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本人对自己这部小说存有许多疑义,正在着力思考与改进,今日又要暂更一天。但是,今日我还是有许多东西可以带给大家。我写这部小说,并不纯粹是因为钟爱武侠文学,同时也蕴藏着对历史的热爱之情。所以我选择将第一部小说设定在鲜有人提及的西汉时期,而主人公更是历史上的人物(故事是结合《史记》虚构而成!!)。于我看来,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而这个朝代中最伟大的君主无疑是汉武帝刘彻。我相信大家也应该知道,在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伟人眼中,汉武帝绝对是功大于过,正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分析汉朝的历史背景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汉武帝是在怎样的一个艰苦困难的状况中将汉朝带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天所要阐述的是本书的第一个历史背景 —— 建元新政的历史背景,以及汉武帝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这篇文章,兴许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书的思想所在!(注:这段文章非作者所书,由网上摘取,何新:《汉武帝新传》,颇觉有理!)/(另外,明天一定更新!各位有什么建议,可以向我留言!!虽然我成不了什么大家,但是本人一向认为,小说不只是意淫的工具,如果有人实在是要看爽文的话,本书可以绕过!重申:写作只是兴趣使然。并且本人还是会保证更新的。)
1. 汉初“无为而治”并非太平天下
前人之论刘彻,多以其为太平天子,也有认为他是挥霍无度之败家子者。认为刘彻上承文景盛世,国库充盈,因而对外大规模用兵,“内穷侈靡,外攘夷狄”,致使“天下萧然,财力耗尽”。《汉书》作者班固对汉武帝功业基本肯定,但也说:“如武帝之雄才大略,若 不改文景之恭俭,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认为汉武帝的失误,在于改变了文景时代无为而治的黄老路线。
实际上,文景之世并不是太平时代,而是潜伏危机的时代。
汉文帝时产生了两位具有宏观战略眼光的杰出政治家。一是贾谊,一是晁错。贾谊出身平民,是研究《春秋左传》的专家。20岁从政,33岁早逝。生前曾多次问文帝提出富国强兵的改革建议,遭到列王公卿的反对。文帝忌惮朝野舆论的压力,虽然重视贾生之论却不敢采纳。晁错是研治《尚书》的专家。在担任太子家令时多次向文帝上书,提出削藩限制诸侯的政议,重农主义的经济政策和击胡备边的对外战略,文帝均明确表示欣赏但也不敢采用。
文帝时“匈奴连岁入边,杀掠人民及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敝甚。”文帝六年,匈奴两路攻汉,“烽火逼于甘泉、长安”,兵锋直逼距长安不远的皇帝行宫甘泉宫。(宫址在陕西淳化县西北。)而文帝也只有以外嫁公主纳币和亲一策作为应对。景帝初即位之第三年,以吴王、楚王为首的刘姓七国诸侯即联兵造反,其口号是“杀晁错,清君侧”。景帝不得不杀掉晁错作为安抚,但诸侯并没有退兵。兵连祸结,内乱一年后才被中央平定。景帝在位仅十六年,其间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景帝时代,国政糜烂,法制荒疏。王公贵族嚣张,官制世官世守。“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当此之时,“网疏而(豪)民富,役财骄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国,公卿大夫以下,争夺奢侈无限度。(《通鉴》卷16)
2.刘彻不是坐享其成的太平天子
刘彻于建元元年16—17岁时继父位成为皇帝。上台后即任命信奉儒学的窦婴为丞相,安排其舅父田蚡主持兵政为太尉,任命他当太子时的两位儒学老师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他毅然实行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则本于其祖父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贾谊向汉文帝的建议,即:“改正朔,易服色,建官制,重礼乐,更秦法以立汉制。”但是汉文帝当时对这种改革“谦让未遑”,而年轻的刘彻则决心大刀阔斧实施之。
这种制度的改革,最终目的是落实在要规范和限制诸侯及权贵无礼无法的乱妄之行,加强国家的权力,以便对外御侮。因而涉及到当时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即权力与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引起了朝野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
刘彻于即位的当月(建元元年十月),即下诏要各地举荐“直言敢谏之士”。各地推荐上来一百余人,刘彻一一召见,亲自策问“古今治乱之由,长治久安之道。”从平民中擢拨了董仲舒、严助等一批后来的名臣。但刘彻所注意的,并不是应付一时的对策,而是统筹全局和长远的总体战略思想。
他的老师王臧推荐宿儒鲁申公作皇帝顾问。这位申公曾作过楚王刘戊的宾客,七王之乱时由于反对楚王叛乱一度被楚王罚为奴隶。刘彻派人以安车驷马恭敬迎接,向其“征问古今治乱之事”。但申公拿不出高明的理论,只说:“为政不在多言,重在力行。”这种见解令 刘彻大为失望,因为他当时更为关注的是要设计一套全新的国家战略和理论。
3.建元新政及窦氏政变
为了抑制诸侯在中央的政治影响力,刘彻命令当时驻在京城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同时命令各地包括各封国、诸侯领地开放城门,不得私设关卡限制往来出入。这是打破地方割据的重要举措。还下令对贵族子弟横行不法者实施惩戒,削除其贵族属籍。这些措施引起了列侯、宗室贵族们的强烈不满,“毁新政日甚”。都集聚到太皇太后窦氏周围告状诋毁。于是太皇太后要刘彻废弃儒学而采行黄老之道,恢复文景时代的“无为之治”。
但刘彻拒绝听从,反而让赵绾上书,建议皇帝对于国事不必报知请示于“东宫”即太皇太后。窦氏大怒,派人访察赵绾、王臧莫须有的“奸利”之事,以此斥责刘彻。终于下令逮捕赵绾、王臧,迫使二人于狱中含冤自杀,而汉武帝当时竟无力保护自己的老师。其后,窦氏罢免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将申公逐回老家。轰轰烈烈的建元新政被迫偃旗息鼓了。
轰轰烈烈的建元新政不到一年即告失败。当时在列王贵族及诸窦宗室中无疑发生了欲废黜皇帝的暗流,所以才出现了田蚡与刘安密议的一幕。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一则史事中得到旁证。
据《资治通鉴》记:当初武帝被立为太子,靠的其姑母长公主刘嫖。条件是刘彻娶长公主独女陈阿娇为妻。刘彻即位后,陈阿娇成为皇后。长公主自恃拥立皇帝有功,向刘彻请求利益无厌。武帝深患之。而陈皇后骄悍,于是刘彻疏远阿娇。而刘彻的母亲王太后立即警告他说:你新即皇位,大臣未服。先为改制,太皇太后已怒。现“又忤怒长公主,必重得罪,宜深慎之!”所谓“大臣未服”,即指公卿权贵中反对刘彻的暗流。所谓“必重得罪”,就是皇帝要当不成了。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