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第78章】从历史中借鉴办法

2021-04-26 作者: 风起松岩
【第2卷第78章】从历史中借鉴办法

对于自家小姐的脾性,徐传斌再清楚不过,知道她绝对不会为了荣华富贵去攀附朱慈烺的。

但是,有些话也不得不说清楚:“小姐,你要明白,朱慈烺将来的婚事不是他说了算的,得由皇上来定。虽然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规定皇后从民间普通人家的女子中挑选,但除非朝廷给袁督师平反,否则皇上不可能同意朱慈烺和你的婚事。”

袁熙芸的神情黯淡下来。此前她并没有想太多,此时方知事情没那么简单,决非她和朱慈烺两情相悦,就可以在一起。

这时,她想起一件事,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徐叔,你记不记得,一个月前宋叔被抓,我们去找朱慈烺,他答应如果得胜归来,会请求皇上赦免宋叔,并且替我义父翻案。”

徐传斌摇摇头:“话虽如此,最后能否办成还很难说。你宋叔的事应该问题不大,但如果给袁督师翻案,就等于要皇上承认以前完全做错了,那岂不等于打自己的耳光?你觉得皇上能答应吗?”

“这……”袁熙芸一听,身形不稳,几乎要绝望了。

徐传斌于心不忍,只得安慰道:“也不能说完全没希望,走一步看一步吧。我之所以对小姐说这些,是免得你到时候太过失望。”

“明白了。”袁熙芸无精打采地回答道。

~~~~~~~~

次日上午,朱慈烺起床没多久,探马就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对面的清军帐篷已经全都消失不见了。

朱慈烺吃了一惊,连忙来到营门口,只见这里已经站了不少人,洪承畴及几位总兵都在。

放眼望去,发现西面果然一片空旷,看不到任何帐篷,只剩下不少垃圾。

众人不禁面面相觑:这是怎么回事?

朱慈烺命令探马继续打探,看清军到底去了哪里,随后和众将一起返回了中军大帐。

郑彩已经在大帐里等候了。朱慈烺感到奇怪:郑彩一直率领4艘战船跟随着杨国柱,今天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郑彩报告:“今天一大早,杨总兵就发现,对面济尔哈朗率领的清军已经撤退了。杨总兵有意率部沿着海岸到这里与中军汇合,但又唯恐清军有诈,不敢轻动。于是杨总兵让我来这里问一下大帅:下一步该怎么办?”

朱慈烺心想:看来清军所有人马都已撤走了。原本还指望先锋跟中军互为犄角,如今看来已经意义不大了,不如合兵一处。

不过也确实要防范清军突然杀个回马枪,以前王廷臣就是被清军半路击之,吃了大亏。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走海路吧。好在龙头礁离这里不远,几艘战船一天可以来回好多趟,两天内就可以将杨国柱部17000多人全部运过来。

于是朱慈烺让郑成功派3艘战船去帮忙运兵,郑成功领命而去。

中午时分,探马回报: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三人已经汇合在一起,在离此1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朱慈烺叹了口气:“多尔衮想来个请君入瓮,他故意让清军后退,是为了引诱我们离开海边。”

听朱慈烺这么一说,几位总兵明白了清军的用意。

马科气愤地说:“多尔衮这是明摆着欺负我们嘛,难道我们就不能争点气,离开水师就不能打仗了?”

曹变蛟微微一笑:“你可别说,我们还真离不开水师。现在你知道有郑成功在背后撑腰的好处了吧?”

“郑成功当然有功劳,但他屡次朝自己人开炮,也确实让人寒心。”

“可没有郑成功的支援,你将寸步难行,凡事都要权衡利弊得失嘛。”

“你……”

见两人又要争吵起来,朱慈烺连忙劝阻道:“别吵了,还是多想想眼前的事吧。”

“眼前?那我还真没办法。要是有的话,早就用上了,也不至于以前被打得不敢出城野战。”曹变蛟悻悻地说。

这时,一直未讲话的吴三桂开口了:“依我看,在陆地上对清军作战,还是得依托城池。趁着清军退了,我们可以在海边建一个城池。”

马科斥道:“开什么玩笑?建一个城池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你算过没有?”

“可以建得小一点,四四方方的格局,边长半里就够了,花不了太多钱。里面可以驻扎几百上千人,城头摆上几门炮,就可以控制周围一大片地方了。”

“那又有什么意义呢?”马科笑道:“我们是要把粮食送到锦州去,你在这海边修这个小城池,除了保护自己以外,还能有啥用?”

“这……”吴三桂语塞。

“你呀,归根到底还是被清军打怕了,所以一上了岸,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弄个城池躲起来再说。知道这算什么吗?这啊,就叫做缩头乌龟。”

马科点出了吴三桂的那点小心思,众人听得哄笑起来,吴三桂顿时无地自容。

朱慈烺没有笑,他倒觉得,吴三桂这个历史上的大汉奸,这回的提议还是有那么一点参考价值的。

当然,马科说得也没错,单靠吴三桂的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改进一下才行,而改进方案则借鉴自同时期的世界。

17世纪的西伯利亚,毛熊国正在这里大肆扩张,其策略是从西向东,一路建筑城堡,彼此相互支援。依靠这些串联成一线的分散城堡,毛熊国最终掌控了辽阔的西伯利亚。

大明距离西伯利亚十分遥远,因此没人知道这个策略。但张栩作为一个现代人是知道的,来自现代的历史知识,让他对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

修筑单个城池只能解决一部分区域的问题,如果像毛熊国那样,每隔一段距离就修一个,彼此照应,就能覆盖一整条线路了。

从三角山到锦州的60多里路,虽然跟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没法比,但原理上却有相通之处。

为了运送粮草,这么做成本有点高,但舍此别无他法。

想到这里,朱慈烺拿定了主意,他告诉大家:吴三桂说得很好,就这么办。

众人一愣。前几天,大帅让吴三桂部率先登船,当时很多人就认为大帅特别欣赏吴三桂,如今竟然采纳了吴三桂一个很可笑的意见,看来还真是偏爱啊。

可这是为什么呢?

朱慈烺没有理睬众人不解的目光,他问吴三桂:“修建一个你说的小城池,需要哪些条件?”

吴三桂回答:“人手倒是不缺,这么多士兵,让他们轮班出工就行;工具包括铁锹、铁锤之类;材料方面需要很多青砖,此外还需要用做灰浆的石灰。”

马科插嘴道:“这些材料,这里可弄不到。”

这事难不倒朱慈烺:“没事,让补给船队从天津赶紧运来就是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