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只有你从贫穷中长大(2)
他就是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一部钢琴的发电机”“中国的莫扎特”的著名钢琴家郎朗,他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曾先后参加过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2008年诺贝尔颁奖音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等的表演,还曾在美国白宫举办过专场独奏会,被奥巴马称赞为“世界和平的使者”。如今,郎朗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成为世界音乐的一张名片。
郎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卓越的成就,可以说那棵树帮了他很大的忙。做一棵只管成长的树,这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
没有任何借口,能让你自暴自弃
没有任何借口能让你自暴自弃,一切全都取决于你,而不是别人。只要你肯尝试,你就能实现你的梦想。
肖恩·罗根斯出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恩达尔市一个贫困家庭。父母离异后,她跟着母亲和继父生活。继父染有毒瘾,一家人的收入几乎全部被继父拿去吸毒。全家人住在一个没有水没有电的废弃房屋里,往往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可是,就是这样的生活也不能长久维持。罗根斯上高中后不久,继父和生母突然人间蒸发,毫无消息。
罗根斯被弃养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别说上学,就连维持最基本的一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可是,罗根斯不甘心,她不想就这样把自己抛弃,决心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考上一所有全额奖学金的大学。
为了生计,罗根斯不得不在放学后到大街上捡垃圾,以换取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罗根斯从来不敢吃晚餐,因为,晚餐对于她来说,简直是太奢侈了。每天,她把捡到的垃圾归类后,再点燃一根蜡烛,伴着微弱的烛光复习功课。屋外,大雪纷飞,灯火阑珊;屋内,无水无电,寒冷异常。虽然没有晚餐,但是她很专注,因为只要拿起书本,她就忘掉了饥饿、寒冷与孤独。
时间一长,就连照明的蜡烛也成了罗根斯的重大开支。不过,她很快发现,如果遇到停电,学校会免费为住校的学生提供蜡烛,而这些没有用完的蜡烛往往被当作垃圾扔掉。虽然这样的机会不多,但是,罗根斯很想得到这些即将被扔掉的免费蜡烛。
一天,罗根斯走进了宿舍管理处老师的办公室。她站在老师面前,双手攥着衣角,羞涩地说:“老师,那些没有用完的蜡烛能否送给我?”老师诧异地问:“罗根斯,你要那些蜡烛干什么?”
“事情是这样的,我家没有电,我需要蜡烛照明才能够学习!”老师惊讶得睁大了眼睛,在美国这样发达而又美丽的国度,竟然还有用不起电的家庭。在老师的追问下,罗根斯说出了自己的遭遇。老师把罗根斯拥进怀里,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滴落在了罗根斯的脸颊上。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校为罗根斯提供了一份保洁工作。每天早晨6点,天还没有亮,罗根斯就匆匆赶到学校,穿上校工的服装,拿起扫帚,推着垃圾车,开始打扫教室与走廊。8点,上课铃声响起,罗根斯又急忙换上校服,拿着课本,跟其他同学一起走进教室。她工作和学习十分辛苦,但是,她的一日三餐毕竟有了保障,而且,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由于刻苦努力,罗根斯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每一门功课都能顺利地拿到A,并且每次考试,她的综合成绩都一直保持在班级前10名。2012年夏季,即将高中毕业的她申报了北卡罗莱纳州4所大学,全都顺利获得入学许可通知。随后,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决定帮罗根斯申请全球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学。令罗根斯欣喜若狂的是,她竟然真的收到了哈佛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如此,哈佛大学还将向罗根斯提供学费、食宿补助,并且安排她到校内工作。
罗根斯当清洁工、考上哈佛的坎坷经历曝光后,引起了美国许多媒体的关注,就连美国最有名的媒体有线新闻网(CNN)也派出记者,到学校对罗根斯进行采访。同时,许多美国民众还捐钱给她。不过,对于这些捐款,罗根斯一分也没有花——她打算用这些捐款帮助那些和她有相同遭遇的青少年。因为,美国每年有160万个像罗根斯一样的少年被弃养。
在哈佛开学典礼上,罗根斯受邀发言。面对2000多名新生,罗根斯羞涩地说:“虽然父母将我遗弃,但我并不怨恨父母,因为这些经历给我上了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没有任何借口能让你自暴自弃,一切全都取决于你,而不是别人。只要你肯尝试,你就能实现你的梦想。”
有梦不觉天涯远
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的人生也更加完善,因为他在京城找到了父亲向往的“天涯”。“天涯”不远,就在有梦想者的心里!
他有个“庸俗”的名字,叫王发财,出生在巍巍长白山腹地的一个叫上甸子的贫瘠山村。这个小山村几乎与外界隔绝,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大山,闯荡天涯去“发财”。
因为家境贫寒,王发财小学刚毕业就不得不辍学。看儿子回来,平时坚强的父亲也掉下了眼泪,哽咽地搂着王发财的头说:“不能上学委屈你了!”王发财当时尽量压抑着自己心中的苦痛,语气平和地说:“爸,没啥!我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以后也能闯荡天涯!”
为了解决没有书读的难题,王发财的腿几乎踏遍了村里所有有书人家的门槛儿。可尽管王发财很刻苦用功,但是这片贫瘠的故土很难承载一个山村少年五彩斑斓的梦想,这也暗暗预示着他的前程必定是无尽的漂泊和磨难。
只要有空闲,王发财便跑到邻乡去给工程队打工,一天下来,他稚嫩的肩膀要红肿好几天,这样1个月能挣近100元钱,可这些钱他1分也舍不得花,积攒下来,大都买了自己喜欢的书和杂志。
血汗钱都被王发财“挥霍”了,指望儿子下地多干活的父亲恼怒了,他觉得当年给儿子起名“发财”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儿子在败家。他把儿子的书全都烧毁了,书变不成香喷喷的米饭,写作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山村里是没有出路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悬崖勒马,踏踏实实种田,多收粮食过好日子。
生活还要继续,为了省钱,也为了倔强的父亲不再烧书,他到白山市图书馆办了一个图书借阅证,去借一次书来回要花8个小时。崎岖的山路很难走,王发财常常跌得浑身是伤,可他没有退却,一周去两次图书馆,风雨不误。
在阅览室里,文学、哲学、历史,只要能够看到的书,他统统不放过,他如同一个赤贫者发现了宝藏,欣喜若狂,每翻一页书都有一股激动。
书越读越多,已不满足于欣赏的他开始试着写一些小文章。白天怕被父亲看见,他就晚上偷偷打着手电筒尝试着写作,写好后再偷偷按照杂志上的地址投出去。幸运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没想到,他的第一篇稿件就发表了。
不久稿费寄来了,居然有100多元,这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成了爆炸性新闻。父亲终于理解了儿子,让他专职写作,从此一篇篇美文见诸全国各大报刊。
几年后,当他看到吉林市一家杂志社招聘编辑时,经历过风雪洗练的他决定走出大山。可除了身份证,他手里只有一张小学毕业证。面对“我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回答,王发财拿出一捆他发表过文章的期刊,这些署名“王发财”的文章让杂志社的总编辑眼睛一亮,王发财被破格聘用了。
从此他的文字之旅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富有灵气的文笔和对工作的热情很快得到领导的赏识。但他心中的那个写作梦却越来越大,两年后他决定辞职去北京,去寻找更远的“天涯梦”。
那是王发财第一次进京,他像一尊刚出土的陶俑站立在火车站出口处,京城的气派让他有点眼花缭乱,他终于到了这个被人们称为“祖国心脏”的地方,看着周围红红绿绿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他坚信,这座城市一定能承载起他五彩斑斓的梦想。
没有任何身份和学历证明,为了生存,他在北京做过酒店清洁工,做过盒饭小贩,甚至烤过羊肉串,虽然没挣到钱,却领略了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接触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京城闯出一片新天地,简陋而又拥挤的宿舍成了他的“写作工作室”,没有桌子,他就趴在地上写。白天要打点零工赚生活费,晚上为自己的命运“加班”,人在绝境中,求生的欲望是非同寻常的。创作赚稿费,成了他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很快,国内一流杂志都纷纷与他签约,高稿酬给他带来了高收益,每月上万元的收入让他不再为生活发愁,而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享受。他的故事还感动了在《中国电脑教育报》同样热爱写作的IT记者、女硕士生,她被王发财诚恳、奋进的精神所折服,成了他谈婚论嫁的女朋友。
经过3年的打拼,王发财已经完全融入了大都市的生活,经历了种种磨难,他的人生也更加完善,因为他在京城找到了父亲向往的“天涯”。
“天涯”不远,就在有梦想者的心里!
圣诞节的特殊礼物
他听了,眼里已经有了眼泪,没想到,老师也是穷苦孩子出身,老师也给人送过礼,而且被拒绝了!相比而言,他多幸福啊。
他是一个自卑的孩子,15岁,长得又瘦又小,而且他的家庭让同学们看不起,他父亲是卖水果的,母亲在学校旁边做修鞋匠。
别的孩子全是这个城市中有钱的孩子,父母是有权有势的,他是一个例外,他的父亲没受过教育,花了很多钱让他上了这个重点中学。
从来的那天他就受歧视,他穿的衣服是最不好的,别的孩子都穿着有牌子的衣服,书包和铅笔盒都要几百块,有人笑话他的书包破,他曾经哭过,可他没告诉过父母,因为怕父母伤心难过,因为这个书包还是妈妈狠下心给他买的。
对他最好的就是吴老师,吴老师总是鼓励他,笑眯眯地看着他,吴老师长得又年轻又漂亮,好多孩子都喜欢她。
圣诞节到了,所有孩子都给老师买了平安果,都是在那个最大的超市买来的。有包蛇果的,有包脐橙的,还有包苹果的。一个平安果便宜的要10块,贵的要几十块,他没有钱,也不想和父母要钱,于是他煮了家里的一个鸡蛋送给了吴老师。
他小心翼翼地拿着那个鸡蛋,用一张好看的红纸包上,同学们问他:“你包的什么?怎么这么小这么难看?”他说:“鸡蛋,送给吴老师的。”
所有人都哈哈地笑着,他自卑地低下头,他想,送给老师,老师会不会也笑话他?
但想不到吴老师不但没有笑话他,而且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同学们,这是吴老师收到的最与众不同的礼物,这说明这个同学很有创意,其实不必给老师买什么平安果,有这份心老师就很高兴很激动了。”
他哭了,觉得老师对他真好,他总以为自己是穷人的孩子会受到歧视,总以为自己没有尊严,但老师给了他极大的鼓励。老师还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小女孩,她们家很穷,她是个穷孩子,有一天,她的母亲带着她去给校长送礼,想让孩子转到这个中心小学来,她母亲把家里的唯一一只老母鸡送给了校长,那时的校长是村长的儿子,她和母亲说明了来意,并且把那只老母鸡送给了校长,校长说,谁要这东西?我们早吃腻了老母鸡,连小柴鸡都不爱吃了。
那句话刺伤了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她们没有去成中心小学,小女孩还在她们村子里上小学,但她明白了自己应该发奋努力,年年考第一,最后,她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一中,后来,她又考上师范,在一所小学里教书。
孩子们听完那个故事都很感动,吴老师说:“那个女孩子就是我。”
他听了,眼里已经有了眼泪,没想到,老师也是穷苦孩子出身,老师也给人送过礼,而且被拒绝了!相比而言,他多幸福啊。
老师说:“同学们,大家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所以,这个鸡蛋是不是老师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大家都鼓起掌,而他趴在桌子上,哭了。
(本章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