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完结告终

6个月前 作者: 大米爱吃鱼
第463章 完结告终

听闻此言,曹丕豁然开朗。

明白过来其实最关键之处,在于争取朝野内外的支持与民心。

只是没等曹丕开口,突然间外面传来阵阵喧哗。

显然宴会正式开始了!

曹操微笑着看向曹丕:

“罢了罢了,这些政事就留待以后再说吧。”

“现在先去外面和众人同乐,让将士们也轻松轻松。”

皇宫的大殿里,灯火辉煌,乐声袅袅。

百官齐至,人人笑容满面,似乎皆为今日之庆典而欢喜不已。

惟独一人脸色凝重,那便是站在角落里。

默默注视一切发展的司马德。

眼下曹彰得胜还潮,声望日益高涨。

可还远远达不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毕竟司马德深知,历史上的曹丕才是赢家。

这不由得让他想起了天下后来的结局。

公元22年,曹丕继承了他父亲的位置。

成了丞相和魏王,还把年号改成了延康。

三个月后,他公布了陈群提出的新官员选拔办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这个新规完全抛弃了以往,曹操唯才能是举的做法。

实际上承认了大家族在仕途上的特权。

并按照官员的等级给他们分配了牲畜和佃农,在经济上给予优待。

这样使得,曹丕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也标志着魏晋南北朝那个士族社会开始形成。

同年十一月,在一系列政治操作后。

汉献帝刘协被迫退位给魏王。

曹丕最终称帝,建立了魏国。

他还追封他的老爹曹操为魏武帝。

再一次换了年号为黄初,并决定把洛阳作为首都进行修缮。

于是,中原大地进入了著名的三国时期。

接下来的一年里,控制益州的刘备自称汉中王。

为了继承汉朝的名号而自立为帝,依然用“汉”作为国名。

也就是后人所知的蜀汉或季汉,同时把年号换成了章武。

至于孙权,则是早早就向曹魏称臣,成了大魏吴王。

鉴于和刘备之间的敌对关系以及形势未稳。

孙权在那之后好几年都没急着当皇帝。

直到八年后,也就是公元229年时。

才终于称帝建立吴国,史称为孙吴或者东吴。

同时使用黄武作为新的纪年方式。

可其实曹丕在位总共就七年时间。

这段执政期内最被后人诟病的决策之一。

就是他在孙权与刘备争斗时采取的态度。

襄樊战役失败导致刘备失去了荆州地盘,加之内部发生冲突。

导致将领孟达带着上庸之地,背叛了蜀汉投向了魏国。

气愤之下,刘备处决了自己养子刘封。

虽然消除了对自己儿子刘禅的威胁。

但也进一步削弱了本已岌岌可危的力量。

就在称帝仅三月后,急于收复失地的刘备。

立即出兵东征企图夺回荆州。

然而,这番行动遇到了江东方面陆逊精心布置好的防御。

结果以火攻手段让蜀军遭遇重创。

“夷陵之战”的惨败记录也就此诞生。

而在这整场大战过程中,曹丕一直都持旁观态度没有介入。

当然了,除了战争之外。

这货还很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比如禁止奢侈浪费的葬礼和不正规祭祀活动。

严防亲属集团和宦官干预朝政。

大力推进水利建设等项目。

此外,在位的这几年间。

他还先后发起了两次广陵战役。

虽然是对着孙氏开刀,但实际上目的。

却是借机削弱青徐地区的势力头目臧霸手中的权力。

进而铲除唐蔡方、唐咨这些叛逆分子引发的问题。

并逐步加强对于沿海地带的实际管控能力。

从客观角度看,曹丕虽然才智不及他的父亲。

但他仍然算是一个颇有才干的君主。

可毕竟他掌管国家只七年,并且在称帝的过程中耗费了不少心力。

实际上留给他在历史舞台上的表现时间并不多。

特别是曹丕的记仇本性,在他掌权后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曾经对他继位构成威胁的人。

如丁仪、丁廙兄弟都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

支持曹植的杨俊,则因为广受人尊重而暂时逃过一劫。

但也只是转了个职位当了南阳太守。

三年后曹丕南巡时,却借故说南阳管理不善,逼其自尽。

鲍勋因判决过郭氏的亲戚也被盯上,加上常常直言批评得罪了曹丕。

最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遭到诛杀。

而在对待自己手足兄弟方面,曹丕的做法也很极端。

虽然会大方地给予爵位,但实际上却将他们限制在自己的领地内。

不准离开,同时还不允许参与实际的军事或政治事务管理。

由朝廷指派人员监督,几乎等同于软禁。这样的安排虽使曹氏宗族实力削弱,却也为日后种下了隐患。

曹彰得到了任城王的封号以及一万户的俸禄。

不过到了黄初四年。

当曹彰来京城朝见兄长的时候却突然暴毙离世。

当时他才三十五岁。

若说没有遭到曹丕的暗害,司马德自然是不信的。

至于真相究竟如何就无从查证了。

而曹植这位曹氏第一大才子。

在后来更是受到了极大的排挤和打压。

从安乡侯到鄄城侯再至鄄城王。

期间数度变换居住地点如雍丘、东阿及陈郡等地漂流不定。

直到太和六年,才忧愁成疾去世为止,享年四十一岁。

相比于这些曹氏子弟,反而是退下皇位之后的汉天子刘协。

过得似乎比大部分曹家人还要安稳些。

被废黜后的他被封山阳公,并搬迁到了山阳地区生活。

考虑到妻子曹节本身出自曹家的身份背景。

这位旧皇即使没了权位,但待遇依旧不错。

还能在当地开设学馆给子孙上课。

直至青龙二年,享年五十四岁的刘协才告别人世。

比曹家三位王子都要活得久得多,身后追尊为汉献帝。

因为他唯一的儿子很早就夭折了,所以最后这个官职落在了孙子刘康肩上。

总之,曹丕总共做了七年的皇帝。

在黄初七年病重去世,享年仅四十岁,庙号为世祖、谥号文帝。

王位传给了自己唯一的继承人曹叡。

这位年轻的大魏皇帝,可比他老爸优秀得多。

在执政初期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做事认真细心又肯听取谏言意见。

可是随着北方政权日渐强大,并且统一天下的形势愈加清晰。

曹叡也开始变得懒散起来。

觉得大局已定的曹叡,以为可以高枕无忧。

于是放飞自我纵情享乐修建宫殿沉湎酒色之中。

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引起群臣反感。

更损害了自己的健康。

最终仅仅在五年之后,就因疾病缠身撒手人寰了。

终年只有三十多岁而已。

总而言之,曹丕这一脉都是短命鬼。

司马德是绝对不会允许其登上大位。

“司马少卿此次随军有功,怎这般心事重重?”

旁边传来一阵爽朗的声音。

却是此次北征立下不俗战功,又随曹彰还朝的阎柔。

阎柔此人出声于幽燕之地,在右北平一带颇有威名。

昔日在官渡之战时归顺曹操,被拜位护乌桓校尉。

如今对讨伐乌桓有功,更被赐爵关内侯,可谓是光宗耀祖了。

“只是在感叹时光荏苒,四海依旧未平。”

“吾辈还需勉励啊!”

“莫非您此次不随将军一道出征?”

“若有机会的话,我自然不甘落后。”

“只是怕自己身体羸弱,未必能受得住长途跋涉。”

阎柔正欲说话,忽然见不远处的高台上走下一个人影。

那人英姿勃发、气势如虹。

赫然是今晚宴会的主角——曹彰。

“骠骑将军来了!”有人高声喊道。

顿时全场沸腾起来,无数双目光集中在那位年轻的曹氏战神身上。

就在这时,曹彰径直走到阎柔和拓拔力威面前停下脚步。

他的目光如炬,锐利无比,却透着亲切:

“两位可是觉得无聊了吗?”

“来,随我一同上台饮酒畅谈一番吧!”

话音刚落,周围顿时响起阵阵欢呼声。

阎柔和司马德相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撼与羡慕。

旋即跟随着这位未来的骠骑将军走向高台之上。

与此同时,在一旁观礼的曹丕则眯起双眼。

此后,曹丕并没有直接对抗曹彰在军中的地位。

反而是在适当的场合给予肯定和支持。

甚至在军需物资调配等方面展现出合作姿态。

这种谦虚而又不屈的精神赢得了越来越多士族文人的认可。

随着时间推移,在魏国内部形成了一种微妙而相对稳定的平衡。

一方面,曹彰负责前线战事保卫边疆安宁。

另一方面,则是司马德辅佐曹彰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政局核心。

使其在民间声望日渐高涨。

终于有一天,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

外部敌对势力纷纷落败或臣服,内部也趋于稳定团结。

曹操看到了这一成果后感到十分满意,并决定立曹彰为继承人。

同时让曹丕专注于北方防御工作,而不参与中央决策。

最终,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里。

曹彰通过勇气与司马德的智慧,不仅成功继承曹魏基业。

还使得魏国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和睦局面。

从而在曹操百年之后一统天下,开创了另一个盛世。

本书完结,谢谢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