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7个月前 作者: 烟雨织轻愁
第359章 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最终,还是太老派系占据了上风。

世家之中,最重出身门第,更重身份地位。

太老派系,终究权责更重。

青壮派担忧不已,仍旧坚持,不要与朝廷作对。

只听李家太老冷笑道:“你以为老夫和你们一般没有脑子不成?”

“抗税也有抗税的手段,千年世家能存活至今,你莫非以为,都是白痴饭桶不成?”

“这等事情,我们必须要做,但又不能自己出面去做。”

“自然是要寻一个替死鬼出来,试探一下朝廷的决心了。”

“我等世家门阀行事,门道多着呢。”

闻听此言,青壮派这才服气,连忙认错恭维。

而接下来,李家开始暗中操作起来。

世家门阀,便是一颗参天大树,依附着这颗大树过活的人,也不知凡几。

接下来,立即寻了三个依附他们的小家族,暗中示意他们抗拒缴税。

而李家自己,明面上并没有拒绝交税。

只是以家族运转艰难,需要筹集钱银为由,施展了拖延之术。

而依附李家的三个小家族,分兵为蒋沈韩三家。

其中,蒋家最为光棍,突出一个滚刀肉属性。

一口咬死田地欠收,家里一文钱都拿不出来,拒不交税。

沈家则是只拿出一成的银子来缴纳税银。

韩家拿出了五成。

李氏门阀,就是想通过这三者,来试探一下朝廷。

若朝廷不敢动蒋家,那么他们更休想从李家收走一文钱税银。

若动了蒋家,但是接受沈家只缴纳一成税银的话,那么李家便会随便拿出一点银子来打发朝廷了事。

若沈家也过不了关,但是韩家五成的税银朝廷能够接受的话,李家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若朝廷手段过于强硬,李家自然还会有更多的选择。

而很快,李家就看到了朝廷的霹雳手段。

朝廷催促了三次,蒋家拒不缴纳税银,朝廷直接派出地方军队,将蒋家满门抄斩,家产悉数充公。

至于税银,自然一文钱也少不了。

而沈家,同样全家都被捉拿下狱,抄没家产,沈家主脉男人,悉数被流放宁古塔。

女子则是被打入教坊司——

如今华夏的教坊司,和以往历朝历代的教坊司都有所不同。

教坊司从明开始,便成了官家的青楼,隶属于礼部。

像是犯官的女眷,战争俘虏来的女子,基本都被打入教坊司。

而在华夏,教坊司成员,基本也是这种来源。

不过其职能则是发生改变。

教坊司完全没有了青楼性质,而变成了劳动改造之所。

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犯女,则是让她们去学习纺织等工作,通过劳动改造自己。

而对于有一技之长的犯女,则会让他们排练戏曲。

至于韩家,官府的手段,略有不同。

官府直接带兵上门,强行进入韩家,从韩家搜出大量钱财。

然后官府直接处以两倍罚款,收走了韩家两倍的税银。

不过韩家一家人,倒是安然无恙。

这三家的遭遇,引发了关陇地区的一片哗然。

朝廷的手段之激烈,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而这等杀鸡儆猴的手段,也让他们畏惧起来。

如今,关陇其他士绅,都将目光看向了李家。

李家,才是关陇的天。

且说李家,在蒋沈韩三个家族先后遭殃之后,他们再一次召开了族会。

然后到了第二日,李家嫡系子弟,根本没用朝廷登门。

他亲自压着税银送去官府,而他们缴纳的税银,一文不少不说,甚至还多出一些来,算是损耗。

不过,官府一文钱都没有多收,将多出来的银子,全部退还给了李家。

而关陇李家,便是关陇的一个风向标。

就连李家都服软了,乖乖的缴纳税银。

其他大小士绅之家,就更加不敢反抗了。

于是,关陇地区其他的世家,无不乖乖的缴纳了税银。

而这些士绅之家,也在冷眼旁观。

他们发现,朝廷对他们这些士绅之家,十分残酷。

但凡敢少教一点,动辄就会抄家灭门。

最起码也会冲进家里,罚处两倍罚银。

但是对百姓,却是宽容许多。

有哪些生活艰难的家庭,家里果真是交不起的贫困家庭。

在经过查证之后,竟是直接减免了他们的税银。

因此,新政推行之后,在士绅和百姓之中的反应,竟是冰火两重天。

百姓无不高呼万岁,由衷的感激起皇上了。

甚至许多百姓家里,都为太祖皇帝立了生祠。

因为今年,他们比往年少至少少交了一半的农税,并且交完这一次,一年之内,就什么都没有了。

甚至连劳役都直接取消了。

并且朝廷还推广了三种新型农作物,以后,他们每年能打的粮食只会越来越多,日子将会越来越好。

而这一切,都是太祖皇上带给他们的,这让他们,如何不对太祖皇帝感激涕零?

而士绅之家,则是恨不得皇上去死。

自上古以来,贵族就拥有各种特权,何曾需要缴纳税赋了?

他们在心里纷纷诅咒,并且觉得朝廷如此倒行逆施,只怕用不几年,便要亡国。

当然,也有一些高瞻远瞩之士。

他们明白君为水,民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纵观历朝历代,除了外族入侵之外,真正让皇朝颠覆的。

大多都是底层百姓过活不下去的时候。

而只要底层的那些泥腿子,只要有一口饭吃,不至于让他们饿死,他们就断然不会造反。

如今,太祖皇上,损耗士绅的利益,优待百姓。

只怕他的江山,将会越发稳固啊。

因此,这些真正的有识之士,则是纷纷熄了和朝廷作对的念头。

而关陇之地,等将税银收的七七八八的时候,忽然有一万军队,从陇山撤走。

在这一万大军撤走之前,竟然没人知道这一万大军是哪儿来的。

当李氏门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举家上下,都是惊出一身冷汗出来。

他们自然知道,这一万大军,究竟是为谁准备的。

毫无意外的,必然是为他们李家准备的啊。

若李家当真公然抗税的话,这一万大军,就会杀将出来,直接将他们李家覆灭。

幸好,他们试探过后,乖乖的足额缴纳了税银,而不曾和朝廷作对!若不然,只怕他们李家,将要从关陇之地,除名了。

自此之后,他们李家,怕是要夹起尾巴做人,要低调再低调了。

千年世家,也不总是一帆风顺。

千年以降,世家也经历了各种磨难,也有其低谷期。

甚至几乎被灭门的情况,也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比方说,唐朝的黄巢起义,起义军就几乎差点断了他们的根。

但是他们还是挺了过来,就在于,他们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之。

……

关陇李家,在整个华夏,也不过是一角罢了。

关陇地区,总的说来,税收还是颇为顺利的。

而有些地区,有些势力,在大夏末年,就真真正正成了一方的土皇帝。

他们对大夏皇室都缺乏尊重。

如今华夏成立,他们虽然承认华夏的统治地位,但是却不肯割肉缴纳税赋。

这种地方,自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最终,朝廷出动大军,直接将这些势力铲平了事。

朝廷的果决,也吓坏了一大批的士绅。

并且这些士绅,还不敢有任何不良企图。

因为他们发现,恨朝廷的,就只有他们士绅。

百姓对朝廷,是近乎盲目的拥戴的。

而他们若想要起义,推翻华夏统治,建立一个新的士大夫和皇上共治天下的王朝的话。

虽然并不指望那些泥腿子能帮他们成事,但是若不能携裹他们,是必定不能成事的。

更要紧的是,他们也没有军队……

或许一些士绅手中,养着一些私人武装,但是这些,完全不足以和朝廷大军抗衡。

这次朝廷收税之中爆发的冲突,就可见一斑。

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最终,他们也只能偃旗息鼓起来。

最终,这一次税收,圆满完成。

而最终收纳上来的税银为五千二百三十万两。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前朝。

而这,自然是因为士绅一体纳粮的缘故。

收的比例虽然降低了,但是基数大大增加,因此税收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等税银收上来之后,朝堂之上,不但三位大学士松下一口气来。

就连其他官员,也都十分欣喜,尤其是户部的官员。

有钱才好做事,没钱一切休提。

户部的官员,有一部分是大夏的旧官。

即便是新进提拔上来的,也经历过去岁国库无钱的窘迫情况。

如今有钱了,他们的底气一下子也足了起来。

而华夏,改制的可并不仅仅只是农税。

还包括盐税和商税等。

贾琮直接将盐政收归国有,当初铲除江南八大盐商,便是为了这件事情做局。

将盐收归国有之后,食盐的价格,就能够调控。

也不怕有人在食盐上面做文章。

而盐税,自然也有了大幅的增长。

而华夏的商税,采用十税一的征收比例。

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比方说,明朝的商税大约是十五税一。

元朝更是三十税一,到了后期甚至有六十税一的夸张比例。

但是在那些朝代,并不是交了税就万事大吉的,只要没有后台,必然还会遭到层层盘剥。

并且有些时候,还要多次交税。

而在华夏,只要足额交税,便万事大吉。

朝廷绝对保证商户的安全,并且保证绝对不会有多次交税的情况发生。

因此,华夏的商税虽重,但是商人,却几乎都没什么抱怨,甚至还十分喜欢现如今的商业氛围。

因此,如今华夏的商业,也逐渐开始复苏起来。

而所有的税赋加在一起,已经逼近一个小目标。

当然,这个小目标的单位不是人民币,而是银子。

而这,还只是华夏刚刚立国,商业才刚刚起步的缘故。

若等华夏彻底发展起来,商业兴盛之后,怕光是商税,都能达到一个小目标的程度。

如今国库里有钱了,贾琮的一些筹措,也完全可以施展了。

不过,如今到了年末,可以提前准备着,只等来年再实施了。

……

因为税收征收的十分顺利,国库充盈,因此贾琮也是十分开心的。

因此,贾琮决定,带着太后和嫔妃,去汤山行宫放松几日。

汤山(并非现实中的汤山)行宫,修建在京城之外的汤山,因为山上有温泉,因此特意修建了这个行宫。

当然了,这个行宫,还是大夏朝时修建的。

贾琮登基之后,还不曾去过这里。

如今国库有钱了,贾琮也不吝啬,早已命人将汤山行宫修缮了一番。

好吧,其实即便是去年,国库虽然没钱。

但是贾琮自己的内帑小金库,还是十分富裕的。

但是国库没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一旦被户部的官员惦记上的话,他的小金库,只怕就要不保了。

别看这些年他经商,着实积累了不菲的身家。

但是放到国家层面的消耗,就完全不够看了。

而现如今,国库里有钱了。

只要没什么大事,这些税收一年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因此,贾琮也就不怕户部的官员,会惦记他的小金库了。

因此,这一次,贾琮大胆地自掏腰包,命人修缮了汤山行宫。

而各嫔妃还有皇子、公主,听说过几日便要去汤山行宫,无不欢呼雀跃。

尤其是对那些嫔妃来说,她们身份固然尊崇。

像是皇后和几个皇妃,皇上还时常带他们私下里去城里游玩。

但却是从来不曾带过她们的。

如今竟然能去汤山行宫游玩,她们如何不开心呢?

听说,汤山行宫,环境十分优美,尤其是秋末之时。

满山的枫叶如火,山上还有瀑布、潭水,还有温泉等等。

光是想想,就让她们无比神往。

甚至不止是她们,便是她们的丫鬟,都开始兴奋起来。

而就在此时,远在交趾国和华夏的接壤处,却是有一件大事发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