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石牌款约

2018-07-06 作者: 杨大元
第83章 石牌款约

却说禹一行至一村,见小桥流水,景如江南,户落众多。伯禹等信步穿行在闾巷之间,见村中心有一宽敞堂屋,门开着未见有人。伯禹入视,见堂内正中有大火塘,周围放着石凳、木条凳,四壁挂有木牌,有字。朝南正壁一块石碑耸立。前置几案,列供品。太章道:“看这摆设,这堂屋当是议事大厅。”伯禹近石碑细看,见碑额勒着“榔规族约”四字。其下有十余款,为族中公德、个人品行、家庭相处、邻里亲睦、田园保护、山水垦殖、收获分配、尊老抚幼、男女婚配、尊王纳贡,以及奖惩劝罚等,都是倡导诚信和顺,抑逆敦睦,奖勤劳惩贪惰的规约。

如族中公德之约曰:族中诸男女,皆须急公捐私,先人后己,族中有难,人人奉献,邻村受灾,倾力相助等。个人品行之约曰:崇尚勤劳,鄙弃惰逸;急公难,息私忿;守诚信,恶虚伪;尊老人,睦家庭;亲邻助人,不恃强凌弱,以和爱为高等。田园保护之约曰:人人皆须爱护明沟暗渠,年年出工维修,不得损毁水源,必须爱护树木等。规约具体、实在、明确。

伯禹看后心中喜悦,知老者所言不虚,三苗族民确已改恶从善了。又览四周木牌,是表彰族中有奉献的人,悬牌奖励,以崇尚勤劳有公德族民。太章道:“三苗族不仅痛改前非,这奖励之法也颇实用,可见去恶从善之心迫切持恒,不是一时之见地。”伯禹道:“真心向善之族,昊天佑之,我当奏明帝舜,表彰且减赋,以资鼓励。”太章道:“是应减赋,三苗族之功兼及西陲,西陲之民蒙其利而安,叙其功不为过。”伯禹点头。

一行出堂屋,复巡视村中。这时壮者都出门垦殖,妇孺也多在山林采集,村中大多是老弱幼小。门都敞开,足见其朴实。伯禹回营,见伯益等已回。伯益也说到族规,其规称为“款约”,是数村共订的规约。款指数村诚恳联盟之称,数村集盟称小款,几个小款集盟称大款,选德高望重的人为款首。款约是公德、品行、乡邻、家族、田园、山林等内容。数十年来,款约使民风大变。太章道:“我曾听说有叫榔规的,是族规之异名。”伯禹道:“如此而言,苗非一族,我所见称石牌律。伯益所见称款约,显有分支。”童律道:“既称三苗,可能有三支苗族。”伯益道:“有这可能。今三苗之民既有功于西陲,宜向帝舜禀报并褒奖之。”伯禹道:“正和我意相合,我欲奏帝减其赋,贤伯之意如何?”伯益道:“正该如此。”伯禹道:“且再过数日,再看其山水面貌。”

又数日,伯禹、伯益等率太章、童律、三奇师徒从疏勒河、党河交汇处营地出发,越疏勒河北行,初时见绿色,十余里后,是戈壁荒漠,不见庄稼了。沿戈壁东行,都荒凉。返南行逐渐见井泉水流,土质渐肥,泥沙相混,得水而长庄稼,绿意盎然。复西行至三苗家居处,则是山前河网纵横,明沟暗渠交叉,水声潺潺,闻之悦耳,尝之甘洌,绿洲成片,村舍比邻,鸡犬相闻。

至傍晚,壮者荷杴牵驴归,妇孺汲泉舀水浣洗,姥呼童笑,户户起炊烟。此情此景令伯禹一行疲劳顿消,各生笑脸。

为观察三苗族周边环境,伯禹次日又率众登三危之巅,四周眺望,见东西一线绿带数百里。童律道:“自此西望,可达昆仑,然中有冰川雪山所阻,沙漠戈壁间隔。自此向东,至弱水合黎,都有绿意连绵,但不如三苗旺盛。北是戈壁黄沙,南面冰雪为多。南北之间有百余里绿带。以此观之,三苗一带已成西陲仙景、农垦宝地了。”伯禹、伯益都点头道:“三苗族其功伟哉,我等可以复帝命了。”伯益对伯禹道:“应和三苗族首一见,以示帝仁。”伯禹称善,命童律、太章二人告知三苗各族村首,于两日后来营地,传达帝命。并对太章道:“通知苗族后,你即去乌鞘岭告冯、江两部,我将返雍。”

两日后,三苗各族首、村首及长老等四十余人齐集聚于伯禹营。禹、益及诸将都盛装披挂出见。禺强兵持械列队于帐外,一片肃穆,鸦雀无声。伯禹坐定后说道:“我与伯益奉帝舜之命,平治九州洪水,至雍州,已治泾、渭,复治弱水,今至于三危。帝舜仁爱之君,以化育万民为己任。昔四凶悖行,虽施惩罚,实望其改恶从善,有益于世。谕察三危审汝苗。来此有日,与伯益及诸将,既访民,也察地,走闾巷,考祠堂,阅石牌,览款约,知你三苗已历艰苦而获新生,悔悖逆,恶惰逸,崇勤劳,说亲睦,开水源,垦田畴,民俗已变,衣食得足,四邻和好,西陲处安。我与伯益将你苗弃旧图新之举,禀告帝舜,会有褒赏。望你苗奋勉,不蹈旧恶,更创新业。我等将离,特告示。”

三苗各首领虽对伯禹驻扎疏勒河畔及后走访之事有所耳闻,因不知来意,不敢深问,只当伯禹前来问灾治水,都不以为意。顾念数十年来本族并无悖逆之行,也不惧怕,管自耕作生活。今日听了伯禹一番宣谕,方知帝舜虽将本族窜于西戎,实未曾忘却,仍在考察善恶。幸本族早知悔改,安居西陲,故此次伯禹暗访察得详情,考语甚佳,有望获帝宥。更感伯禹之察,详而实,深而全,尽得本族历年来艰苦勤奋,改恶从善真情,可以上达帝听,不负本族曾受苦难的经历,因而深敬伯禹。当伯禹言毕,众首领皆俯伏欢呼,既颂帝恩,又颂伯禹德,确是真情流露。会毕而散。此事传诵在三苗各族之间,愈惕人奋进。

伯禹次日东返。行之日,三苗之民送来苗家特色米数十担,以佐路上食用,也表苗民丰足之意,伯禹婉谢不收,苗民恳请不已,只得收下,乃别。

伯禹返行,途经弱水,弱水潺潺,两岸已一片葱绿,已有民居。又数日到了祁连东乌鞘岭。冯、江两部原已到扫尾竣工阶段,得太章通知,就加快扫尾,伯禹到来前一天竣工入营,正好和伯禹相会。

伯禹入营帐。对众将详述治弱水察三危诸事。未去诸将无不高兴,庆三苗改恶从善,喜西陲得安。冯迟、江妃两人也将治石羊水、潴野泽之事向伯禹作了禀报。伯禹道:“这里水已治,会有民来垦殖。我等可归岐南了。”时在秋末,祁连、乌鞘飘雪,银装素裹,寒气袭人,于是沿山麓东赴岐南。

却说岐南自伯禹率大军离开大营后月余,甘族送来第二批粮黍,玄龟都收入仓库。伯禹大军返还,玄龟、道彰、无忌等一干将领来见礼。伯禹见大营整齐,粮足卒健,十分高兴。下令各部在大营休息,有疾病者尽力治疗,务求康复。衣履不整者,加以缝补,每人发了新衣履袴,准备返都。

伯禹和伯益复巡视渭水两岸,见水流顺畅,时在深秋,冬春所播禾黍正是收割季节,大多入仓,尚有少数在割。询问黎民,都道今年丰收,禹甚喜。但垦殖仅在渭河两岸,北岸稍远一带仍多荒芜,伯禹心中惆怅。回营问玄龟道:“可见扈枣来人回复垦殖北岸之事?”玄龟道:“我等日盼其回音,然从夏至秋,始终未见回复。”伯禹道:“看来扈枣不想应命了。”伯益道:“既如此,可以告知甘氏之族,令他们派人前来开垦渭北土地,免赋三年,所垦之地,所得之粮,尽归甘族。如此扈族可无怨言哉。”伯禹称善,命童律、太章持书简告甘棠。书简写道:“赖贤父子之力,我部所需粮糗得以不缺。君信人也,予不敢忘。今渭水已平,泾、漆皆通,渭北新露大片良地,垦殖必有厚报。为酬君父子及黎民襄助之功,渭北未垦之地,悉由甘族垦之。自明年起,新垦之地免赋三年,以作酬谢,君其勉之,毋负我意。”甘棠父子得伯禹书简后,十分欣喜,嘱太章回复伯禹道:“决不辜负伯禹厚谊,渭北之地今冬即有民前去垦殖。”太章、童律辞回报伯禹知晓。

却说这几日空闲,三奇师徒与应龙、禺强、冯迟、冯脩、江妃、江飞、道彰、无忌等人在一起回顾治水历程,都说辛苦十余年,总算九州水平,也不枉此一生。在回顾中多言山石坚硬,劈凿不易之事,勾起了三奇一段心事。原来三奇早在开凿砥柱时就留意冶炼铜铁一事,并和方、宋两人商量过多次,只是没有时间和机会。现在洪水已平,人员正在休整和总结,有了空闲时间。思量既然上古蚩尤就能提炼较精良铜铁之器,难道于今不能提炼?想如今伯禹手下聚集众多能人异士,正好提出来共议此事,若能成功,将大有利于后世。

于是当众人谈及山石坚硬、缺少利器时笑道:“诸位都说山石坚硬难开,我却羡慕库藏蚩尤的利器呢。若有大批此类利器,工程必是提早结束。”江妃道:“惜少此物,若能人手数件,也省了许多力气。”冯迟道:“不知蚩尤用什么方法得此利器神兵?”三奇道:“既然蚩尤能得,难道我等竟不如古人?”宋无忌道:“古人能制作,我等亦能,只是不知其法而已,若知其法,必能制作。”禺强道:“只恐蚩尤利器是天生之奇物,不是人力制成。”应龙道:“以我观察,其兵器形状各异,都十分趁手,且各有所用,天生之物不能如此合用,此必人力所致,只是不得其制作之法而已。”三奇道:“方、宋两位精通风火用法,我多次请教,曾偷偷取山中含铜铁重土试炼,出了铜水铁水,只是没有成形。”诸人都兴奋地道:“既可出铁水,就能成形,现在有时间人力,可以试造铁器工具啊!”三奇道:“欲取不难,但需三个条件。”道彰道:“说来听听。”

三奇道:“一需有产铜铁之山地,铜铁多埋深山中,与石岩混生,故须先知此山中有无铜铁之物;二需猛火烧炼,因其混于石岩,故需猛火熔岩石,使混在石岩中的铜铁化为熔液流出;三需建窑掘沟,将含铜铁岩石置窑内以火炼烧,熔出铜铁的熔液,倾倒入沟内,冷却后成形。我曾取得粗糙铁杆,至于如何将粗制之铜铁再精制成上佳利器,我还未得其法。或许须再加猛火重炼之方成,要试后方知。”

应龙道:“此法可行,我等何不趁此闲暇试之。先提取粗铁,再试精炼。”无忌、道彰都说:“三奇若须风火之力,我二人全力以赴,助你成功。”禺强、冯、江都说道:“若须人力,我等众卒都听你指挥。”

三奇道:“我早有此愿,今九州水平,且得闲暇,当一试提炼铜铁,若能有成,必大利于后世。”应龙道:“历九州,勘众山,我大致知何山有铜铁。以近而论,华山之西松果山有铜,英山、竹山有铁,都可试掘。”三奇道:“既如此,当禀明伯禹以行之。”诸人都说好,乃入见伯禹。

此时帐内除伯禹外,还有伯益、太章、童律、章亥、竖亥等人在座,正谈论什么。伯禹见众将进入,点头笑道:“诸君同至,想必有事,请道其详。”应龙道:“适我等正在闲聊十余年来治水之经历,感其功伟,泽及后世万代。深水坚石,治之不易,都说利器太少,若士卒都有蚩尤之兵刃,必能事半功倍,大减士卒辛劳。三奇提及想在近处有铜铁的山崖试炼铜铁,我们都赞成。若得成功,则战可以为兵器,耕可以为农具,再有治水可以为工具。为此特来禀明伯禹,请伯禹示下。”

禹闻言大喜道:“我与伯益也曾多次谈及治水与农耕之器不够坚利,致卒民辛劳,只是不知得利器方法,心虽时念而未有结果。今诸君有此意愿,再好没有,若得成功,将是朝野之大事也。我举双手赞成。只是此事辛劳,诸君又不得休养了。”诸将都道:“若得成功,辛劳又有何,况我等都是闲不住之人,正想为民多做些好事呢。”

三奇笑道:“但此事不能必保成功,若一旦劳而无功,还望伯禹见谅,也请诸将向从事此役的士卒解释清楚。”伯禹笑道:“三奇智能之人,又素来思虑周全,小心谨慎,我信必有所获。后若一时难成,也不怪你。天下创新求真之举,多非一次成功,必历经千艰万难,数败而后成。有败有胜乃事之常,三奇及诸君不必以此为念,试之可也。所需人力,听你调度。”

诸将听伯禹之言后,都踊跃愿与三奇同往。禺强、冯迟、江妃都道:“所有士卒除伤病外,都可去。”应龙、太章、童律、两亥等也愿参与试炼。三奇道:“这是试炼,士卒不必过多。虽然开山取岩需有一定人力,我意每部抽自愿前往的精壮之卒一百人,三部共三百人足够使用。主要是开山取石、垒炉生火、提炼等事。诸将中方、宋二位及祝融四杰尚望参与。其余各将,能来则多多益善,指导协助指挥可也,然得伯禹同意安排方可。”

伯禹点头道:“三奇说得对,诸将不能都去,我与伯益正有要事请几位将军去、办,是总结十三年治水的大事。”诸将道:“愿听伯禹明示。”

伯禹道:“经十三年用力,洪水已平,正在草拟呈文以告帝舜。十三年来经历山水无数,诸事纷繁,见闻众多,而向帝禀告,只能扼要总述。但文扼而不失事实,事归而必求其确。历来所经,虽有记述在册,然向帝奏,还须复核,不可有一言虚妄。诸君来时正与童律、太章、两亥兄弟在议,因所有记录都是应龙所为,遍寻应龙未见,故尚未定下核实办法。今应龙前来,正好议定此事。因此,应龙不能与三奇同去,先要与太章、童律等完成核实十三年来所经所记,以便据实呈奏帝听。”

应龙道:“十三年所经山水之事是我记录,要核实归纳,我不能不参加,愿与太章等共成此事,不使一事一山一水有误。”伯禹点头复道:“除助三奇之卒三百人外,那大部尚留本营,需人统率,诸将中庚辰、冯脩、江飞留下统率,禺强、冯迟、江妃可去佐三奇,方、宋、祝融兄弟都去助炼,玄龟仍守仓为后勤,提供需要物资。”诸将都应了。

要知伯禹如何向帝舜禀报诸事,且听下回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