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隆中对,寇相 林如海归心

8个月前 作者: 烟雨织轻愁
第332章 隆中对,寇相 林如海归心

至此,贾琮也忍不住叹了口气,叹息破山上贼易,破心中贼难。

贾琮索性也不再试图去说服她,且等她自己慢慢看,慢慢自己想通再说吧。

既然薛宝钗反对,贾琮索性便将她排除在外,也不用她帮助林黛玉做事。

对此,薛宝钗十分苦恼,却又无可奈何。

很快,女子学堂便如雨后春笋般在燕云十六州破土而出。

而为了招到生源,贾琮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

贾琮的对外宣传,只说这些女学生,将来是准备送入宫中,或者是送到公主、郡主身边做秀女。

并且进女子学堂,不但不用交束脩,反而还管吃穿和笔墨纸砚,甚至每月都有一百钱的补贴可拿。

这也是贾琮无奈而为之的结果。

若不如此宣传,只怕各地的女子学堂,根本就招收不到生源。

那么第一步开始就直接废了,何谈以后?果然,经过这种宣传之后,女子学堂很快便在各州引起轰动。

进了女子学堂,将来可是有可能会送入宫中的啊!

哪怕是能够当公主或者郡主身边的侍读秀女,也是一步登天的意外之喜啊!因此,一时间许多女孩子都被送入到女子学堂学习。

一时间,女子学堂,人满为患起来。

而林黛玉,成为所有女子学堂的校长。

很多具体事务,都是由她来统领的。

在此期间,林黛玉碰到许多问题。

不过在贾琮帮助之下,这些问题,都逐一得到解决。

而接下来的时间,燕云之地,发展进一步加快。

随着攻克满清,还有满清送来的大量的金银,让幽州有了更多的资金。

燕云之地的主道,如今逐步成型。

蒸汽汽车,也开始逐渐增多起来。

甚至蒸汽机进一步应用到了民间。

比方说由蒸汽机带动的旋耕犁等等。

并且因为三种农作物的推广,不但让燕云之地实现了农作物的自给自足,甚至还有所剩余。

而蒸汽机的逐渐普及,也释放出劳动力来。

劳动力的释放,进一步带动手工业的发展。

燕云之地的商会,也是越来越兴盛起来。

这样的兴盛,逐渐开始刺激起资本的萌芽。

燕云之地日新月异的发展,让贾琮越发忙碌起来。

贾琮开始在燕云之地,推广了燕云月报。

燕云月报,主要在燕云之地流行。

燕云月报,也通过舆论,来引导燕云之地的发展。

……

且说大夏京城之中,贾宝玉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取名为二毛。

而贾宝玉的第二本书风月宝鉴,也宣告完本。

书坊的掌柜看了之后,忍不住拍案叫奇。

直接给出了一百五十两银子的价格买断。

并且他还十分喜欢书中脂砚斋的评语,准备刊发的时候,将脂砚斋的评语一并留下。

并且还和贾宝玉约定好了新书。

贾宝玉自然无有不应的。

这一次,书坊的掌柜,直接将风月宝鉴刊印了两万册。

而绛花洞主因为第一本窃玉偷香的缘故,也是积攒下一些人气来。

第二本书刊发之后,竟是再次引发起一波抢购高潮。

光是在京城,就售出了六千本去。

而剩下的书,在京城之外,不愁出售不出去的。

绛花洞主的第二本书风月宝鉴,文笔比之第一本细腻了许多,并且也多了一些深度。

越发受到读者追捧。

而此时,风月宝鉴的读者,也开始猜测起书中脂砚斋的身份来。

有人猜测,脂砚斋必然是绛花洞主的红颜知己。

有人猜测脂砚斋是绛花洞主的丫鬟。

还有人猜测脂砚斋是男的,是绛花洞主的好友。

甚至猜测脂砚斋是绛花洞主长辈的,因为在其评语中,不经意间,会透露出长辈的口吻。

额,不得不说,最后一个猜测,竟是真的猜对了。

而第二本书的火爆,也让贾宝玉也为之兴奋起来。

他活了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寻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他又开始苦苦构思起第三本书来。

就连贾政,也热爱起写评语来。

且说这本风月宝鉴,不觉中,竟是流行到了幽州来。

贾环这家伙,也不知从哪里讨到这本书,看完之后,觉得写的是极好的。

于是忍不住献宝般献给了贾琮。

贾琮打开风月宝鉴,竟然从中,看到了一些红楼梦的影子。

这本书,自然是差红楼梦甚远的,但是多多少少,是有一些红楼梦的影子在里面的。

毕竟,贾宝玉的经历,和曹雪芹何其相似?

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作者,所写的书,又都有以自身经历为蓝本的痕迹,又怎么可能没有相似度呢?

并且贾琮看到里面脂砚斋的评语,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当贾琮看到作者绛花洞主之后,忍不住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记得贾宝玉小时候,不是取过绛花洞主这个别号吗?这本书,别不是贾宝玉写的吧?倒是里面脂砚斋是谁,有些不好猜测。

不过贾琮觉得自己怕不是想多了,他觉得不太可能是贾宝玉写的。

如今这家伙穷困潦倒,还有心思去写书?

却说林黛玉果真写了家书,贾琮也写了书信,苦劝寇相前来幽州。

最终这两人被打动,便在贾琮人手帮助之下,举家搬迁到幽州来。

来到幽州之后,贾琮将两人安顿好,又请两人帮自己治理幽州。

这两人,一个乃是当朝宰相,一个也是部级高官。

管理燕云之地,还不是手拿把掐的事情?不过,无论是寇相还是林如海,都没有在第一时间就答允贾琮。

两人则是结伴,在燕云之地亲自走了一圈。

在转遍整个燕云之地之后,两人不由产生了许多感慨。

燕云十六州,统共才收复了几年功夫?

他们断然没有料到,如今竟是能够发展到这般地步。

而燕云之地的发展,也大大出乎了两人的预料之外。

不得不说,燕云之地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

他们两人觉得,便是让他们两人来,这短短几年功夫,他们也断然做不到这一地步。

而通过这段时间的体验,他们两人,也是看到了贾琮的一些施政理念。

这些理念,有一些是让寇相和林如海,都为之啧啧称奇不已的。

而还有一些,是让两人难以苟同的。

毕竟,双方所受到的教育,双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

回来之后,两人找到贾琮。

分宾主坐下之后,寇相先自问道:“侯爷,老夫想问你一个问题,不知侯爷可有逐鹿中原之心?”

听到这个问题,贾琮心里不由一跳。

他自然是有这份心的。

不过,却不知道该不该说。

他自然不是怕寇相会向朝廷揭穿他,目前朝廷自身难保,只要他不是明目张胆的骑兵造反,朝廷都只会假装不知此事。

贾琮担忧的是,不知道寇相是不是愚忠于朝廷,愚忠于李氏皇族。

若是的话,只要自己透露出野心来,寇相又怎么可能会帮助自己的?

不但是寇相,甚至对自己的岳父林如海,贾琮也有如此担忧。

毕竟林如海此前乃是孤臣,为了全君臣情谊,置自己的性命都不顾。

不过反过来再想想,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

后面他们总会知道的,因此,隐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想到此处,贾琮才是说道:“寇相,有如何,没有又如何?”

这句话,虽然没有从正面回答,然则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寇相听了,点头说道:“若如此,我还有第二个问题要问你。”

听到这句话,贾琮心里不由大定。

忙是说道:“寇相但请问来。”

寇相又自问道:“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侯爷将来是不是会将土地回收,并且重新分配给百姓?”

“将来是不是会将均田制,还有一条鞭法的税赋制度,在天下推行?”

“将来侯爷是不是会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将考试内容变为新学呢?”

听完这些问题,贾琮不由在心里腹诽不已。

你老人家这问的是一个问题吗?

这明明是一串问题嘛!

不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大约也意味着将来会不会效忠自己的问题。

想到此处,贾琮不由说道:“寇相,的确如此,将来我的确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田制和摊丁入亩制度。”

“而将来科举考试的内容,我也会进行变革,今后会以新学为主,四书五经为辅。”

甚至不是为辅的问题,贾琮准备将来大幅度削弱四书五经的占比。

寇相听了,忍不住皱眉问道:“侯爷,你可知道,你此举,动了读书人的利益。”

“而治理天下,靠的是读书人,没有读书人帮助,将来你何以治理天下?”

“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岂可轻易变动?”

听到寇相的话,贾琮微微一笑问道:“敢问寇相,大夏之所以积弱如此,其中最大的缘故,是不是因为太过优待读书人?”

“以至于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归在士绅名下,不用缴纳税赋。”

“百姓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所缴纳的税赋却是越来越重?”

“天下读书人多的是,想做官之人呢也多的是,不怕没人出来做官。”

“至于科举考试的内容,我同样也想问一句寇相,凡是中举为官之后,有几人还翻看四书五经呢?”

“治理国家,又有多少用的是四书五经呢?”

“那些皓首穷经的书生,一旦中举为官,又有多少是不知变通,不通政务的?”

“四书五经,不过是科举的敲门砖罢了。其实科举考试,重要的不是考什么,最重要的,是给寒门子弟一个晋升的渠道罢了。”

贾琮说完之后,不但是寇相,就连林如海,也都陷入到沉思之中。

贾琮之言,在士林之人眼中看来,未免忒过离经叛道,大逆不道。

然则无论是寇相还是林如海,都是务实的官员。仔细想来,贾琮所言,竟是大有道理。

思索许久,林如海忍不住问道:“琮哥儿,难道学了新学,就有用处吗?”

贾琮微微一笑说道:“自然是有的,想必寇相还有岳父大人,都看过我燕云之地的发展。”

“不知你们觉得,我燕云之地发展如何?”

林如海闻言点头说道:“发展自然是极快的,虽说比不上江南,但是比之大夏其他任何地方,已是不遑多让了。”

贾琮说道:“而这,都是新学的力量啊!”

“如今西方的新学,已经遥遥领先于我大夏。”

“他们国内,蒸汽机已经大量普及,他们的发展,已是日新月异。”

“若我们不能迎头赶上,将来必会被他们欺压无疑。”

“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啊!”

听完这番话之后,寇相和林如海相互对视了一眼,交流了一下眼神。

然后寇相说道:“今日侯爷一番话,真是颠覆了我们此前的认知啊。”

“容我们回去好好想想,再来给侯爷一个答复。”

闻言,贾琮点了点头。

贾琮倒是并不怎么担忧,贾琮觉得他们会想明白的。

只怕也惟有自己,才能给他们施展抱负的平台了。

今日自己怕是给他们带来了太多的冲击,让他们回去好好冷静一番也好。

两日之后,寇相和林如海,再次找到贾琮,表示愿意在幽州为官。

贾琮听了不由大喜过望。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他们既然愿意在幽州为官,就表明他们愿意辅佐自己。

这两人,可都是可以信赖的栋梁之材。

得两人辅佐,贾琮信心大增。

贾琮很快便将整个燕云十六州的事情,都丢给了两人。

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会需要贾琮裁决。

接下来,贾琮将目光,全部都放到满清身上。

因为贾琮也接到了情报,目前吴三桂所率领的三藩,正在造船,准备明年开春之后就会渡江。

而贾琮,在开春之后,也会同步对满清展开攻击。

希望能够恰好在吴三桂攻克京城之后,彻底灭亡满清。

这样一来,才能提前一点时间,集结大军,准备南下。

贾琮命福察初升所部,开始行动起来。

而实际上,福察初升在贾琮还没命令他之前,已经在偷偷行动了。

他联系到了满清的许多将领。

而这些将领,也因为满清已经摇摇欲坠,而和福察初升眉来眼去,勾勾搭搭。

如今得到贾琮的命令之后,福察初升,开始正大光明的加大了力度。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不知不觉中,已是来到了年底。

而这一次,贾琮将全家人都接到了幽州。

家人齐聚一堂,并且因为多了一群小家伙的缘故,倒是越发热闹起来。

过完年之后,幽州大小官吏,纷纷登门拜年不已。

这些官员,一个个脸上,无不喜笑颜开,充满了期盼。

如今的形势,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若将军有意的话,将来未必不能坐上那个位置。

而他们这些人,是最早跟随节度使的一批人,将来未必不会获得重用的。

过完年一直到十五,贾琮倒是越发忙碌起来。

而等过完十五之后不久,吴三桂便率领反叛之军,大举坐船,挥军北上。

朝廷大军,也是摆开阵势,和叛军展开激战。

只是,很明显的,朝廷大军,无论从数量还是勇武上,都不是叛军敌手。

连战连败,短时间内,已是多城沦陷。

此时,天赐帝还有超重君臣,越发惶恐起来。

慌忙之下,天赐帝再次下了圣旨。

封贾琮为镇北王,永镇燕云之地,与国同休。

同时调贾琮挥军南下,镇压叛徒。

好嘛,镇北王,本来是平西王许诺给他的一个官职。

没想到镇北王还没来得及封他,如今朝廷倒是先一步给他封王了。

并且这个王,还是个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镇燕云。

这个封赏,不可谓不丰厚。

不过贾琮仍然不为所动,以满清威胁太大,脱不开身为由,再次拒绝挥军南下。

却说贾琮这边,也自展开行动,全面对满清发动攻击。

朝廷那边,怕是已经支撑不了多久了。

因此,贾琮这边,也准备全力以赴,先覆灭了满清再做计较。

此时,满清那边,也顾不得大骂幽州军不讲信誉,又撕毁合约了。

他们竭力防守。

只可惜,双方的火力悬殊,实在是太大。

幽州军的火炮之利,莫可抵挡。

他们最坚固的城墙,都坚持不到一上午功夫,便会被轰开。

而幽州军步枪射程之远,火力之密集,更是让他们无从抵挡。

因此,在幽州军展开进攻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无往不利。

满清则是连连失利,不但丢掉城池。

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最好的,竟是福察初升的福察部。

倒不是福察军战斗力已经冠绝三军了。

而是福察初升早就暗中不知联系了多少满清将领。

在如今满清节节败退,眼见就要灭国的情况下。

满清的许多将领,也无心恋战,纷纷为自己做起打算来。

你看福察初升,当初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罢了。

满清真正的猛将,谁人将他放在眼里呢?然而现在又如何?

他自投降大夏以来,如今竟然被封为侯爵。

他们到如今为止,也没人能获此殊荣呢。

是要跟随满清这艘破船一起沉沦呢?

还是投降大夏建功立业?

虽然未必能像福察初升一样能够封侯,但是多少也能封个爵位吧?这岂不比白白送命的要强?因此,在福察初升的攻击路线上,竟是有许多将领,一战不打,直接率众投降。

因此,这一路上,福察初升的进攻速度,竟是遥遥领先。

而他的兵力,也是越打越多。

由原来的五万兵马,一路高歌猛进,如今已经打到八万兵马了。

这一路上,都快打到盛京去了。

而贾琮,却是觉得,这进度未免太快了些,难免会有风险。

然后下令命福察初升暂时停止前进的步伐,略作修整再做道理。

福察初升,这才停止前行的步伐。

且说满清京城盛京之中,悲音一片。

满清小皇帝康麻子,再次派出使者求和。

不但愿意送出赔偿,并且表示愿意嫁公主给贾琮。

贾琮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失笑。

这个康麻子,怕是比自己也大不几岁年纪。

他的公主?有六七岁大吗?这是病笃乱投医吧?

只是自己,怎么可能会停止进攻的脚步呢?于是,贾琮继续命大军,稍作休息之后,齐头并进,一起推进。

开始逐步对盛京,起半包围之势。

康麻子还有满清大臣们,越发惊慌不已。

他们又派出使者,愿意对大夏称臣。

甚至愿意除掉帝号,自愿称王。

听到这个,贾琮再次嗤笑不已。

你们向大夏称臣,与我何干?

如今大夏自己已经风雨飘摇,支离破碎,自身难保了。

于是,贾琮仍然不做理会,继续命大军前进。

却说此时,大夏也果然是风雨飘摇了。

乱军早已逼近京城,害的天赐帝大惊。

一边派军镇守京城,一边带领文武百官,匆匆北上。

希望京城能够抵挡的住叛军前进的步伐。

只是,若他还留在京城的话,或许还能激发将士同仇敌忾之心。

而他这个当皇帝的话,已经弃城而逃了。

留下来的守军,又能剩下几分士气呢?

不过,京城到底城高墙厚,留下来留守的,又是牛继宗。

而牛继宗,又是个善于守城的。

因此,一时之间,竟是短暂的抵抗住了叛军的进攻。

一连半月功夫,叛军竟是难以拿下京城来。

而叛军因为攻城,死伤惨重。

而牛继宗因为是守城一方,虽然伤亡也是不小,但是比之叛军,却是好了许多。

久攻不下,吴三桂不由焦躁起来。

就连他麾下叛军,也是躁动不已。

若是再被阻拦下去,等到各路勤王大军来到,说不定还会有所变故。

吴三桂一面招降牛继宗,一边苦思破城之策。

此时,吴三桂的军师不由提议道:“王爷,镇国公牛继宗,极善守城,野战却是寻常。”

“他占据天时地利,想要拿下京城,必要旷日持久,并且伤亡惨重。”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丢下京城,继续北上呢?”

“只要杀掉皇帝,这牛继宗,便失去了效忠之人,到时候再招降他,再无不成的道理。”

吴三桂听了,思索半晌,觉得极有道理。

因此,吴三桂果断舍弃京城,开始挥军北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