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

2024-03-14 作者: 律动青春
(五十六)

山娃记得,自己出生长大在连明村,跟目前居住的山村大约相距60里山路,也并非好走,但山村贫苦,资源有限,所以他家也请过当时的张先生去给家人诊病。山娃父母共生养6个子女,其中两个没有活下来,所以剩下山娃兄弟姐妹4个孩子。山娃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父母算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好在山娃父亲知道识文断字的重要性,所以一门心思供山娃读书。

山娃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头到年尾喂头猪,爸爸都要赶到镇上去买,换回来的钱就是接下来一家人的煤油盐衣服等等生活必须的开支费用。山路又远,好不容易赶到商店,售货员还不急着上称,目的是让猪再排泄一些,以减轻重量,少花点钱购买。有的村里本家会把猪杀掉,猪肉匀出去一些,留下大部分自己吃。

这时候会有本家为了庆贺请客吃饭一说,但农村的请客吃饭需要人情往来,所以山娃爸爸基本上都不去,知道哪天本家杀猪,就上山割柴不回来,本家人反复来请没人,就会拉山娃去。在当时的农村习俗中,重要场合女人是没资格上桌子的,所以本家只能请男人,第一人选是大男人,也就是老爷们,实在不行就请家里的男孩,山娃家就他一个男孩,所以爸爸不回来只好拉他去吃饭。但是家里已经嘱咐过不能去。

所以山娃死活不去,还得给个不吃猪肉的理由。后来被强拉硬拽去了,为了保证自己所言真实,真的就不能吃肉。慢慢地山娃不吃肉成了村民都知道的特征。当然也养成了山娃从此不吃肉的习惯。因此即便山娃最后有了条件,依然也没改过来不吃肉的习惯。可能是一种心里阴影吧。从小生活习惯造成的心理阴影。

山娃的小学其实都相当于没怎么念,小学是在离家十多里地外的村子读的。其实十多里山路,如果是孩子,连跑颠颠的,两个小时也就走完了。当时山里不是没有孩子,但教师有限,教育资源也有限,不可能每个村子都开办学校,只能在差不多中心位置设立一所学校,周边相距差不多距离的学生都可以到此读书。当时的农村小学五年,初中高中两年制学籍。当然后来又改回了小学五年 ,初高中三年制。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学生需要来回跑。当然越距离学校近的村庄孩子越受益。但即便如此,农村当时的落后思想,加上贫穷,读书还要交学费,很多孩子是不上学的。

山路本不好走,有的孩子可能到了8岁10岁才去读小学,否则根本没法来回走山路上学。但基本上读书的人不多。《平凡的世界》中对此有过描写,虽然孙少安的的村子里有小学,但没有初中,所以有的家孩子即便读了小学,初中因为路远不便也就辍学了。因此当时少安少平的叔叔孙玉亭,为了利用点权力给高中毕业的侄子少平谋划个好差事,曾经拉拢大队书记田福堂,在村子开设了初中,让同是高中毕业的田福堂的儿子田润生跟少平一起成了初中的老师,可见当时农村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当然路遥先生笔下,这个地方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有去读到高中的村民,而且田福堂居然还有个做高官的弟弟田福军,那是很大的官呢。

当然这种虚构的故事,是为了路遥先生的创作。笔者没有这个高度,所以本书主线相对单一,没有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

山娃是10岁开始去读的小学,山娃清楚记得那天爸爸陪着他走去学校,并在学校边溜达了差不多一天时间。说是溜达,其实山娃爸爸并没闲着,他到周边的农户家的地里看人家的庄家长势,如果碰到长的好的,就虚心请教人家的种植方法和技巧。山娃爸爸也是个谦虚的人,知道虚心学习。当时的农村粮食产量都低,地又不多,还很难灌溉,要靠天吃饭,实在旱的不行了,尤其家里的小菜园子,可能就会挑点水去浇一下救急。

不过那个年代,山娃的村子里边,好像很少遇见庄家旱死的情形。顶多旱的有点减产就是了。最终到了差不多的时候,天还是会下雨以缓解一下。因此,因为天旱颗粒无收倒是没有过,减产倒是时有发生。其实就是遇见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收获的粮食也不够吃,要交公粮,要留下种子,家里人口多,确实经常不够吃,尤其在生产队的时候,是按出工赚工分分粮食的,家里顶事的劳动力不多,粮食分的少,就更容易挨饿。后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勤劳的农家倒是可以对付吃饱饭了。

农民的地就靠着风调雨顺,所以一旦感觉天旱还不下雨,农民会通过迷信的方式求雨。山娃记得小时候他们村有个关帝庙,供奉的就是关老爷,也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这个关帝庙有一段时都被扒了,后来又盖了起来,所以一旦遇到天旱,农民会请出关老爷牌位,几个人抬着,然后打鼓敲锣的游街一番,甚至善男信女会跪下磕头求关老爷开恩下点雨救难。锣鼓都是生产队留下的,有段时间国家为了丰富文化生活,有过编排样板戏的场景,但他们这山村并没有参与过,所以不知道这锣鼓大队为啥会有。

总之敲锣打鼓,抬着关老爷牌位游完村子,再到被旱的庄稼地停留一下,让关老爷看看这苦不堪言的庄稼,把关老爷牌位送回去,也就结束了,后来这个破锣都敲漏了,农民就用铁锨头代替,反正也就是叮叮咚咚的乱敲一通,只要有响声也就可以了。

山娃最喜欢求雨后真的下雨。如果求雨后的既定时间真的下雨了,农民会还愿,那时候就有几个小白面馒头作为供品供奉到关帝庙里。小孩子们往往会躲在暗处,等大人们一走,小孩子们就会出来一哄而上把这些小馒头抢走。有抢不到的大家就平均分吃了。这个小馒头小的可怜,农民穷,虽然也是尽力供奉,可惜能力有限,蒸不起大馒头。

这个馒头孩子们是不敢带回家的,如果带回家会被父母狠狠打上一顿,抢吃关老爷的供品那是要得罪神仙的。小孩子不懂,当然不在乎。山娃和小伙伴在关帝庙抢过几次小馒头,别说白面的滋味是比玉米高粱和小米的滋味好。

现在的社会中,封建迷信活动也不是不存在,不用说农村,就是很多城市也依然有信神的,求神拜佛的,烧香上供的比比皆是。不过有的大型活动已经从原来的拜神赐平安演变成了文化习俗。比如一些庙会,或者打鱼出海的祭拜活动等等,都变成了文化习俗,已经淡化了原来的求神拜佛之意。

农村毕竟落后,所以这种现象还是不少,甚至跳大神的现在也有。跳大神,捡供品在《平凡的世界》就有描写,跳大神骗人的神汉刘玉升,还曾给孙玉厚和孙玉亭的妈妈看过病,其中有详细的骗人记载及神汉把孙玉厚上供的大白馍馍拿回家的描写,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当然,限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和文化落后,迷信就更在所难免,虽然求神拜佛也没能求来平安幸福,但最起码混个心理安慰,因此即便大力宣传迷信不科学,是骗人的,但毕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发展经济,让人民有饭吃才是当务之急,所以有时候这种迷信也管不过来,只要不影响社会稳定团结,不害到别人,民不举也就官不究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