陶大人身上还有什么美德值得您这么钦佩呢。”

庾翼道:“我最敬佩陶公的是他的务实作风,他曾经对我们说过:‘《老子》,《庄子》讲究虚华,不顾实际,这种做法不可取。’他勤于政务,不尚虚华,不但每天都在兢兢业业地处理公务,还经常的微服出行,数十年来从没有懈怠过,州里没有什么大的坏事能够瞒过他的。他要处理的军政事务千头万绪,他条分缕析,从来没有错漏过。当年大将军王敦因为猜忌陶公,把他派到广州去任职。那里的因为比较安定,当地的官员都很懒散。陶侃怕安定的生活会让自己懈怠下来,他于是每天把一百块板砖搬到院子里,等到天黑再把这一百块板砖搬出院子外。很多人都不明白他这是干什么,有胆大的人就问陶公:‘您这整天屋里屋外搬砖折腾自己是在干嘛呀?’陶公说:‘现在天下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正要为国出力。可是我的生活却如此安逸,我真怕这样的日子久了会消磨掉我的心志。我搬砖一是为了强身健体,二是为了磨炼意志,不让自己松懈下来,等到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出力。’陶公经常严肃的我们说:‘大禹是圣人,尚且知道珍惜光阴,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应该知道时间的可贵。怎么能为了追求安逸享受而把人生浪费在游乐当中呢?如果活着不能对世人有益,死了也没能留下好的名声,那就是自暴自弃。’每当宴会饮酒的时候,他都事先设定要喝多少,每当喝到了限定的数量但却还没有尽兴的时候,大家就劝他再喝多一点点,但他决不再饮。他对自己严格,对部下也这样。有一次,他发现有人因为喝酒赌博耽误了正事,就把那些酒和赌具全部没收。他把那些人带到江边,当着他们的面把那些酒和赌具全部扔到江里去,还把责任重大的那些人每人打了二十鞭子。经过陶公这么一整顿,整个荆州的吏风为之整肃,再也没有人敢饮酒赌博误事了。陶公还非常的注重农桑,有一天陶公外出,看见一个年轻人拿着一把还没成熟的稻谷在玩儿。就派人把他叫过来,问他道:‘你拿着稻谷干什么?’那年轻人根本不当回事,大大咧咧的说:‘走路看到的,随手就摘了一把,就是玩着呗。’陶公听了非常生气,就责备他说:‘你年纪轻轻的不好好种田,反而随便破坏别人的庄田。你知不知道粮食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于是命人抽了他十鞭子。”在他劝课农耕政策的治理下,从南陵郡到白帝城数千里的范围内都能够做到路不拾遗。尚书梅陶甚至说:‘陶公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就算是陆抗等人都比不上。’”

当庾翼把陶侃的轶事讲了个大概后,桓温情不自禁的击掌赞叹道:“陶公的风范真是令人心驰神往,为官就是要象陶公那样的克己奉公,建功立业。一想到自己现在那么刻苦地钻研玄学,真是羞愧之至啊!”

庾翼道:“元子你也不必过于自责,孟子不是说过:‘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吗?既然连在朝廷中枢掌政的王司徒也酷爱清谈,那么清谈怎么不会成为一种士人趋之若鹜的风气呢?你现在从众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后若是能够成为一方诸侯,则这种爱好是很误事的。”

桓温道:“在下非常感谢您刚才的教导和指引,不过我尚有一事不明白。”

庾翼道:“你有什么疑问尽管问我,我今天是知无不言。”

桓温道:“我过去听说陶公素性俭朴,但这荆州州邸却建得如此的豪华,恐怕不是用朝廷的款子建的吧。”

庾翼道:“元子你的眼光果然很锐利,这州邸是苏峻之乱后所重建的,本来应该是大鸿胪出钱的,因为陶公考虑到战乱后国库空虚,所以重建的时候就由荆州支付了大部分的费用,所以就显得特别的豪华。至于陶公本人,也许是自幼饱尝生活艰辛的缘故,无论于公于私,他原本都十分的节俭,后来老了之后,他的生活态度起了很大的变化,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从此过起了富贵奢华的生活。他总共娶了几十个妻妾,生了十七个儿子,家僮有上千人。”

桓温听到这里惊讶得下巴都快要掉下来了,他有点结巴地问道:“他拥有那么多的妻妾,岂不是逾制吗?陶公什么都好,就这一点万万不能学!”

庾翼微笑道:“‘求田问舍’本来就是一个幌子,你焉知陶公是不是为了避免朝廷的猜忌而故意这样做的,象他这样已经独霸一方的诸侯如果不追求一下个人的享乐难免会被认为有更大志向的。不过陶公是享乐而不堕落,小节有亏,大事却不糊涂,这才是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桓温也跟着笑着道:“稚恭叔,您也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你打算通过什么途径达到陶大人的高度呢?”

庾翼道:“大丈夫要建立出类拔萃的功业,首选的的地方就是疆场,如果能够达成克复中原的伟业,我将来就算是死在疆场上也无憾了。”

桓温打量着这个风仪秀伟的青年的英挺脸庞,立时被他那坚定的神态和坚毅的目光所深深的折服,他情不自禁的说道:“要是稚恭您将来要上战场,桓温愿意跟在你身边效犬马之劳。”

庾翼紧紧地握着桓温的手道:“元子,我早就很欣赏你的胆识和勇气了,要是我将来能够达成北伐的心愿,我一定要请你来做我的前锋大将。”

桓温也紧紧地握住庾翼的手道:“‘士为知己者死’,稚恭叔,您就是我的知己,我就算是自己死了,也要帮助你达成克复中原的心愿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