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会是这样。”朱慈烺叹了一口气。
杨国柱说的这些情况,都在朱慈烺的预料之中,可是抚恤银怎么花,那是阵亡将士亲属们的私事,他管不了。
然而抚恤银在发放、使用过程中的种种消极状况,无疑让这笔数额不菲的钱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将士们的激励作用无形中减小了很多。
再过一段时间,他将率部攻打沈阳。到那时,将士们还能像几个月前那样不惧生死,即使在面对重大伤亡时,仍然坚持作战吗?他也说不准。
这时,杨国柱拿来一个账本:“大帅,到年底了,你看看今年的账目吧。”
朱慈烺看过后,感到吃惊:从顾实汗那里收回茶卡盐湖才半个月,就已经赚了80多万两银子了,而以前一个月也才100万两银子,这是怎么回事?
杨国柱解释道:以前只有宋德成的200多人在运盐,如今派出了800多人运盐,运输效率提高了三倍。不过,为了吸引盐商,食盐售价被调低了不少,因此销售额并没有翻三倍。
“薄利多销,让利于民,这样很好。”朱慈烺表示认可:“对了,有没有人从中牟取私利?”
“我不敢说已完全杜绝,但比较严重的情况很少。前两天抓到一个私藏10斤盐的,被重责了80军棍,还有一个偷拿了20两纹银的,已被处斩。”
朱慈烺感叹:确实够严厉的。在茶卡盐如此赚钱的情况下,只有这么几个人犯事,说明绝大多数将士认可了他的理念,那就是这些钱是用于对付满清的大业,所以千万别伸手。
事实证明,必须有崇高的理念,才能增强大家的凝聚力。
看着账本上的数字,杨国柱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大帅,茶卡盐湖这么赚钱,我现在觉得,半个月前你出价100万救下盐丁们是对的,确实不应该跟和硕特纠缠,赶紧复工才是正理,可是顾实汗为什么接受了你的报价呢?”
朱慈烺笑道:“顾实汗可不傻,他要是觉得值更多钱,会向我们让步吗?你要看到,他在得罪了我们之后,已经不可能将盐卖给大明盐商了,这可是食盐的最大客户。”
“我明白了,他的盐只能卖给乌斯藏和蒙古各部落,这些地方人口有限,赚不了多少钱。”
“对。所以说,他即使占着茶卡盐湖,也只能赚点小钱,想赚到100万两银子需要很长时间,还不如直接拿着咱们的100万两走人。”
“这家伙确实狠赚了一笔。”杨国柱透露了一个消息:“我听说,最近和硕特蒙古可阔气了,很多人都跑到大明这边来买东西,回去时都是绫罗绸缎、穿金戴银。”
朱慈烺撇了撇嘴:“这些人啊,有了钱就乱花,都是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主。可再多的钱也有用完的一天啊,往后可怎么办?过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那是他们的事,我们管不了,只能做好自己的事。”回忆起茶卡盐的销售盛况,杨国柱喜笑颜开:“大帅,茶卡盐降价后非常好卖,已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全国各地的盐商纷纷来到西宁卫,咱们只能每人限购一定重量的盐,而且是现银交易,概不赊账。”
“哦。”朱慈烺若有所思:“既然茶卡盐的生意这么好,而且可以长期做下去,不存在倒闭的风险,那将它作为阵亡将士的福利可好?”
“大帅的意思是?”杨国柱一时没反应过来。
“我是说,让这些阵亡将士们的亲属们从西宁卫这里贩点茶卡盐回去卖,价格方面可以更优惠一点,让他们有个可以谋生的小生意,用于补贴家用,维持生活。”
“太好了……”杨国柱一脸兴奋,但很快就想到了一个问题:“朝廷不是规定只有盐商才能贩盐吗?”
“嗯,你说得没错,所以我打算给皇上写个奏折,请求朝廷允许阵亡将士的亲属贩卖少量食盐,就当是给阵亡将士的福利,目的是为了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食盐总量有限,不会影响朝廷的盐业大计,相信皇上会批准的。”
“那阵亡将士的子女呢?虽然很多人阵亡时还年轻,没有子女,但也有一些人是有的。如果能荫及子孙,那就更好了。”
“让我想想。”朱慈烺自然明白杨国柱这话的意义:“要不这样:阵亡将士的子女可以先登记在册,成年后再享受这个待遇。”
“好。”杨国柱又想到一个问题:“大帅说的食盐优惠价供应,是终身享受的吗?”
“那当然不是,如果是终身,对于盐商们就太不公平了。就定个10年吧,满10年后,改为平价优先供货,直至终身,但仅限本人,不传给下一代。”
“不错,这对将士们很有吸引力,而且比直接发钱要好。”杨国柱表示满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嘛。”
“是啊,其实我当初也感觉直接发钱不太好,不过当时忙于对付清军,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现在茶卡盐这么畅销,才让我产生了这个思路。”
“那就请大帅快写奏折吧。”杨国柱催促道。
“好,我马上就写。”
~~~~~~~~
春节期间,朱达也没有闲着,仍然抓紧时间作画。
终于,“夜空之镜”这幅画宣告完成。
朱慈烺看后称赞道:“先生这幅画真是前所未见,称得上是开创了新的技法啊。”
“大元帅过奖了。”朱达长舒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王公公交给我的任务,我也该回去了。”
“好的,明天我就派人送您回京。”朱慈烺说着,拿出60两银子:“这是一点润笔费,请先生笑纳。”
朱达连忙推辞:“这可使不得,我跟王公公已经说好了,为皇上作画,分文不取,怎么能食言而肥呢?”
朱慈烺劝道:“先生离京快一个月,连过年都没有回家,夙兴夜寐,终于大作告成,可喜可贺,拿点报酬理所应当。”
朱达头摇得像拨浪鼓,无论朱慈烺怎么劝说,都不肯接受。
这下朱慈烺也没辙了,他不知道朱达是真的不愿接受酬金,还是不敢接受。
如果不给朱达报酬,就如同买了东西不付钱,肯定会被天下人耻笑。虽然是王承恩办事欠考虑,但世人都会认为是皇上的错。作为崇祯的长子,他有责任维护父皇的名声,所以这个钱他必须出。
可是朱达死活不要,他也不能强塞啊。得想个办法,让朱达既能名正言顺地收下钱,又不违背当初对王承恩的承诺,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啊。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