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在班加罗尔雇了一位华侨做翻译,这老哥姓孙名启明,还不到四十岁,却谢了顶,七年前从台湾来到班加罗尔,娶了一位印度女人,加入了印度籍,专门为来班加罗尔做生意或者旅游的华人做翻译或者向导。
开往泰米尔纳德邦的火车上,张浩和孙启明面对面坐在靠窗户的座位上,用汉语进行沟通。
“李先生,我是来印度做生意的。”张浩道。
“张老板打算做什么生意?”孙启明道。
“我听说泰米尔纳德邦这些年持续干旱,许多河流都干涸了。”张浩道。
“的确如此,那里的旱情十分严重,难道张老板打算到泰米尔纳德邦卖水吗?”
“有这个想法。”张浩道。
“可是张老板到哪里运水呢?要知道泰米尔纳德邦大部分地区都缺水。”孙启明道。
“我自有办法弄到水,我们到了塞勒姆城,需要孙先生在当地为我找一位代理人,由我供应洁净的饮用水,这位代理人替我在当地销售饮用水,赚了钱,我取一半,另一半你和代理人平分,如何。”张浩道。
“张老板对代理人有什么要求吗?”
“只要有拉水的罐车即可。”
“好吧,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张老板办妥此事。”孙启明道。
嘴上答应的干脆,心里却十分不屑,他觉得这个张浩有点不靠谱,居然来印度卖水,人生地不熟,你到哪里去弄水?
越是接近塞勒姆,旱情越是严重,长期干旱使得土地裂出了大口子,满眼尽是厚厚的积尘,没有任何绿色。政府会定期派运水车到乡下、城市送水,人们带着大大小小的装水器具,排着长长的队伍领取饮用水。
塞勒姆城中许多人家有水井,但这个城市经常停电,一停电,水泵就无法抽取井水,不过电瓶和自备的发电机已经普及,停电后城里人可以用自备发电机抽取井水。印度工人的工作效率实在太低了,张浩委托孙启明订购的水箱足足用了十多天才做好,这个水箱塞勒姆城中一家小工厂用钢板焊接的,敞口,能装二十方水。那家小工厂将水箱运送到乡村通往城市的公路旁。夜深人静的时候张浩将大水箱带到次位面,次位面正处于小冰河时期,五大湖地区经常下雪,连下了几场大雪,移民点周围积了厚厚的雪。穿越众和印第安人连夜将雪装进水箱中,压实,数百人齐动手,不一会功夫就把大水箱装满了。
孙启明本来觉得张浩卖水这件事是异想天开,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有了水自然不愁卖出去,只是你到哪里去弄水呢?这可不是中国,而是印度,他做好了回去的准备,可是现在看到张浩真的弄来了水,而且还是雪水,他觉得不可思议,张浩这个人在他眼里也变得神秘莫测了。孙启明很快就给张浩找了一个代理商,这家伙拥有两台运水的罐车,专门做买水生意,城中没有水井的人家或者到乡下的农民都需要他的水。政府派来的送水车运来的水虽然免费,却不定期过来,即便过来也要排很长的队,而且还限量,来晚了没准就抢不上槽了。除了水,张浩还让这位印度商人帮自己在城里推销冰块,城里的小职员、小商人用不起空调,他们只用电扇。这里气候炎热,即便白天吹着风扇也苦不堪言。自从大量冰块出现后,他们发现买一大块冰放在屋子里,不但消暑,冰块化了,还可以引用,比电扇、水井消耗的电费便宜多了,于是冰块开始在城中热销。
随着张浩手里的资金越来越多,他又订购五个大水箱。塞勒姆郊区建起了一座砖厂、瓦厂,开垦出十亩田地,张浩委托孙启明雇佣了大批印度农民,为次位面的穿越众烧制红砖,种植土豆、白菜、土豆、豆角、西红柿等蔬菜,张浩无需付给印度劳工薪水,只需给他们提供生活用水和一日三餐,他们就心甘情愿付出汗水。砖厂和田地所用的水无需水箱装运,都是张浩直接从次位面将积雪带过来,扔在事先挖好的大土坑内,他一次可以带来数十吨雪,一个晚上往返数次运来的雪足够这边用上数日。
穿越众的移民村附近堆了许多红砖、瓦,每天砖瓦的数量都在增加,有了这些砖瓦,明年春天移民们就可以住上新房了。先前那些想着回到主位面故乡的移民也安定下来,觉得这里很不错,天天能吃上牛肉,将来还能住上新房,比故乡那个山洞强多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吃不上蔬菜,牛肉虽好吃,但天天吃也腻了。张浩在砖厂附近的田地里种植了蔬菜,这些蔬菜一两个月后就可以成熟,供应次位面移民的餐桌。然而蔬菜种下半个多月后,出事了,砖厂取土挖出了几个土坑,张浩在土坑里放满雪水,以供砖厂使用,然而这些土坑内的水引来了周围几个印度村子的百姓过来哄抢,哄抢中有一个老太太掉进水坑淹死了,张浩怕麻烦,印度人对中国人本来就不友善,发生了淹死人的事情,虽然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可是这个奇葩的国家什么事情都会发生,谁知道印度人会不会利用这件事对他们进行栽赃陷害呢?还是跑路吧,张浩带着孙启明来到了加尔各答。
生活在加尔各答的华侨基本上从事皮革业、制鞋、牙科、杂货、木匠,五十多岁的老万是一个特例,他是铁匠。他的铁匠铺主要打造铁锅、菜刀等日常用品,由于手工打造的铁制品成本比较高,无法与现代机器制造的产品竞争,也只有一些中餐馆肯购买铁匠铺的产品,老万的日子一直都不太好过。不过自从遇到了张浩,老万就时来运转了,老万带着一家人和铁匠铺的铁匠炉、铁砧、铁锤等穿越到了次位面的移民村。继老万之后,相继有三百多名居住在加尔各答唐人街的印度华侨来到了这里。此时这里已经春暖花开,密歇根湖上那层厚厚的冰融化了,森林的树木枝条上钻出了嫩芽,土地吸住了水分,变得松软、泥泞,仿佛发酵的面团,到处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气。
华侨们在异国的日子本就过得艰难,踏上这片土地后他们发现这里除了友善的印第安人,周围都是自己的同胞,在这片土地上再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自己就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无不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无限憧憬。
移民村人口增加了,华侨的迁入使得人口来源复杂化了,这就需要强化管理,张浩需要组建一支听命于自己的保安队。这些移民没有人当过兵,张浩回到主位面的国内乾市家中,这一年多张浩不断向家里寄钱,父母手里已经攒下了一百多万,日子过得十分滋润,搬进城里再也不用劳作了,每日溜溜狗,打打小麻将,脸色也红润起来。
吃晚饭的时候,母亲对张浩道:“大小子,你大舅家你大哥大伟当兵退伍后就跑到京城当保安,京城花销大,挣的那点钱刚够填饱肚子,眼看快三十了,还没有娶到媳妇,我都跟着犯愁。你不是开着公司吗?要不把你大伟哥安排进你的公司吧。”
“我这次从印度回来就是为了这件事,妈,过两天我就去京城,去看大伟,争取这个月我带他去印度,在印度拼几年,赚个百八十万没问题。”张浩道。
“那可好了,到时候你大舅和舅妈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呢。”母亲高兴地道。
父亲在一旁从鼻孔里哼了一声,表示不满,“大小子当初念大学没钱,向他大舅借钱,他大舅就借了一万,还要了不少利息。”
“爸,我大伟哥人不错,我那个公司正缺人手,要是老想着过去那些不顺心的事,亲戚也就没法处了。”张浩豁达地道。
“你看看,你这么大个人了,还没有孩子懂事。”母亲瞥了一眼父亲道。
在家呆了几天,张浩联系了大伟,随后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京城。张浩在电话里没跟大伟说要给他安排工作,但母亲口快,早就向大舅报了功,大舅获悉喜讯,立即给大伟打了电话,通报此事。自己的表弟张浩如今是大老板,把业务做到了印度,在乾市商界也是不多见的成就,偏偏张浩十分低调,从不与参与社交活动,显得十分神秘。表弟要把带自己去印度赚大钱,听到这个消息,大伟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表弟不辞辛苦来京城看望自己,更让他感觉受宠若惊,昨天请了假,一大早就来到火车站迎接表弟。
上午八点多钟火车才到站,张浩随着人流走出车站,打了个电话,找到了大伟。大伟个子将近一米八三,身体魁梧,浓眉大眼,相貌和个子都遗传了大舅的基因。
大伟要坐出租车,张浩道:“我第一次来京城,正想好好看看街景,出租车开得太快,还是坐公交车吧。”
“你过来看我,坐公交车显得我太小气了,再说坐公交车不一定有座。”大伟道。
“大哥,啥时候这么客气了,听我的,还是坐公交车吧。”张浩固执地道。
张浩一再坚持,大伟不好违拗,就带着张浩坐了公交车,在军事博物馆附近下了车。大伟同九个人租住在一栋单元楼里,楼房几个房间都用木板隔成一个个单间,大伟住的那个单间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转身都困难。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