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银行要多开(我有罪)

7个月前 作者: 凉月凉了
第493章 银行要多开(我有罪)

“陛下。”

听到皇帝说托付二字,袁可立的心中格登一声。

“万事有个准备,防止不测风云嘛。”

看着袁可立,朱由校笑眯眯的道。

“可。。。”

闻言,袁可立的话卡在嗓子眼中,说不是,不说也不是。

“朕登基才一年,这满顺天府的地主豪绅们,都恨不得将朕食肉寝皮,谁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舍得一身剐,就敢将朕这个皇帝拉下马来呢。”

回到椅子上重新坐下,虽然说的是有人想谋害自己,但朱由校的脸上却丝毫不见惧怕,还有一丝调笑。

“。。。”

听到皇帝的这话,袁可立陷入了一阵的沉默之中。

新政施行,皇帝在京城不安生,他在天津也不安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他这个袁青天不顺眼。

但皇帝将信王托付给他,这个压力还是有些令人头疼啊。

能将这孩子接走么?

“不说这些了。”

摇了摇头,将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抛到一边,朱由校看向袁可立问道。

“给朕说说,天津现在都有些什么问题,若是有需要钱的,朕最近刚好发了笔横财,能给你些。”

“发了笔。。。横财。”

听到皇帝这如此民间的话,袁可立稍一动脑,就猜到了皇帝指的是什么了。

要知道,很多从南直隶押送北上的流放之人,都是在天津港登船,被辽东转运司顺带着给带过去的。

南直隶抄家,恐怕是抄的皇帝的内帑又富裕起来了。

听到皇帝说有关钱的事儿,袁可立低头思索了起来。

天津现在缺钱吗?缺。

城池修葺需要钱。

码头修筑需要钱。

道路翻新需要钱。

盐场扩建需要钱。

船只新造需要钱。

兵员扩招需要钱。

但如今的天津卫,看似是四处都需要钱粮,但其实用不到多少。

因为天津境内的卫所军,都被袁可立和沈有容两人给瓜分了。

精兵强将被沈有容吞并,老弱病残归了袁可立。

本着向皇帝学习的基本纲领,袁可立将这些壮劳力都投入到了天津府的建设当中。

道路修整、城池扩建、码头新造,总之那里需要壮劳力,那里就有这些人的身影。

现在的天津府,依靠赋税和皇帝拨给的军饷,基本上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这个时候,就算是向皇帝要到了钱,但对天津的发展却没有好处。

因为能由朝廷做的项目,现在都已经在做了,拿到钱也没人能去统筹着做啊。

“臣听说,京城有兴旺银号,给百姓九出十一归的是借黄稻钱,臣想问,天津是不是也可以开一个?”

思索了一会儿后,袁可立看向皇帝道。

“黄稻钱?什么是黄稻钱?”

闻言,朱由校有些摸不着头脑。

兴旺银号给人借钱的事情,是在他这个皇帝的允许下开办的。

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面富豪商户们的贷款,特点是数额大,可分年还款,但会附加额外条款,比如要求定项替宫内各商号收购物资之类的。

第二种则是面向普通的老百姓的,特点是数额小,利息低,需要地契房契抵押,借款周期只有一年。

南海子城建营欢迎你来修地球。

若是实在不想在南海子干,也可以选择去辽东开荒。

“黄稻钱,就是与青稻钱相对,都是印子钱。”

看着皇帝,袁可立开口解释道。

“青稻钱朕知道,高利贷嘛。”

点了点头,朱由校看向袁可立问道。

“现在,天津的青稻钱利钱几何?”

“天津的青稻钱,目前多是七出十三归,有那要的多的,更是六出十四归。”

“一年期限?”

闻言,朱由校瞪大了眼睛。

“一年。”

点了点头,袁可立解释到。

“这青稻钱,就是专门坑害百姓的恶行,专门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放贷,所以叫做青稻钱。”

“而黄稻钱,其目的不是为了盘剥百姓,多是民间大户为了让手中的银钱动起来而借出去的,一般都是在秋收之后借出,利息也如兴旺银号这般,九出十一归。”

“朕算算。”

闻言,朱由校一只手掐弄了起来。

青稻钱是七出十三归,七个本,六个利,百分之八十五的利息。

而黄稻钱则是九出十一归,九个本,两个利,百分之二十三的利息。

他的这个利息,在后世实际上已经算是高利贷了。

但现在的大明,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

要知道,大明的货币可是白银,不是开印钞机就能大规模印刷的纸币,在没有国家银行进行宏观调控,也没有银监会进行统一监督的情况下,这个利率是内财府的太监们进行市场调查后,给出的一个不伤民的数字。

但实际上,在海盗们接连不断的往大明运白银的情况下,十年时间南京的物价翻了一倍,这个利息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亏钱的。

“你接着说。”

心中的急迫感又增了一分,朱由校看向袁可立道。

“这黄稻钱,一般都是什么人会借?”

“多是些农民和学徒。”

闻言,袁可立开口解释道。

“就以杀猪匠为例,经过几年的学习后,他终于出师了,想要开一个自己的铺子,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借黄稻钱,等到赚了钱后,再还回去。”

“而农民则是在秋收之后,若是家中还有余粮,则会再借上点黄稻钱,买些铁锹工具,拉上家人趁着天气还未冷,看能不能多垦几分地皮。”

“此外,肉肆、宫粉、成衣、玉石、珠宝、丝绸、纸、海味、鲜鱼、文房等学徒,都是这般。”

“。。。创业贷款?”

听完了袁可立的叙述,朱由校伸出一只手,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这个貌似,的确是可以的。

“朕答应你。”

思考了一会儿后,朱由校对袁可立肯定的点了点头。

“朕稍后就会安排,让内务府将兴旺银号在天津也开上一间分号。”

“臣谢陛下隆恩。”

闻言,袁可立对皇帝一拱手,高兴的谢恩道。

又和袁可立闲聊了一会儿后,朱由校才让对方离开。

送袁可立离开旧衙门,刚返回的刘时敏就看到皇帝摆着一个沉思的造型,坐在椅子上不知在想什么。

“士农工商,士为大脑,农为血肉,工为骨架,商为血肉,缺一不可啊。”

从椅子上站起,朱由校口中念叨着刘时敏听不懂的话。

还是老样子,先试点,再推广吧。

转头看向刘时敏,朱由校开口吩咐道。“在天津开分号的事,你去告诉内务府的人,让他们给朕写个条陈上来。”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连忙点了点头。

圣旨已经写好,就等皇帝开口给送过去了。

看着皇帝向马厩的背影,刘时敏的眼皮子跳了几下。

皇后在那边。。。

“怎么了?”

到了马厩,还没看到马呢,朱由校就先看到了一身劲服,正在喂着一匹枣红色马的徐婉儿。

伸手在自己的那匹大黑马背上拍了拍,朱由校看向徐婉儿问道。

“我的肚子,一点都不争气。”

闻言,放下手中的马料筐,徐婉儿摸了摸自己的小腹,气呼呼的说道。

“朕说了多少遍,你如今年岁还小,朕身子骨也不强,现在急不得。”

上前搂着徐婉儿的腰,顺手捏了捏,朱由校有些头疼的道。

即便是定国公徐家的偏房,徐婉儿的身体发育非常好。

如果说,赵飞燕以擅舞得宠,西施以靓雅而名,玉环以丰腴而绝。

那么徐婉儿也有自己的独特,她的身上始终缠绕着一种安家定宅的气质。

这种气质,放在后世叫做反差感。

人前我典雅大方,人后我千姿百媚。

自打搬到这南海子以来,徐婉儿就时不时的占据上风,给张景岳的皇帝温补计划添加困难。

“床上夫君不如婉儿,我们来比比马术,如何?”

挣脱开皇帝的手,牵出自己的枣红马,翻身利索的上马,徐婉儿挑衅的看了看朱由校到。

“来就来,谁怕谁。”

见状,朱由校也不落后,牵出了自己的大黑马,当即就翻身上去。

床上比不过是真的比不过,这个是身体发育决定的,女性身体发育本身就比男性早两年左右,如今他还在成长期,但徐婉儿这年岁搁民间已经能当妈了。

但马上就不能真的比不过。

一帝一后,纵马驰出旧衙门,就在南海子中跑了起来。

今天负责在旧衙门外看大门的张世泽,看着飞驰出去的两口子,眼皮子狠狠的跳动了两下。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他徐家女的温婉都是装出来的,骨子里的好动改不了。”

“你才装了一年你就不装了。”

心中吐槽两句,张世泽就赶忙转身令人牵马坠蹬,带着十几个侍卫跟了上去。

南海子虽然大,但聚集了太多的城建营之人,除了旧衙门和芜殿行宫附近外,其他地方都显的乱糟糟的,这要是让人一个不注意冲撞了这两位,他们都得吃瓜落。

“身材真好。”

纵马跟在徐婉儿的身后,嗅着空气中淡淡的清香,看着徐婉儿那被劲装包裹着的身躯,朱由校不由的摸了摸鼻子。

他被这娘们骗了。

熟悉之后,徐婉儿身上那里还有温婉气息,这就是一将门虎女,练的一手好马术。

“朕命令你!慢点儿!”

连喊了四五声,都被疯起来的徐婉儿抛之脑后,朱由校不由的吼出声道。

“吁~”

听到身后皇帝的声音中已经有了一丝怒气,徐婉儿才紧了紧马缰,放缓速度,而后停了下来。

“你是憋的久了疯了么,骑的这么快。”

拉住马头,停在徐婉儿的身边,朱由校看着这疯姑娘不由的斥责道。

“人家看夫君近些日子愁眉苦脸,闷闷不乐,所以才想与夫君一起兜风。”

方才还兴奋的眼睛都要看不到的徐婉儿,转头看向皇帝后,却是变的可怜兮兮的道。

“夫君你还。”

说着,徐婉儿就仿佛是要哭出来一般。

“我。。。”

看着徐婉儿这样,朱由校的眉头狠狠的跳动了几下。

“吁~吁~吁~”

就当朱由校要吐槽两句之时,一阵止马声响起,张世泽也带着人追了上来。

“陛下。”

“咳咳。”

见状,徐婉儿小声咳嗽一声,小脚踹了下马腹,就向前走去,丝毫不见刚才的装可怜。

“你来的可真是时候啊。”

转头瞪了眼张世泽,朱由校催动马缰,就追了上去。

“愣着作甚,跟上。”

当帝后二人培养感情之时,在南海子见了皇帝后的袁可立,回到京城后,就去见了毕自严这个首辅。

若是普通的知府进京述职,仅仅是去吏部就行,若是没意外,是见不到内阁首辅的。

但袁可立什么人,皇帝亲点的讲筵官,顺天新政-天津试点的执行者,储君的教导人,自然是需要见毕自严的。

甚至于,当袁可立来到文华殿时,六部尚书顺天府知府董应举也已经等候在这里了。

请了袁可立入座,毕自严将早就由人抄好,足足两指厚的奏本分发给在场众人。

“这是袁公的奏本,诸位看看吧。”

虽然早在袁可立进京当日,就已经看过了他的奏章,但样子还是要做一做的。

“袁公是位能人啊,短短一年时间,就将天津府治理的井井有条。”

翻开袁可立的奏章,周应秋转头看向在场众人道。

“不敢当,不敢当。”

听到周应秋的示好,袁可立轻笑一声,拱手到。

“新政之事,顺天府、天津府、辽东道都在试行。”

见状,周应秋接着道。

“但顺天府是我大明都城,维稳为上,很多事情做起来束手束脚。”

“而辽东那边的情况复杂,孙承宗的能力有限,还有熊廷弼要防备建奴、孙传庭要防备鞑靼,新政执行也很难快速见效。”

“也就只有着天津府,可以大刀阔斧的将新政执行下去,为我们今年要如何做,给出个示范。”

说着,周应秋转头道。

“袁公在奏章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后续的处理方式,我们都需要学习啊。”

“万赖陛下信重,方才有此硕果。”

听到周应秋这毫不掩饰的夸奖,袁可立老脸一红。

皇帝给的特权太多,在天津府,他几乎都是土皇帝了,这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说说新政吧。”

听到周应秋如此直白的拍袁可立的马屁,毕自严咳嗽一声,打断道。

周应秋你个幸臣,昨天还是小甜甜,转头就是牛夫人啊。

皇帝的打算很清晰,新政执行,京城一个试点,天津一个试点。

董应举的能力有限,顺天府新政主要是周应秋和袁世振在盯着。

而天津试点那边,袁可立的能力很强,很明显等到天津试点稳定后,袁可立就要调入京城,就算不入阁,也要成为一省的黜置使。

你这时候当着我这个首辅的面,拍后继者的马屁,让毕自严心中觉得怪怪的。

随着毕自严的一开口,堂上众人迅速安静了下来,看向了内阁首辅。

ps:恢复更新,等手里事忙完了欠下的我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