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教化万民之伟业

7个月前 作者: 大米爱吃鱼
第421章 教化万民之伟业

第421章 教化万民之伟业

荀彧言毕,屋内再次陷入沉寂。

此时夜色更浓,书房内两人的对话如同窗外夜风。

似乎预示着未来荀氏于曹魏势力之中。

依旧有着波诡云谲的变局。

恰在此刻,门外响起通报声。

“家主,司马少卿深夜来访!”

司马仁达?这一道通报声。

让荀彧、荀攸面面相觑,皆露诧异之色。

他们未曾预料到,司马德会在此时找上门。

“快快请他进来!”

荀攸此时也是率先吩咐道。

随后司马德入荀府,被管事引至书房之外。

“二位先生,晚辈不请自来。”

“深夜叨扰,还未见谅。”

步入室内,司马德言辞甫落。

瞬间便令荀彧二人眸中闪过一丝恍然。

看来这小子早就料到,他们叔侄二人今夜会秉烛夜谈。

所以专门挑在这个时候过来。

“仁达多虑了,我等还未歇息,何谈叨扰?”

荀彧此时也是含笑说道。

一番谦恭之礼后,三人分席而坐。

二荀静观司马德悠然品茗,未发先言。

“仁达深夜到访,所为何事?”

“吾与叔叔愿洗耳恭听。”

荀攸此时先行探问,令得司马德品茶动作暂歇。

“自然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此事关乎天下书生之命途。”

“乃是造福百姓泽披苍生的大功。”

“待明日丞相入宫,必将在天子前奏陈此事。”

荀氏叔侄闻言也是面露诧异。

二人各自心中好似想到了什么。

“还请仁达解惑,何事如此功高德厚?”

“以文道传书教化万民,培育饱读诗书之士。”

“这算不算我辈文教之盛事?”

二荀闻言顿时眼睛一亮。

却是荀彧率先追问道:“此话怎讲?”

“丞相,莫非有意再建太学,以兴文道?”

由朝廷出面兴建书院这种事,之前也不是没干过。

自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以来,太学几经废置。

昔日汉灵帝时更曾兴建鸿都门学。

以尺牍、辞赋、鸟虫篆作为取材标准,招纳才艺之士为官。

可惜灵帝兴建鸿都门学的目的。

是为了壮大的宦官壮大以巩固自身皇权。

对抗遍布朝野的士族豪强。

所以一开始,便遭到了正统士人的强烈抵制。

鸿都门学虽然在天子的支持下迅速兴起。

但很快,就因后来天下大乱而不了了之。

而此时,听到荀彧以为这回还要走老路。

“此番重修太学倒是次要。”

“丞相有意于各郡广筑书斋,以传教典籍兴学化民。”

“将来所建书斋,依学者层次,分为启蒙、小成、大成、博学四阶。”

“而届时就读的学子,只需象征性纳少许学费。”

“笔墨纸砚则由朝廷拨款供给。”

“更有德才兼备之师,由国库资俸延请。”

“先生自去年空食盒一事。”

“如今于朝堂之上,恐难复昔日般得丞相重用。”

“既如此,先生何不借此机缘。”

“脱身繁杂政务,以您于士人中的崇隆声望。”

“投身于教化万民之伟业,修缮经典留芳百世?”

荀攸与荀彧此时借司马德之口,洞悉曹操之伟志。

不过二者心中震撼之余,却也免不了心中忧虑,面露难色。于天下各郡广设书斋教化民众,其志固然可嘉。

然实践之路,却是荆棘满布。

且不提他物,单是纸张之需,已非寻常财力所能及。

况乎朝廷欲全额供应学子纸张。

此一项开支,便足以撼动国库根基。

何况当今世间的蔡侯纸、左伯纸,皆是造价不菲。

非普通家庭所能轻易购得。

即便是他荀氏子侄,亦难以确保教育时纸张充足。

更不必说建筑书斋与聘请师资之巨资了。

所以此念虽好,却是异想天开。

荀彧作为长年为曹操掌管后方事宜的谋士。

心下不禁暗自嗟叹,理想固美实难践行。

尤其考虑书斋建设乃长远投资。

无疑将使朝廷财务负担雪上加霜。

面对此等难题,荀攸也是不吐不快。

将创办天下书斋所面临的重重难关。

在司马德面前一一道破。

未料,司马德听完后,竟仰首大笑。

一副胸有成竹地说道:

“哈哈,二位先生忧虑过甚矣!”

“现有纸价高昂,确是一大难题,可倘若……”

“倘若在下能创制一种成本低廉至极。”

“书写与辨识皆胜蔡侯、左伯之新纸,又当如何?”

话音方落,司马德已从怀中抽出一叠纸张,置于二人面前。

“请二位审视,此即在下新制之纸。”

荀攸、荀彧猜到司马德早有筹谋。

却不料他竟然拿出如此物件。

二人此时不由得细观纸张,上手轻轻轻抚。

刹那间,震撼与讶异交织在二人脸上。

二人作为士族领袖文坛精英。

自然无需试笔,仅凭指尖反馈之触感,便能断定。

此纸远胜现世的各种纸张。

“这……这是……”

荀攸的震惊此时溢于言表,手中的纸张如同奇迹。

与当初曹操第一次目睹时的神色无异。

而荀攸想起司马德刚刚提到的造价低廉,却是迫不及待开口询问道:

“请问仁达,此纸造价几何?”

司马德闻言坦然笑答:

“如各位眼前这百张左右之纸,成本不过区区二十五铢钱。”

“未来,随着工艺改良,成本还将持续下探。”

司马德的话语,如同破晓之光。

照亮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

汉末烽火连天际,五铢钱购物力。

在那盛世已逝的年月里,虽稍显疲软。

不过也勉力维持着,与后世五毛钱价值的微妙平衡。

而这区区一钱,却是物尽其用。

百张薄纸,耗资仅十枚铜钱。

二者还是司马德的保守估计。

毕竟在造纸所需的各种支出之中,工人的薪酬不过云烟。

那些辛苦的工坊劳役,皆来自于囚徒与战俘。

这些人无需怜悯,只管榨取剩余价值。

而在这封建枷锁深锁的汉末。

各地诸侯,俨然便是皇权之下最为庞大的地主与资本家。

而他岳父曹操不仅是中原土地的主宰,更是时代的收割者。

手握重兵又权柄滔天,以铁与血勾勒出权力的轮廓。

试想届时他司马德借曹魏实力大展宏图。

造纸作坊遍地开花之时,技术也将逐渐迭新。

到那时,纸张成本便是九牛一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