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民俗礼仪(1)
下半旗致哀
所谓下半旗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又降到与杆顶距为旗杆的1/3处。
相传,这一礼节源自英国。1612年,一艘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寻一条海上航道时,船长被北美洲海岸的爱斯基摩人所害。在返航时就以降旗的方式向死者致哀。
久而久之,以下半旗表示哀悼成了一种国际惯例,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一般说来,只是在一国主要领导人逝世时才下半旗。
礼炮21响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须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统统放掉,对方的海岸炮舰船也同样做以表示回报。这种做法以后就逐渐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
21响全都鸣放作为国家元首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和国旗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
握手礼
握手礼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们发明的。在战争期间,骑士们都穿盔甲,除两只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铁甲里,随时准备冲向敌人。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互相握手言好。后来这种友好的表示方式流传到民间,就成了握手礼。
另一种说法是握手礼源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当时,人们在狩猎或战争中,手上都拿着石块或棍棒等防卫武器,倘若途中遇到陌生人,如大家都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后来这种礼俗就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
举手礼
中世纪时,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座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作炫目的太阳,骑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一睹芳容,表示虔敬。后来,这种动作便演变成为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并一直沿用下来。
叩手礼
中国的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手礼指的就是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
叩手礼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传说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扮作贫民模样,随从们朝见或请旨问安不便施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节,否则就把身份暴露了。
但在封建社会,君臣乃人生之大伦,是不能被废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聪明的大臣,想出了一个主意,即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这个意见被采纳,而且逐渐在民间推广。每当主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诚意。
脱帽礼
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双方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以后,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果是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跪拜礼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时期。在东汉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
在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演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碰杯
人们喜欢在喝酒之前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怎么来的呢?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人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唯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响声立即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也和其他器官一样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们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喝的酒中暗放毒药,人们便想出一个防范的办法。在角力前,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一种碰杯的礼仪了。
“剪彩”仪式
电影、电视屏幕上常可看到剪彩仪式,这起源于西欧国家。这些国家新船下水时,都要举行庆典。前往观礼的人很多,为避免发生意外,船体与观礼者之间用布绳隔开,在准备就绪之后,才用剪刀剪断布绳,让观礼者看。这种防范措施后来就演变为剪彩仪式。
“先生”的由来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为政》篇里记载“有酒食,先生馔”,它的意思是指父兄。
但是不同时代“先生”的指代有所不同。经书中的先生大多指的是老师,后来人们把年长有德者也尊称为先生。正因为如此,孔子被后来封建各王朝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到了元代,把道士也称作先生。
如今,“先生”已成为社会场合通用的礼貌称谓,不仅男人可以称作“先生”,女人也可称作“先生”。有些女子也把自己的丈夫称为“先生”。在有些地方,有称医生为“先生”的。
“岳父”的来历
古代,帝王常登临名山绝顶,并在山顶堆土为坛祭天,是为“封”;除地为坛而祭地,是为“禅”,二者合称“封禅”。改朝易代,帝王即位,常行“封禅”之礼,以报天地之恩。“封禅”对于每一个王朝来说,都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都很受统治者的重视。史书记载了大量这类事例。由于泰山被视为“五岳独尊”,所以也就成了“封禅”之地的首选。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次泰山“封禅”中,中书令张说做“封禅使”。“封禅使”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于是,张说借机把自己的女婿郑镒由九品超拔为五品。唐玄宗察觉此事之后,曾当面质问过郑镒,弄得郑镒面红耳赤,无言以应。在旁边的同僚黄幡绰含沙射影地讥笑道:“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对于张说的徇私大为不悦,不久就把郑镒降回了九品。
后来此事传到了民间,时人认为郑镒之妻父虽然有徇私之嫌,但其对自己女婿的感情却不可谓不深,于是人们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也把妻母称为“岳母”。
“走后门”的来历
“走后门”一词据说出自北宋年间。宋徽宗即位后,以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拼命贬斥哲宗朝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为官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蔡京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民间对此多有讥嘲。
在一次朝廷宴会上,聪明的艺人们借机演出了这样一幕戏:一个大官坐在公堂上,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可是由于其所持的戒牒是哲宗年间的,结果被判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了度牒请求补发,但是由于他是哲宗年间出家的,所以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问道:“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在上述语境中,“走后门”一词既是对蔡京所作所为的一种嘲弄,也是对官家牟取私利的一种讽刺。后来,这个词比喻为通过托熟人、拉关系、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私下获取某种利益。
“巾帼”原为妇女头饰
我们现在常用“巾帼”一词来表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巾帼原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它里面记载道:“诸葛亮数挑战,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女人之饰。”
在我国古代,巾帼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各式各样。头巾一般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品上面缀有一些珍贵的翡翠和玛瑙。正因为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一般平民妇女是无权享用的。所以,后人把妇女中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皇帝”的由来
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他不上。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他们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吹生日蜡烛的由来
吹生日蜡烛是一种为生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生日时,在圣坛上摆上插着蜡烛的蛋糕。后来,古希腊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并增加了吹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的蜡烛具有隐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要求一个心愿,并且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他便可以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圣诞卡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出现在14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馆长亨利·科尔在圣诞节前夕,忽然想起家乡的老规矩,在圣诞节前都要走亲访友,表示节日的问候。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于是他想到了用卡片送祝福的创意。于是,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便这样诞生了。
当时,有志于推动艺术普及的亨利,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他与朋友合作,迅速印制出1000张圣诞卡,也许由于没有彩色印刷,他便精心逐张彩绘,然后出售,每张售价一先令。
世界上第一批圣诞卡的画面是一家人欢快举杯向收卡人祝贺节日的场面,下方印有“祝您圣诞快乐,新年愉快”的字句。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圣诞节和新年前夕,互赠圣诞卡和贺年卡在欧洲蔚然成风。随后,这个习俗开始传遍世界。
纽扣“女左男右”由来
纽扣的出现是在13世纪前后。初时人们把它作为装饰品只钉在男人们的衣服上。因为美观大方,女服亦采用了。但是男女服的纽扣为什么男右女左呢?因为男人装束打扮不依赖别人,而女性,尤其是贵妇人、太太、小姐,则要佣人帮助梳妆打扮,为便于女佣人与女主人相对时能应用右手系纽扣,才将纽扣钉在左边。
男性把纽扣钉在右边的另一层道理是因为中世纪男人们随时都有角斗和战斗的可能。为了护好持刀有力的右手免遭寒冻,设计师们绞尽脑汁把男纽扣钉在右边,好让他们可随时把手伸进衣服内取暖。
“男左女右”的来源
我国古来就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至今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男左女右”的习俗是怎样产生的呢?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古人将其归类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为刚强,阴者为柔弱。男子性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属阴于右。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据说这种区分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有了。
蜜月的由来
“蜜月”这个词其实是由古代抢婚习俗演变而来的。英国古代的条顿族流行抢婚,丈夫为了避免抢来的妻子被对方抢回去,就在新婚期间带着妻子到外地过一段隐居的生活,每日3餐喝蜂蜜酿成的酒,连续喝30天,恰巧是一个月,据说蜜月的说法就是自此开始的。为什么古代的蜜月夫妻饮用的是蜂蜜酿成的酒,而不是其他酒类,这就必须从英国的地理背景来探讨。因为英格兰无法栽培葡萄,蜂蜜却随处可见,所以自古以来英国人就有喜欢饮用蜂蜜酒的习惯。他们取下蜂窝,从里面拿出蜂蜜,再用滚水来煮蜂窝,使蜂窝发酵而成为蜂蜜酒。因此,蜜月饮蜂蜜酒和风土习惯也是有关联的。
婚纱的由来
一般人认为戴婚纱的习惯可能是从英国流传开的。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郎穿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衫,手持白色的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
其实,戴婚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更早。在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成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订婚戒指的由来
1477年,奥地利皇帝麦士米尼深深地爱上了勃艮第的一位漂亮的公主玛利。为了得到玛利,麦士米尼派人送去了一枚特制的钻石戒指,这枚戒指用钻石镶成了一个英文字母“M”,是玛利的缩写。就是由于这枚戒指打动了玛利的心,夺得了玛利的爱情。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的传统。
古代后宫等级
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本章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