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风力发电

2024-03-02 作者: 王阁序
第三十一章 风力发电

老人和一个年轻女人在帐篷外烧水做饭,孩子们欢快地在空地上玩耍。女人大概是老头的儿媳妇,她指着这些刚过来的村民,对身旁的老头道:“爹,你看,又来了一群人。”

老头转过身看了一眼,“人数还不少,都是一个村的。”

“咱们刚来那阵也像他们一样心里直翻腾,不知道今后是啥日子,等到在这过上几天,就乐了,还是大海好,不会划船捕鱼也没关系,涨潮的时候到海边猫一下腰,捡一些海菜、小鱼、小虾就能填饱肚子,比种庄稼强。”女人道。

“乡亲们,都别站着了,找一块空地,自己搭帐篷,生火做饭,没有锅碗瓢盆,就到那边领取。”秃瓢冲着那些呆站在原地的村民喊叫着。

这些村民家家都有牲口,粮食和锅碗瓢盆都用牲口驮过来了,但一些人喜欢占便宜,听说可以领东西,就跑过去,一问才知道不是免费的,要花钱,没钱就得去工地上干活。迟宽从驴背上卸下锅碗瓢盆和粮食,走到一个正在做饭的女人面前。

“大姐,你们做饭的水是从哪弄的?”迟宽问。

女人三十多岁,身体壮实、双手粗糙,一看就是山里人。

“水都是杨家村的村民用牛车从几十里外的山下运过来的,只有到工地做工才给分水,不做工就没有水,不过你们都是新来的,一会就能给你们分水的,你在那等着就行。”女人道。

女人说的没错,迟宽去林子里捡了一些干柴回来,十几辆牛车拉着大塑料桶从工地上过来,开始给大家分水。

“别抢,别抢,都有份,每家二十斤水,省着点用,我看你们家家都有牲口,明天你们也参加运水,一天运送一趟,不用去工地干活了。”秃瓢对新来的这些人道。

吃过饭,迟宽在树林里砍了一些树枝,帮着父母和弟弟搭了两个窝棚,自己也搭了一个。被子没有带过来,晚上迟宽就在窝棚里铺了干草对付了一宿。第二天早早地起来,正在做饭,秃瓢过来将迟宽等人带到一片空地上,给大家分铁架子胶皮轱辘车和大塑料水桶。

迟宽拽着分到的大车走到窝棚前,套在驴背上,大塑料桶是长方形的,估计能装上百斤水。分到车和塑料桶的人家很快就上路了,这段路往返要一天的时间,必须抓紧时间赶路,要不然回来的时候天就黑了。

他们一家还有一些东西昨天放在山上竹林里了,今天必须带回来,驴子要拉水,只能靠人背回来了,不过对于他们这些山民,走山路背东西是家常便饭。父母和弟弟跟在驴车后面,一边赶路,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

“咱们家那点粮食吃完咋办?往年可以到山里采些药材卖给山外的人,换了钱买到粮食就够吃一年了,这里就算有药材,又去哪里卖?”父亲道。

“我听他们说海边一涨水就会有很多鱼虾冲上岸,咱们可以去捡鱼虾吃,他们管这个叫赶海。”迟宽道。

“这么多人你也捡,他也捡,哪有那么多鱼虾让咱们捡。”母亲插了一句。

迟宽读过初中,比父母有见识,他琢磨了片刻,“这里是个岛,四面全是海,港口那里检不到,可以去远一些的地方捡。”

“要是能天天捡到鱼虾,就能省不少粮食。”父亲道。

一家人一路上说着话倒也不寂寞,下午两点多钟来到了竹林所在的那座山的山下,溪水顺着山坡流淌下来,在山下拐了个弯,钻进一个山洞中。前些天张浩带着杨家村的村民在山坡上架起一根根打通关节的毛竹,将水从山上引下来,现在站在山下,就跟接自来水似的,只需把牲口牵到水管下面,从竹管内流出的水就会流进大塑料桶内。

父母牵着驴车排队等着接水,迟宽带着弟弟爬上山,竹林里兔子很多,四处乱窜,弟弟要去抓几只带回去吃肉,迟宽拦住他,“这是别人养在山上的,不能抓。”

弟弟吐了吐舌头,放弃了抓兔子的打算,继续向山上爬去,各家的东西都集中存放在几个竹屋里,他们找到自家的被褥背下山。轮到迟家接水的时候,在队伍旁边负责维持秩序的人给迟家四口人每人发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二斤烤兔肉。一家人早上没吃多少饭,中午为了赶路也没吃东西,肚子饿得咕咕叫唤,抓起兔子肉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拉着一桶水回到宿营地已经晚上八点多钟了,自家留了三十斤水,其余的水都给工地送去了,那些水换了十斤海鱼,晚上一家人炖了海鱼,吃得津津有味。

“一天两顿都是肉,还是这边好。”迟宽打着饱嗝道。

“走了多少山路呀?就换来了两顿饭。”父亲摇摇头道。

“哥,那边在干啥?”弟弟指着工地问迟宽。

此时天色渐渐暗下来,迟宽看见几个人将一块大大的白布竖在空地上,白布前支起几台机器。“放电影了,放电影了。”一群孩子呼喊着跑过去,很多大人也围了过去。

“要放电影,走,去看电影。”迟宽招呼父母,带着弟弟走过去。

今天放的露天电影是老片子《少林寺》,这部电影迟宽几年前去山外的镇子,在小卖铺的电视里看过,不过他仍然看得津津有味。放过《少林寺》,接着又放了《小兵张嘎》,十一点多钟电影散场,迟宽回到窝棚里一觉睡到天亮。

连续运了一个多月水,港口终于竣工,由于竹林距离这里太远,交通不便,没法向这里运送建筑材料,只能因陋就简,用沙袋在港口堆出防波堤,然后平整道路,就连几座仓库也是沙袋堆出来的。忙完港口,工人们开始修建房屋,房屋也得用沙袋堆起来,附近树木倒是不少,只是砍伐树木会破坏环境,张浩不允许私自砍伐岛上的树木。用沙袋搭建房屋速度很快,仅仅用了六七天,供四千多名穿越众居住的房屋就全部搭建起来了。

杨家村的村民用牛车运送过来三十套家用风力发电设备,给各家各户安装风力发电机的五名技术人员都是这个月穿越过来的,算上家属共有六七十多人。这里最不缺的就是风,风力发电简直就是为这里量身打造的。

迟宽一家搬进了新居,却没有资格安装风力发电机。在这座新城市只有从事海洋捕捞的海员家庭以及这五名新来的技术人员的家庭才有资格安装风力发电机。夜晚,安装了风力发电机的人家从玻璃窗里透出璀璨的灯光,令迟宽一家人羡慕得口水直流。

“啥时候咱们家也能通上电,点上电灯?”一家人围着昏黄的油灯玩纸牌的时候,弟弟小声嘀咕。

“那个张老板不是说了嘛,先给贡献突出的人员通电,海员经常出海捕鱼,十分辛苦,还有这几个电工懂技术,所以他们理应得到奖励。咱们家要想通电,就必须做出重要贡献。”迟宽道。

“咱们整天运水,一辈子也用不上电,小宽,你好歹念过初中,趁着年轻去学学技术。”父亲把烟袋锅从嘴里拿开,吐出呛人的烟气,道。

“我听那个叫秃瓢的说,还要招一批水手,我想好了,我明天就去报名当水手。”迟宽道。

“当水手太危险,万一船翻了,就……”母亲担心地道。

“那船很大的,不会轻易翻沉。”迟宽道。

“去吧,明天就去,有我们在家运水就够了。”父亲道。

在这个家里说话算数的历来是父亲,母亲没有发言权,对父亲的决定只有执行的份。父亲同意他去当水手,迟宽很高兴。以前迟宽也向父亲提出过当水手的想法,都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父亲的理由是山里的人从来没摸过船,也不懂海的脾性,万一有个闪失可不得了。这次要不是给海员家庭通电,导致父亲受了刺激,估计迟宽仍然会遭到父亲反对。

迟宽一个晚上没有睡着觉,他担心明天去报名得不到通过。这次报名当海员的人很多,都是被海员家庭安装风力发电机这个事给鼓动起来的。穿越众现在只有一艘船,新招的水手接受两个月训练后,将作为预备人员使用,只有最先那批海员休假的时候才有机会随船出海。

第二天迟宽来到市政府,市政府坐落在距离港口六七百米的地方,这是一座用石头和原木建造的房屋。张兴凯和张麟被肖月朗从主位面弄了过来,张兴凯担任第一任市长,张麟担任助理,在下面跑腿,办理具体事务。市政府院门外聚集了很多人,至少有三百多人。迟宽看到这么多人过来报名当水手,心一下就凉了半截。

院墙上贴着一张告示,这些人挤在一起正在看上面的内容。人群闹哄哄的,挤得密不透风,一根针都休想插进去,更别说是人了。

迟宽站在最后面,急得团团乱转。“那张纸上说的啥意思?”迟宽拍一下前面那个矮个子的肩膀,问了一句。

“我也看不见。”那人扭头对迟宽道。

连续问了几个人都说不知道,正在六神无主的时候,市政府的屋子里走出来一个拿着电喇叭的办事员。办事员来到紧闭的院门前,隔着院门上的粗钢筋,举着电喇叭对墙外的人群喊道:“肃静,肃静,有一个事情通知你们……”

“这个纸上说的啥事情?我们在后面看不见,你先别说啥通知了,先把这张纸上的事说一说。”

办事员刚开口,就被看不见公告的那些人打断了。

“我先说说公告上的内容,这次招募的水手名额为一百人,几个月后要以这批水手组建陆战队,前往北面新发现的岛屿,那个岛屿有野蛮、凶残的土著,陆战队需要与这些野蛮人作战,最终占领那个岛屿。”

“军队装备自动步枪吗?”站在最前面的一个体格粗壮的年轻人问。

“陆战队的具体装备我不太清楚。”办事员道。

人群中传来失望的叹息声,绝大多数人都放弃了当水手的打算,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更何况当了兵还要跟野人战斗,据说那些野人射出的箭有剧毒,这是要死人的,傻子才会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