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思虑重重王羲之

2018-03-07 作者: 云舒落
第四十一章:思虑重重王羲之

自从那殷渊源被贬黜为庶人之后,王羲之不得不想起尘封很久的一些往事来!因着将那殷渊源贬为庶人的桓温,诚然有点像他的堂伯父大将军王敦!

他的堂伯父王敦,诚然是一位令整个琅琊王氏都很忌讳的人!因为堂伯父王敦的谋逆,让他们整个琅琊王氏都陷入了一种很是被动的局面!

他永远不会忘记,堂伯父王敦屯兵武昌意图谋逆之时,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丞相是如何弹尽竭虑地率领着家族上下二十馀人,每天早上都要到宫门前跪地请罪!在那种风声鹤唳的日子里,他们整个琅琊王氏都是过得何其尽日极虑!

他不会忘记,他的堂伯父王丞相,是如何放下自己尊崇的地位,每日匍匐于宫门前,为的只是向朝廷示意他们琅琊王氏从始至终都是忠心于晋室!

而在那样一种草木皆兵的特殊时期里,又有多少人极力地劝谏元帝直接将他的堂伯父王丞相斩杀示众,以儆效尤!

他思及,当年那元帝可是在他们琅琊王氏、王丞相等人的鼎力支持下,才能顺利南渡,将晋祚得以更好地顺延!不成想,到后来,竟成了晋室的罪人!

他很清楚地记得,当年族中之人对于朝廷的这等对待,自然少不了愤慨的声音出现,他们愤慨的表示“这晋室皇帝也太让人失望了,将他扶上皇帝的宝座就开始翻脸不认人,竟一直听信谗言,想要置我们琅琊王氏于死地,与其为人鱼肉、不如做人刀俎,这叛与不叛,谋逆的名声都有了,何不将它直接坐实,也是痛快!”

这样的声音一出现,便立即又附和的声音跟随道“我等也正有此意,这大将军都已经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我们在来个里应外合,定能让晋室措手不及,也总比天天受这等窝囊之气让人快意!”

那样的声音一出现,便不断地涌现了跃跃欲试的反叛之声!

堂伯父王丞相便在那一片倡议反叛的声音里,皱眉叹道“这社稷还没开始稳定,百姓已经够遭殃了,现下再去发动一场叛乱,置这天下的百姓如何,再者,这外有北胡虎视眈眈,我们内部再来一个窝里反,那北胡肯定会乘机来犯,湖人凶蛮,定会残杀屠戮无度,早年的宗室的八王之乱,胡人犯华,所造成的悲惨场面,难道在座的人都忘记了,内部出现了战乱,总能轻易引来外敌犯境!”堂伯父王丞相顿了顿后,不由严峻地表示“以后,万望再莫出现这等声音!”

虽然,族中之人少不了会因为朝廷那种不公平的待遇而抗议声不断,但每一次都是被堂伯父王丞相给严肃地压制下来了!

他很清楚的知道,当年堂伯父王丞相在帮助元帝南渡时、是何其地呕心沥血,好不容易才走到了现在这样相对稳定的局面。堂伯父王丞相自然不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家园,就这般摧毁于一旦!

他知道,当年晋室南渡的时候,吴地士族根本就没有把时为琅琊王的元帝放在眼里!他的堂伯父王丞相为了让元帝在南渡之后,能顺利取得吴地士族的支持,少不了要煞费心血地筹谋着!

他记得,那时,时为琅琊王的元帝并没有足够的声誉,所以,当他们南渡至吴地、月馀的时间,也不见有吴地士族前来谒见拜访!他的堂伯父王丞相为此甚是惆怅不已,少不得筹谋计策上几番!

因着,他的堂伯父王大将军跟王丞相等都是名满朝廷的名士!所以,堂伯父王丞相便跟堂伯父王大将军建议“如今琅琊王虽然是一个厚德载物的明王,但终究名誉不够,不能够让吴地的士族们心悦诚服地接纳他。兄长您如今名声正劲,唯今之计,也唯在琅琊王进行修禊事宜之际,兄长率领朝中名士、尾随而行,好让那吴地的士族知道,琅琊王在朝士们的心中是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

等到修禊之日的时候,堂伯父王大将军跟王丞相、携同众多朝中名士,全都陪乘于元帝的身后!那样壮观的场面,自然引得吴地知名士族纷纷围观,那些士族在见到,像堂伯父王大将军、王丞相等人都是随从在琅琊王的身后,一时之间不由相当震惊,然后不由自主地于道路两旁行起了跪拜礼!

那样一次有意而为之的出行,便让吴地的士族对琅琊王有了一次很好的认知!后来,他的堂伯父王丞相又相继进言,希望能引进一两位有德望的士族,如此,那些吴地有名望的士族,自然就能相继而来了!之后,也是诚如堂伯父王丞相所计划的那般,在他的极力引荐之下,吴地的名望之族顾荣、贺循,便前来谒见琅琊王!一时之间,吴地士族便跟风般地相继前来拜访琅琊王!

他自然不会忘记,那段时间,堂伯父王丞相为了取得吴地士族的好感,不惜降低身份想要与那吴地士族联姻,但是却遭到了那吴地士族的婉拒!

他们族中之人因为被拒婚难免愤愤不平地表示“区区吴地小儿,竟敢这等狂悖无道,我琅琊王氏岂是稀罕他们的人!”

他记得,堂伯父王丞相却始终不曾有言语,也不见有怨色。只是照例不停地去拜访着吴地有名的士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堂伯父王丞相终是以自己的诚意打动了顾荣、贺循等人,然后便相约他们一起去拜访琅琊王!因着那顾荣、贺循都是吴地有名望的人士,他们拜访过琅琊王后,吴地士族便开始陆陆续续地开始拜访起琅琊王!

后来,前朝孝愍帝崩后,堂伯父王丞相便率领众人劝谏狼牙王继承王位于江左!

再后来,因着堂伯父王丞相倍受尊崇、王大将军又手握重兵,难免会遭来诸多嫉恨之士!尤其是刘隗用事之际,更是劝谏元帝琅琊王氏无道,恳请尽早戮尽王氏一族!那时,因着各种风声,堂伯父王丞相、难免要被疏远了起来!但是,即使是被疏远起来,他的堂伯父王丞相也从来没有任何的怨言。即使如此,还是有不少的人表示着他们琅琊王氏有不臣之心!

他自是清楚,悠悠众口、自是能让任何的一个人警惕起来!何况是他们权势赫赫的琅琊王氏,由经百口流传,即使没有危倾晋室的心思、都变成了那样的一种不臣之心!

他很清楚地记得,他的堂伯父王大将军在面临着那样的一种境况的时候,曾经甚是愤怒地跟堂伯父王丞相表示“早知如此,你就应该听我的劝告,不应该拥戴司马睿,要不然,也不会发生现今这等快要灭族之事!”

他自是知道堂伯父王丞相当然不曾后悔拥立司马睿为帝。所以,当他的堂兄弟王允之,无意间听闻了、堂伯父王大将军跟他的参军钱凤密谋谋逆之事,便第一时间告知了他的父亲王舒,堂伯父王舒知道了那样一件事情后,便携了王丞相一起前去告知了明帝有关堂伯父王大将军将举谋逆之事。

所以,那明帝才会乔装前往堂伯父王大将军的军营勘察真伪。一经勘察便发现所述皆实,由此,才能很好地防患于未然!毕竟,他的堂伯父王敦,在之前的几次举兵中都是以绝对的优势获胜的,若非堂伯父王导苦苦劝谏,晋室自是堪忧!所以,在后来的那次战役中,因着明帝早有准备,加上堂伯父王大将军卧病在床,才能顺利地平定了堂伯父王大将军的那次叛逆!

他想,以他们琅琊王氏长久经营的盘宗复杂的关系网,再加上他们又有着复杂的势力,若是真跟堂伯父王大将军来个里应外合,晋室自然很是堪忧!毕竟,他们琅琊王氏能从汉朝历经至今而兴盛不衰,自有它存活于朝的实力,也少不了每一位琅琊王氏灵魂人物的苦心经营!就像是他们这一辈的堂伯父王丞相一样,他们自是明白朝臣的反叛不仅会给国家带来危害,更有可能给家族带来覆灭性的损害,所以,才不愿去挑起事端!不成想,他们一直的忍让,还是遭来了不少朝臣的嫉恨与巫枉!

所以,当他成年之后,再次听闻那些流传于世的有关他的堂伯父王丞相跟王大将军内外构陷,想要势倾晋室的街坊之闻,不由很是郁结!若果真如此,以他们琅琊王氏错综复杂的盘桓势力,以及在朝的影响力,势倾晋室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很清楚,他的堂伯父王丞相终归是不愿意看到那样一种君主迭换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以及外寇的乘机觊觎!那些内忧外患的纷争,又将给那个社稷带来多大的伤亡,早年堂伯父王丞相便已经很清楚地表示过,那永远都不是他所希望发生的!

但是,前有晋室当权者在刘隗等人的游说之下、便默认了堂伯父王大将军必将走上谋逆之路,后有堂伯父王大将军的参军钱凤等人为谋逆之事的串掇及出谋划策。那两种相隔甚远的念想,便交织成了堂伯父因被晋室猜忌而佣兵自叛的结果!

虽说,早早便有传言堂伯父王大将军终将走上谋逆之路,但是,那样的一种谋逆之路固然也有他方成分的掺杂才最终成就了他的谋逆!像是,刘隗等人的不等劝谏之词,总是一种很好的催化剂!

元帝等人若不是亲信刘隗等的构陷之说,怎么会刻意地去疏远堂伯父王丞相。若不是元帝对待琅琊王氏的态度,有了这样明显的前后反差,他的堂伯父王敦能有那般心生怨恨以至于最终发动叛变么!毕竟,那晋室能走到那样的一种地步,在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他们整个琅琊王氏的拥立跟尊崇,却不想,功成之后,便遭到了功高震主的忌惮!如此,自然能造成堂伯父王大将军内心的极度不满,最终不得不以讨伐刘隗为名而发动了一场叛变!

他的堂伯父王丞相,在那样的一种叛变中,自是遭受了诸多牵连,少不了要被朝中之士侧目以待!

他亲眼目睹了那一整场叛乱的前因后果,怎么能不担忧早前会稽王昱的那番有意作为!

所以,当会稽王昱想要以殷渊源为北伐主力,借由此机抗衡桓温之际,他便很是担忧,桓温终将走上他的堂伯父王大将军的后路!

他当时除了苦劝殷渊源万万不可公然与桓温成为对立方之外,还曾劝谏过会稽王昱宜解除殷渊源北伐的重任!不能因此,而公然挑起与桓温的对峙,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内忧!

可惜,那殷渊源与会稽王昱都不曾听从他的劝阻。结果,那殷渊源自是因北伐败绩而遭到了惨痛的惩戒。他想,晋室也总将会为它这一矛盾点的挑起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像当年他的堂伯父王大将军在钱凤等人的游说之下,终是走上了那样一条叛逆之路,假使桓温也会遇上那样的一个人,后果也自是堪忧!

他与谢安谈论及殷渊源事件时,难免忧患地表示“朝廷诚然不应如此明目张胆地挑起内部的纷争,如此做法,实在一无是处,反而弊端太多!”

那样的弊端何止是多,很可能都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让他如何不生出悲悯的心情来!

谢安听闻他那般的言语,也不曾给予他任何的回应。只是劝慰他“逸少,既然无法左右,便任由它自己去颠簸便好!”

他知道,那谢安石虽然无意于朝事,但终归从来不曾懈怠过!如此劝解,左不过也是希望他不要太过忧心罢!

但是,他又如何能不忧心呢,毕竟他曾亲身经历过那样的一场往事,知道那样的一种反叛会给这个社稷带来多大的伤亡,所以,自是不希望那样的事情,再次,在他的眼前发生!若是能被他及时地调解过来,自然是一件极好的事情,可惜,天不遂人愿!又或者说,帝王的猜忌,从来都不无道理,那样的猜忌,总是能快速地催发权臣的叛逆,以印证他的猜忌!

他思索一通后,便莫名觉着好笑,莫不成这便是越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越会发生,就像他不断忧虑着殷渊源一般,最终那殷渊源比他忧虑的结局还要不堪!

他想,那桓温在未来,终归是一个让人忧心之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