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培养孩子的空间概念,为孩子打下智慧基础

2018-04-15 作者: 曾建英
第三节 培养孩子的空间概念,为孩子打下智慧基础

皮亚杰在研究2~7岁幼儿根据知觉抽象几何概念或几何图形的能力时,通过观察儿童用触觉识别形状的过程,他发现儿童对几何图形进行再认的发展顺序是:儿童熟悉的物体——拓扑图形——欧氏几何图形。

皮亚杰曾让儿童画出不同几何图形的透视图、向儿童提问一些有关物影投射,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物物关系以及圆柱、圆锥一类几何体分割后的部位等问题。皮亚杰认为,在射影几何中一个物体或一条直线这样的概念,儿童不是根据它本身来孤立考虑的,而是跟观察它的视点有关。皮亚杰把一个娃娃放在儿童的右角上,娃娃只能看到一根木棒的端面,而儿童能看到一根长的木棒,让儿童画出这根木棒他看出来的样子及娃娃看出来的样子。可以观察到,小于4岁的儿童表现出来丝毫不能理解,4~7岁的儿童表现出完全不会或部分地不会对视点加以区别。由此,在学前阶段的儿童往往基于自身的视角来判断事物的位置。

在研究物体相互位置的空间关系时,皮亚杰用一系列实验表明,四五岁幼儿的表现通常是涂鸦,对任务本身都不理解;而五六岁幼儿则以瓶底或瓶子的壁为参照系统,非以自然界中的水平轴——桌面为参照系统。学前儿童还无法在空间中将物体安置在相关位置,使之相互间有正确的空间关系。

总之,皮亚杰认为对于三四岁幼儿来说,形状不是严格不变的,而是在操作下可改变的。当他们临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时,都用一个封闭的曲线代表他们画的图形不是直线或没有角度。而从拓扑学角度来看,方形和圆形是同样的图形,十字形和弧形是另一种同样的图形。皮亚杰认为,对于这种隋况是不能用儿童的小肌肉没有充分发展来解释的,因为同年龄的儿童能正确地描绘内含一个小圆的一个封闭圆形,也能描绘内圆形和外圆形的地形学上的关系,甚至能描绘一个封闭圆形和一个圆形间在界线上的关系,但是他却不能正确临摹一个看起来技术含量更低的正方形。这表明,年龄很小的儿童就有拓扑学的直觉,他们已能够领会邻近、分离、包围、封闭等拓扑学上的关系。而属于欧几里得几何的直线、角度等概念,他们还不能领会,当然更不能临摹。

最后,两岁半是孩子空间概念进步最快的阶段,这时候父母应当给孩子探索的机会,借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空间意识。任何训练不一定都是教与学的互动,只要以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加入,让孩子有机会练习,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空间方向感。

案例分析

讲述人:覃女士

宝宝资料:阿泽 男孩4岁

“安全带,拉起来,坐车车,去爬山,向左弯,向右弯,紧急刹车——向前弯。”

我的宝宝两岁半的时候就喜欢玩“开小车”游戏,他会似模似样地摆起四张椅子,拿一本精装书放在桌面上当方向盘,然后作势握着方向盘,挺像个司机模样。这时候你要问他什么是“向左弯”,他一定会眨巴着眼睛把身子往左偏一旁,再问他“右弯”呢?他向另一侧偏过去,“前弯”呢?他把身子往前一倾,做了个刹车状。

听我这么说,或许很多妈妈都会好奇,我的他真的懂右弯或左弯吗。其实,很小的时候,宝宝就已经有空间概念了。到了一岁多,宝宝就会开始探索空间。到那了两岁左右时,那就更了不得了,这个时候的宝宝有时候会说出很多让你吃惊的话来呢!现在我就来谈谈我是怎么培养我家宝宝的。

在宝宝6—12个月时,我经常抱着宝宝熟悉的东西,最后是宝宝平常生活中随时触摸或使用的,然后再让宝宝进行回答,不会说话的可用手指。

宝宝在1——2岁时,我开始教给宝宝各种方向。带宝宝外出时,牵着他的小手,告诉他“妈妈走在宝宝的右边,宝宝走在妈妈的左边”或者“宝宝走在妈妈的前面,妈妈跟在宝宝的后边”等。

宝宝2—3岁时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我开始陪宝宝搭积木、折纸。搭积木是自由发挥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熟悉并自己构建三维结构,增强他们的空间技能。而折纸活动又可教授并鼓励宝宝用不同的方法把纸折成不同图案,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折纸手工。

等宝宝再大点后,我就教宝宝拼图。要玩好拼图游戏,宝宝必须首先分析图形,才能判断出各部分的正确拼连位置。通过这类游戏游戏,可以很自然地培养宝宝的空间概念感。

解析:一岁多的孩子开始试着以动作来探索空间,所以我们常看到孩子试着将玩具放进喝水的杯子里,或者拿一块积木搭在另一块积木上,虽然摆不好,他还是会一再尝试。到了一岁半时,他对上、下、来、去等空间词汇已有清楚认识,问他:“妈妈在哪里?”他会用手指或用眼神望过去。两岁半左右,是孩子空间概念进步最快的阶段,他会使用许多新的空间词汇,精准度也比以前高。如:后面、角角、上面、楼下、外面、那里。到了三岁,孩子的方向感和空间感逐渐成熟。他知道鸟在空中飞,鱼在水里游,屋顶在大楼的顶端。因此,要帮孩子建立出色的空间感,家长应当把握住这些关键时期,利用生活中的小细节,借助一些外界的游戏和工具培养孩子。

亲子课堂

培养宝宝的空间概念感有助于他们以后灵活应对数学等学科,另外,也会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空间技能较强的宝宝更有可能选择诸如工程、建筑、航空等职业。当然,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重要——能帮助看地图、在喧嚷的停车场找到自己的汽车等等。在具体的学前教育实践中,笔者根据儿童的空间概念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空间的概念的培养要和孩子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

空间概念的培养要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着手,尽量与幼儿生活实际联结,或以生活情境为素材,这样对幼儿的学习才有意义。比如,儿童玩的各色积木有长也有短,形体各异;马路上的人行道往往都铺成各种几何形状;每天早饭或点心吃的蛋糕、面包和饼干之类的食物有方也有圆;家长可结合生活场景进行随机教学,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经验结合,并借助对各种物体的边、侧面、角等性质的介绍,使儿童能够逐渐知道这些几何形状的名称。

引导儿童关注各种拓扑关系。

时常给孩子看一些画册,让孩子找找看画中人的头、身体、四肢的次序和包围关系,或者人脸上嘴、鼻子、嘴巴和眼睛的分离关系及与脸的轮廓的包围关系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向儿童提供运用这些拓扑关系的机会,比如眼睛如何画、把玩具都放回到箱子里去、排队时看看位置次序是怎样的。

要为儿童创设情境,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的活动。

要让孩子真正理解空间概念需要儿童自己去亲身实践,儿童必须根据自己对各种物体的操作来形成自己的心理结构。家长应该让孩子从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亲身体验空间几何概念。这类操作性的活动其实非常多,家长可根据实际需要来开展,如让孩子描绘几何图形,拼拆七巧板等,在钉板上用橡皮筋构造形状,折纸等。

鼓励儿童想像、预测、探究几何物体之间的关系。

家长应鼓励儿童去想像、预测、探究物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孩子一起玩折纸游戏是个很好的教育方法,比如把等边三角形沿着一条高线对折起来,让孩子猜猜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让儿童把自己的结果描述出来,然后再给孩子看看实践后的结果;还可通过沿正方形的对角线或中位线折叠,初步让孩子了解正方形与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相互关系等。

训练方案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很好的掌握空间概念,当他进入学校后通常对于听从老师的指挥、阅读和学习数学等表现出困难。所以两岁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空间概念。这里,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空间概念的方案:

方案一:和孩子一起玩皮球,皮球不断滚动,不断变换位置,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地了解空间距离感。

方案二:让孩子在家里找出3件藏在里面的东西、3件放在下面的东西,和3件放在上面的东西。如果孩子能够找对,家长就可以一定的奖励。

方案三:在将椅子、桌子和一些纸箱设置成一个翻越障碍,然后开始展开训练课程,让孩子进行钻、绕、爬等肢体活动。

方案四:与孩子的日常交谈中多使用一些方位名词,或是多给孩子一些带方位名词的指示。

方案五:去超级市场时不妨也带上孩子,在购物的过程中让孩子多留心观察你的举动,让孩子帮助你把水果放进塑料袋里,把盒装牛奶放在购物车的下面,把麦片放在面包的旁边等。

方案六:在游戏场玩的时候,您可以不时提醒孩子:“看你头上有摩天轮。”或是告诉他:“从滑梯上滑下来后,我们一起到左边的台阶那里去。”

方案七: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家长可以一边穿一边对孩子说:“看,我把鞋子穿到你的小脚上,然后把你的小胳膊套进衣服里。”

方案八: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家长要利用这个时机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指令如:“把头往后仰,把腿放进水里面。”

方案九:在厨房准备晚饭时,妈妈可以让孩子在一边打下手,例如让孩子把调羹从抽屉里拿出来递到妈妈手上,或者让孩子把菜叶丢到垃圾筐里,这些小活动可以让孩子学着听从指示并且表明方位的单词。

方案十:陪孩子看画报的时候,家长可以指出书中人物和物体的位置,说:“看,树后面躲着一只老虎。”然后指着另外的画,让孩子刚才妈妈说的方式,将图画中的空间位置描述清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