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蒋介石迫于压力 重兵会战

2018-04-15 作者: 赶牛牛
128 蒋介石迫于压力 重兵会战

当时《中央日报》的社论:“长沙近30年来,物质、人力欣欣向荣。全国都市中,充实富庶,长沙当居首要。百年缔造,可怜一炬。”

《影响》撰文: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积累,地面文物毁灭到几近于零。长沙作为中国少数几个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化传承也在此中断,在历史研究上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人民流离失所,商业贸易、政府机关、学术机构等几乎完全被摧毁。但这只是大摧毁的开始。

从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军发动了四次长沙会战,轰炸长沙100多次。长沙军民在前二次会战勉强抵挡日军攻势击溃日军大兵团进攻。四一年冬至四二年元月初大获全胜。在文夕大火中损毁严重的长沙成为了一片废墟。

史家陈寅恪,亦有大量的书籍也在长沙大火中一本无存。当时的人们还写了对联:“治绩安在?两大方案一把火; 中心何忍?三个人头万古怨。 横批: 张惶失措”。第一个字连起来正是张治中。

长沙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据历史记载一九三九年九月到一九四二年一月初期间。中**民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的,艰苦卓越的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文夕大火”后,蒋介石迫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特别是美、英的压力,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会战。撤消省保安处投放正面汨罗江防线,从江西调回悍将李槐军团,留下俞济时二十军团的榴炮旅交由第9战区集结重兵与日军在战线对峙会战,三个整编军则机动于江西,湖南、湖北边界。

前2次长沙会战,双方都自称获得了胜利。从战术上看,双方并未分出胜败,长沙军民的损失更大。但从战略上,阻止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可以认为是抗战中的胜利。

第3次长沙保卫战则是一场典型的,空前的胜仗。长沙军民与之展开殊死搏斗,充分利用长沙周边的特殊地理环境,创造战争环境条件,节节抗击,节节有序败退,节节消耗日军战争物资,终在三个整编军回援并形成合围之下将日军十二万大兵团全线彻底击溃。

此后第4次长沙会战日军以优势兵力发动猛攻,长沙贫困的经济亦不堪重负再战,驻守长沙军队被迫撤退。

长沙会战前,战前形势由于日本改变侵华战略。一九三八年十月,日军侵占广州、夺取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

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调整其侵华方针。

在政治上,放弃过去“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转而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在军事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重点巩固已有占领区。

在经济上,加紧经济掠夺,力图“以战养战”。在改变了侵华方针后,其军事战略也做了相应调整。

第一, 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作战;第二,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在作战范围上,“如无重大必要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并强调“力戒扩大缺乏准备的战线”。

第二,

第三, 在兵力上“为准备今后国际形势的转变,要在各方面减少驻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战形式上“进行小接触”,只是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攻击时,及时予以反击,消耗其战斗力”。

第四, 第四,把军事打击的重心移向对付其后方的抗日游击战。为尽早结束战争,日军于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0年夏,在正面战场上相继发动了对长沙、桂南和宜昌的作战,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调整了对华战略。其总体构想是:确保

和稳定占领区,使之成为“大东亚战争”的总兵站基地,对国民政府继续施加军事压力,削弱其抗战力量,并以政略和谋略相结合,摧毁其继续抗战的企图。然后利用“大东亚战争”的成果,促使国民政府屈服,实现侵略意图。

正是在上述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第九战区先后与日军第十一军进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四二年一月,长沙军民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的三次巨大规模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侵占武汉、南昌后,为巩固和扩大其占领区,企图歼灭中国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赣北地区。一九三九年九月,日军调集十万兵力,分路进占湘北岳阳东南地区、鄂南通城地区、赣北奉新、靖安地区。

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十六个师约二十万人,将进占赣北鄂南之日军阻于献钟、修水地区。进至长沙东北金井、桥头驿一线的日军,遭守军抗击、民众袭扰,加之补给困难,被迫北撤,恢复战前态势。

第二次长沙会战。一九四一年九月初,日军调集约十二万兵力,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十七万人,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采取逐次阻击,诱敌至长沙附近捞刀河两岸地区予以围歼的方针,将突入长沙市区和进至株洲之敌全部歼灭并乘胜反击。日军被迫北撤,退回新墙河以北地区。

第三次长沙会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中旬,日军调集约十万人的兵力,分兵两路进攻长沙。薛岳指挥十三个师,约十七万人兵力,组织防御。日军攻击受挫,伤亡严重,撤至新墙河以北地区,由赣北西进的日军也被击退。

重要影响:

第一次长沙会战,发生在欧战爆发后的十几天,当时正值波兰败亡、欧洲危急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军队在这次会战中予10万来犯之日军以迎头痛击,挫败了其歼灭第9战区主力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引起欧洲各界人士对中国局势的关注。

第二次长沙会战,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3个月。面对着德军的强大攻势,苏联战局岌岌可危。长沙军民在这次作战中虽然损兵折将,日军也一度攻进长沙,但最后日军还是撤出了长沙,中国战局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紧接太平洋战争而爆发,当时日军一路势如破竹,同盟军队接连败北。在此形势下,长沙军民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这不仅对中国国内,对同盟国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这次会战的胜利引起了盟国、特别是英、美的广泛关注。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进行过程中的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世界上二十六个反法西斯的国家在美国华盛顿集会,发表联合宣言。

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作为四大强国,领衔在宣言上签字。一月三日,盟国成立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经罗斯福提名,由蒋介石出任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统一指挥在中国的美**队以及东南亚越南、泰国的军队对日作战。

罗斯福在第三次长沙大捷后的第二十二天给蒋介石发来了一份热情洋溢的贺电,同时宣布再次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

其后,他并以他夫人的名义,邀请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访问美国,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他还通过他的代表,驻华美军司令官、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授予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具体组织者、指挥者薛岳一枚美国勋章。

另外,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后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动向中国提出,要废除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届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归还上海、厦门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领事裁判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自尊、自强,才能赢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与平等对待。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给中国带来的种种荣誉与平等待遇,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取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应该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才换来的。

第四次长沙会战 第四次长沙会战为中日战争末期的大型战役之一,第四次长沙会战一九四四年五月揭开了序幕。这次会战又叫做长衡会战。是指一九四四年(即:民国三十三年) 五月至八月,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豫、湘、桂战役中。

小牛牛:悄悄句情话!留个小情书!…… 创作码文文好艰辛,谢亲点赞!包、定、小牛牛!……请礼物!打赏!鼓励小牛牛,很命的砸小牛牛!!……谢上!谢上!暂定三年决不断更一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