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康六年(公元339年)初,使持节,都督江州、豫州、益州、梁州、雍州、交州、广州七州诸军事,司空,都亭侯庾亮去世后,朝廷任命了庾亮的小弟弟、南郡太守庾翼为都督江州、荆州、司州、雍州、梁州、益州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武昌,并没有将江州一并交给庾翼。而根据《晋书,王允之传》的记载,王允之“咸康中,进号西中郎将、假节,寻迁南中郎将、江州刺史。”由此可知,在庾亮死后,琅琊王氏把江州刺史的地盘拿到了自己的手里,不过,庾怿也接替了王允之原任的豫州刺史的职务,双方可以说是拿豫州来换江州,这是一个得失参半的政治平衡的结果。
这一年庾翼年仅三十六岁,史书称其“年少超居大任,遐迩属目,虑其不称。”也就是说,只是因为庾翼凭借了是成帝的小舅舅的身份,才获得此任命的,而当时的舆论是普遍地看衰他,认为他不可能继承兄长庾亮的治理业绩。但庾翼晋职后用心治理,以致军务和政务都很严明,数年之间,官府和私人资用充实,众人都称赞他的才能,就连石赵黄河以南领地的人民都产生了归附之心。庾翼还向晋成帝进言,说:“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托其弘济艰难之勋。”
在朝中,庾冰被任命为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州、豫州、兖州三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假节;何充被任命为护军将军、中书令;左光禄大夫陆玩被任命为侍中、司空。这三人成为了朝中的新三巨头。
庾亮去世后的两年当中,东晋朝廷维持了一段相对平静的局面。据《晋书,庾冰传》记载:庾冰“既当重任,经纶时务,不舍夙夜,宾礼朝贤,升擢后进,由是朝野注心,咸曰贤相。”另据《晋书,成帝本纪》的记载,在王导死后一年,即到了咸康六年七月,时年二十岁的晋成帝司马衍开始按照元帝时期的规矩,于每一月的月初和月中在东堂亲自听政。到咸康七年三月,在庾冰的推动下,晋成帝下诏:上自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全部按照目前的居住地进行户口登记,注册在白纸制成的户口簿上。虽然这次“土断白籍”,并没有将侨居的流民等同于原住居民登记的“黄籍”,但毕竟清查出了很多不交税的隐匿户口,对于增加朝廷的经济实力和兵役来源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到了咸康八年(公元342年),一件离奇古怪的突发性事件猛烈地冲击着既有的政治平衡。
咸康八年正月,豫州刺史庾怿送给江州刺史王允之一坛美酒,王允之担心其中有毒,就让狗先喝了,没想到喝了酒的狗却死了。王允之将这一情况向晋成帝报告,晋成帝说:“大舅已乱天下,小舅还想乱一次吗!”可见,在晋成帝的眼中,造成自己曾经的颠沛流离的罪魁祸首就是大舅庾亮,而对于庾怿,司马衍现在也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了。
至于为什么庾怿竟然如此弱智地送给王允之毒酒呢?这难道是因为庾怿原为雍州、梁州两州刺史,如今被政治平衡后,只做了一个仅管着四个郡的豫州刺史而心有不甘吗?
而对方的王允之又是个什么样人呢?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鬼精鬼精的。话说太宁元年(公元323年)的时候,大将军王敦有一晚与党羽聚酒,王敦的侄儿王允之也就席,当时他约莫二十来岁,因为酒醉已经在席间躺下休息了。在席后王敦与亲信钱凤商讨攻打建康篡位的事情的时候,王允之其实已经醒来了,所以得以听到全部的对话内容。王允之因为怕王敦怀疑自己听到了机密,就故意呕吐大作,弄得衣服和面部都是吐物,自己则仍倒在原地。钱凤走后,王敦回来察看,见到如此情景,也就不怀疑王允之听到了机密。不久之后,王允之就用父亲新拜廷尉的理由要求去建康恭贺父亲,王敦准许了。王允之回到建康后,就将王敦图谋告诉父亲王舒,王舒于是与王导一同报告明帝,让明帝早作准备。
王允之平时跟庾怿也没有什么交情,对方突然送一瓶酒过来,这鬼精鬼精的人难免会觉得奇怪,结果好奇害死了狗。当自己心爱的宠物狗被害死了能不生气吗?当遇到这千载难逢的送上门的机会,正常人能声张或者申诉一下吗?
在晋成帝的抓狂下,庾怿发现事情的发展竟没有象自己原先所想的那么简单,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自动自觉的于咸康八年二月饮鸩而死,终年五十岁。
在咸康八年年初所发生的这一突发性事件中,庾氏家族不仅没有如愿以偿地夺得江州,而且还失去了庾怿这员大将,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南康长公主听到自己又走了一个舅舅,难免又是一番的痛苦和伤心。桓温平时对这位妻舅的印象本来是很不错的,虽然真心话没说多少,但是觉得他豁达大度,对自己又没有什么架子,无论如何比那个总是冷冰冰的庾冰容易亲近多了。桓温对于庾怿的这种反智行为觉得简直是不可理喻,他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蹊跷,只可惜神探狄仁杰当年还没出生,李元芳也只是个传说,他桓温就算是有狄仁杰和李元芳加起来的本领,这时也轮不到他出头。桓温心想:“难道他真的以为王允之死了之后,王家会这样善罢甘休吗?或者他根本上就是被自己的手下人所陷害出卖的呢?”
总之,案子的所有秘密都因庾怿的死而被永远封印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可能导致两大家族间撕破脸皮的政治斗争也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庾怿用自己的死为这件蠢事埋了单,也算是条硬汉子。在庾怿去世后,桓温继承了他的辅国将军封号,从五品的琅琊內史一下子跳进三品的高官行列,虽然实权没有得到多少,但是政治地位却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桓温在自己晋升不久之后,就决定延请天下闻名的才子、国子祭酒袁瑰的儿子、陈郡阳夏门下的杰出人才袁乔担任自己的司马,不过志向高远的袁乔暂时没答应出山相助。
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就在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庾怿自杀两个多月后的五月一日,晋成帝司马衍开始生病,到了六月五日就已经病危了。
晋成帝司马衍三岁的时候他父亲离世,五岁登基即位,至今已经在位十六年零十一个月。在他登基一年之后就发生了苏峻之乱,在他八岁的时候小皇帝又失去了母亲庾文君,并身陷苏峻之手。到了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年初,苏峻之乱刚平定,舅舅庾亮又出都,小皇帝依靠着王导生活。到了咸康元年(335年),成帝已经十四岁了,本应亲政,但是,王导却一直借故没有让其亲政,直到王导、庾亮等人去世之后的咸康六年(公元340年)七月,成帝才恢复东堂听政,其时成帝已经二十岁了。
虽然成帝对于朝政没有多少的参与,但是,成帝本人却十分节俭,有一次,他想在宫中建一个射箭场,预计需要四十金,成帝感觉这也太浪费了,就打消了这一想法。
就在成帝病危的时候,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有人竟然制作假冒的中书符,命令皇宫各门卫士禁止宰相入宫。听到这个消息,文武百官个个惶恐失色。不过,当中书监庾冰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却头脑冷静地断言说:“这里面一定有诈!”于是他派有关部门严厉追查下去,发现其中果然有诈,大家的心这才安定下来。
当时成帝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司马奕均在襁褓之中,庾冰以为,当前国家面临大敌,应该册立年纪较大的君主,因此,推荐成帝司马衍的同母弟弟琅琊王司马岳为继承人,重病中的司马衍也表示同意了。在册立司马岳这件事上,《晋书,康帝本纪》、《资治通鉴》均说,庾冰册立司马岳的本意在于,如果要立司马衍的儿子们,那么,司马丕、司马奕尚有自己的舅舅杜氏,而庾氏专权已久,恐怕会被他人馋间。而册立司马岳,不仅庾氏仍然是司马岳的舅舅,而且,让本来无帝位之望的琅琊王司马岳登基,又有了新的册立之功。因此,庾冰立司马岳当属私心。
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何充马上就对庾冰的建议提出了反对,他说:“父子相传,是先王的旧典,突然改变,恐怕不对。因此,周武王不将王位传给周公,就是这个意思。过去,汉景帝也曾想将帝位传给梁王,朝臣都以为不可。今天如果琅琊王司马岳继位的话,那尚在襁褓中的两个婴儿又将置于何地呢?宗庙社稷岂不是要危险了吗?”但是,庾冰等人杯葛了他的观点。
于是,晋成帝下诏,立司徒、琅邪王司马岳为自己的继承人,六月七日,武陵王司马晞、会稽王司马昱、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尚书令诸葛恢同受顾命。六月八日,成帝崩于西堂,时年二十二岁。晋成帝司马衍比他的父亲司马绍还短命。晋明帝去世的时候年方二十七岁。
可怜的南康长公主刚死了舅舅不久,又薨了至亲的皇帝弟弟,直哭得她梨花带雨,涕下沾襟。即便是老早之前就尝过生离死别滋味的桓温,也不禁为长公主近来的屡遭不幸而觉得难言的痛惜。不过,琅邪王司马岳登基对桓温是来说是一件有利的事情,毕竟自己无论如何也算是新皇帝的亲信和心腹。
武陵王司马晞是会稽王司马昱的四哥,二人均为元帝司马睿的儿子,和成帝司马衍、康帝司马岳两兄弟是叔侄关系。司马晞字道叔,史称其无学术而有武干;司马昱是司马睿最小的儿子,字道万,也就是后来被桓温扶上台的简文帝。
成帝去世后,六月九日,时年二十一岁的琅琊王司马岳即皇帝位,史称晋康帝,他命令大赦天下,并下令各地的文武官员以及二千石以上的官长,不得擅自离开驻地前往京师奔丧。六月十四日,封成帝的两个儿子司马丕为琅邪王,司马奕为东海王。晋康帝司马岳居丧期间,仿照古人的做法,一句话也不说,把所有的政务全权委托给庾冰、何充处理。七月一日,将成帝安葬在兴平陵,庙号显宗。晋康帝司马岳亲自在皇宫西面的台阶上祭奠,丧车出发后,司马岳一直走到阊阖门,才坐上素舆,亲临墓地。
下葬之后,晋康帝司马岳在大殿上召见大臣,庾冰、何充都在座,司马岳对二人说:“朕今天继承了大业,到底是谁的功劳呢?”何充回答:“陛下龙飞九五,是庾冰的功劳;如果当时依愚臣的主张,就看不到如今的盛明之世了。”晋康帝听了,面露惭愧之色。
七月四日,晋康帝司马岳任命何充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兼徐州刺史,镇守京口,而征拜原徐州刺史蔡谟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兼司徒。
史书称何充离京的原因是“避诸庾。”何充东主动要求去京口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韬光养晦,暂避风头,这是东晋门阀士族在己方实力相对弱小的情况下所经常采取的一种策略,庾亮当年也曾经这样做过;另一方面何充之所以选择镇守京口,也有控制住京口的这支东晋王朝当中的王牌部队,以平衡庾氏势力的因素在里面。何充要想在京口站稳脚跟,就必须借重当地的郗氏家族。因此,在何充抵达京口之后,立即就任命了郗鉴的长子郗愔作为自己的长史。
解决完何充的问题后,到了八月十三日,朝廷就下令调江州刺史王允之为卫将军了。事情原先是这样的:
庾怿死后,庾冰要将前丞相王导的儿子王恬改任为豫章太守,而将豫章太守褚裒拜为侍中、升迁为尚书。而早在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庾亮杀南蛮校尉陶称的时候,王恬已经由中书郎迁任后将军、魏郡太守,加给事中,领兵万人监江州诸军事,镇守在石头城。同年,王导逝世,王恬离职治丧。咸康八年初,服孝期满后,王恬又被朝廷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后将军,领兵再镇石头城。
当王恬被任命为远郡的消息传来后,江州刺史王允之感到十分不安,他为此上书朝廷,认为王恬是前丞相的儿子,应该予以优待,不能派遣到边野荒郡,如果非得要把王恬外派,就让他来接替我的江州刺史职务好了。王允之并要求与庾冰面谈。
没想到庾冰却顺水推舟地说,这都怪我原先考虑不周。要么这样吧,就让王恬来我们富庶的扬州当个吴国內史好啦,这地方肯定不会亏待他的。至于你呢,既然你有不想继续管理江州的意思,那就请你也到我们富庶的扬州来担任会稽内史吧,会稽人民欢迎你,你还可以同时兼任卫将军一职呀。
王允之知道庾家始终对江州要地贼心不死,所谓敌之要点就是我之要点,当然不愿意就此卸任江州刺史,他推辞庾冰调动的理由就是:会稽地名犯了自己的祖父王会的名讳。这显然有点扯,因为此前其父王舒也曾被王导任命为会稽内史,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将会稽的“会”字加了耳朵旁。因此,庾冰并没有听从,而是又一次地将计就计,在以康帝名义所下达的诏书中又将会稽内史的职务给去掉了,只给了王允之一个卫将军的虚号。
会稽内史好歹是个实缺,卫将军则是个虚衔。反反复复地推搡了老半天,最后王允之实在没办法了,毕竟庾冰是在以朝廷的名义来给他下命令,谁叫何充现在已经不敢站出来跟庾冰开火呢?估计庾怿之死已经令庾氏上下对自己都怀有切齿之恨了,王允之怏怏之下只好同意回京就职了。可是,他还没有到任(也可能是在回京的路上,甚至可能根本还没有启程),就在十月份死了。
这结局要是让躺在坟墓当中的庾怿知道了,恐怕都得跳出来:要是早知道有这个结局,还需要做下毒这种下三滥的事情吗?真是可惜了一瓶好酒,还有一只宠物狗,难道就是因为它是一条狗就应该这样对它吗?
王允之死后,江州刺史的位置就空了下来。但此时庾冰并不想立马拿下这一让庾氏家族魂牵梦绕的职位,以免引起朝中的非议。于是,庾冰又想到了一个妥妥的过渡性人物,那就是王氏家族的王羲之。
此时庾冰选择王羲之作为一个过渡性人物,自有其自洽的道理:一来,王羲之是王氏家族的翘楚,以王羲之接任王允之,在表面上看来,江州仍然还在王氏家族之手;这二来嘛,王羲之与庾氏关系密切,庾亮临终之际,还不忘记向朝廷专门推荐王羲之,称其为“清贵有鉴裁”。因此,将王羲之放在江州,既不会对庾氏家族产生威胁,又不会引起外界的非议,可谓是一着闲棋中的妙棋。
然而,王羲之仅仅担任江州刺史不到两个月,事情又一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到了这一年的十二月,晋康帝司马岳要纳褚裒之女褚蒜子为皇后。褚裒的堂兄褚翜之舅就是西晋大名士庾敳,而庾敳就是庾亮的叔叔,因此,与庾氏兄弟是表兄弟关系,褚家与庾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褚裒的妻子又是谢鲲之女,谢尚的姐姐,于辈分上来说,谢尚是褚蒜子的舅舅,所以,谢家、褚家和庾家只见又有一层密切的关系。如今将褚蒜子要嫁给晋康帝司马岳,庾氏兄弟不仅仍旧是晋康帝的舅舅,而且又成了晋康帝的皇后的表舅,因而可以基本上排除可能来自皇后一方异己势力的影响,确保了庾家对朝权的控制。
《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晋纪》称:(褚裒)“以后父,不愿居中任事,苦求外出。”于是,朝廷又任命褚裒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半洲。也许,就在庾冰任命王羲之之时,就已经盘算好了一个环环相扣、顺理成章的夺取江州的计划:先是借助王羲之来明修栈道,然后,将褚裒之女嫁给晋康帝,再后来,褚裒再以皇后之父的尊贵地位去暗度陈仓,自然就没有人能够在这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当中提出异议,哪怕是刚刚上任的王羲之在吃了这个哑巴亏也无话可说了。
虽然康帝纳妃早在成帝去世之前,但是,成帝才刚刚去世七个月,就匆匆为康帝迎娶皇后,不免让人感到十分可疑。另据《晋书,康帝本纪》记载,到建元元年六月的时候,成帝已经去世一周年,有关部门曾建议康帝脱下素服,那时康帝还不同意。可见,在半年之前康帝迎娶皇后这吉凶二礼并举的反常之事当中,似乎有着别的隐情。
无缘无故被人摆了一道之后,年届四十的王羲之的心情可想而知了,从此,心理敏感的王羲之对仕途开始心灰意冷,中国历史上却因此多了一位至高无上的书圣。
到这时,庾氏家族不仅基本上控制了朝中大权,而且,将王氏势力从江州、建康赶到了京口、吴郡等地,其控制的荆、江、豫、扬四州终于串成了一条线,颍川庾家的势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而作为权势滔天的颍川庾家的甥女婿,桓温的发展机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吗?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