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在座学生这是什么?其中大学生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可谓五花八门。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幼儿园孩子来说他们的答案是不是显得有些单调呆板呢?大家是不是更加喝彩这些小宝宝的多彩答案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主要有两大类问题,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对于成人来说,对很多事物都已是习以为然了,并不会再去仔细推敲,由此造成了许多思维上的定势,甚至是“误势”。有些时候,谁能克服这种生活的习惯和思维的定势,谁就是强者。富兰克林正是冒着生命的危险获得了雷电的奥秘,伽利略也正是顶着亚里士多德传统理论的巨大压力证实了他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物理定论。同样,在对婴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如要扬弃传统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和获得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需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从小培养宝宝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宝宝长大后更好地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岁以前的宝宝还不具备深层思维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孩子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的思维发展打下基础。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有趣、愉快的游戏环境,让他萌发思考的兴趣,并尽量让他自己动手操作,使孩子经常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在娱乐中帮助宝宝形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案例分析
讲述人:白女士
宝宝资料:小超,男孩,3岁半
一天,我带儿子去吃涮羊肉,等菜的时候儿子提议:“我们来玩游戏吧?”我欣然应允,请他出主意。儿子看着店内的招牌,指着招牌上的“羊”说:“那我们就来说带羊的词吧!我们轮流,每人说一个,说不出来就算输。”
游戏开始,由妈妈先说:“小羊。”儿子应顺说:“大羊。”妈妈接说:“老羊。”这时,儿子眼睛一转,说了“羚羊。”便得意地望着我们。羚羊是五福娃的其一代表,他非常喜欢,所以说出来就非常得意。孩子突然从“羊的大小”转到“羊的家族”,这使我顿悟,如果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说带“羊”的词,是一种绝佳的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这种游戏的形式更为孩子所接受。
我引接“绵羊”,孩子马上想到“山羊。”每每到他词穷时,我们说出一个词,以引导他从其他从面去想。当然这时,我发现我们的思路也一下子开阔起来。
①我们让孩子根据人的部位类推到,羊的部位来说。“羊腿”“羊脚”“羊尾巴”“羊毛”“羊耳朵”“羊角”还有“羊肚”“羊皮”“羊头”“羊心”“羊肉”甚至还联想到“羊汤”。
②根据人类称呼,类推出“羊”中的“羊爸”“羊爷爷”“羊弟弟”“羊宝宝”“羊妈妈”等。
③根据人的性别分男女,又说“公羊”“母羊”之说。
④根据羊的多少,可以说“羊群”“一只羊”。
⑤根据人和羊之间关系说“赶羊”“抱羊”“喂羊”“看羊”“数羊”“剪羊毛”等。
⑥根据羊的颜色可分“白羊”“黑羊”“花羊”。
还有一些孩子接触地比较少,当们说出来“克隆羊”“杂交羊”“挂羊头卖狗肉”这些词时,孩子无法理解,渴求的目光望着我们,我们的讲解未必能让孩子明白透彻,但是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这些知识的种子,说不定哪些这些种子就发芽成长。
当我们说无可说时,换个字来继续游戏无疑是保持孩子积极性的好办法。把“羊”换成类似的“马”“牛”。
游戏中,时间过得真快,用餐时,我的思绪还停留在刚才的游戏中。除了动物,还有各类不同字都可以类推。如动作“踢”。
①从动作的对象分:踢球、踢石子、踢毽子……
②从动作的结果来分:踢疼、踢伤、踢飞、踢倒……
③从动作的方向来分:朝上踢、踢上天……
这种游戏简单易行,内容丰富有趣味,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孩子年龄小,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窄,也许他们回答的词并不是很规范,但是,我们更多地应该是鼓励和表扬,多激发他们表达的**。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挖掘一些智力游戏,我相信他们的思维方式、广泛性都将到得到长足发展。
解析: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它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从小培养宝宝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宝宝长大后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亲子课堂
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内容,同事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关键步骤。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这里有以下几个建议:
保护和支持孩子最初的发散思维。
孩子一岁后在言语发育的基础上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家长可能经常看到如下场景,孩子伸出食指和中指,一个人自言自语:“小白兔采蘑菇,小剪刀咔嚓嚓”。就是一个“剪”的简单动作,孩子往往能想象出好几个不同形象,而且还有“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孩子最初的发散思维。每到这个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孩子自言自语,边说边做时,家长可以模仿孩子和孩子一起自言自语边说边做,孩子会为自己的发现和成功骄傲和自豪,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可以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导孩子积极从事有创造想象参与的思维活动。
当孩子进行创造想象时,思维异常活跃。想象中的新形象、新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发散思维的发展。其实,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创造性教育的契机。如:观察彩云。俗语说:“七月、八月看巧云”,七八月的彩云变化莫测,可引导孩子观察云彩,问:“那朵云像什么,还像什么,一会儿又像什么,它们在干什么”,没准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给你编出一个神奇的故事来。
创设有助于孩子发散思维的情境。
发散型的玩具材料可有不同的玩法和结果,对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家长可为孩子选择、提供一些发散型的玩具材料,如插塑材料,可拼插,随意造型,可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多种插法和玩法,再如半成品材料,可一物多用,一物多玩,以物代物,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玉米皮可用于粘贴、扭绳、编制各种小动物、小篮子、蒲团、垫子等,让幼儿探索一种材料的不同制作方法、不同结果,还可探索这些作品的不同作用和玩法。
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
孩子往往对自己随意画出的线条就能引发出许多的想象,他会观察自己的“作品”,说那个是小鸭、这个鸡蛋。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有着许多的奇思妙想,一幅简单的波浪纹的线条画,他能说出“小蛇”、“波浪”“绳子”、“妈妈的头发”、“是爸爸抽烟时冒出的烟”等多种现象。当孩子思维活跃时,家长不要打断孩子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应当耐心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还可微笑和轻轻点头表示欣赏和赞许。
家长要放手给孩子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画,即心像。如:“你喜欢的小手绢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拥有一辆什么样的汽车?”等,而不要急于给孩子提供标准的范例,让孩子照着葫芦画瓢,牵制和束缚孩子思维的扩展。
在故事讲述中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孩子常会缠着大人讲故事,孩子的脑瓜希奇古怪,常会冷不丁地说:“给我讲个火星公主的故事吧”、“我想听老虎和狮子的故事”这就要看你现场发挥的能力了,你绞尽脑汁编出的故事,既要有童趣,又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还要富有教育意义,家长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足够的应变能力。家长的创造性讲述,便是孩子创造性讲述的直接示范。除了给孩子讲故事外,家长还应当鼓励让孩子续编故事结尾、自由讲述,便于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孩子发散思维的发展。
总之,当孩子对周遭事物感到好奇时,家长要保护孩子积极的探索愿望,及时鼓励、支持和肯定孩子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引导,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
训练方案
方案一:横切苹果
目的: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方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家长可以从生活实例切入,对孩子进行培养。比方说,一般我们且苹果习惯竖着切,把苹果核被切成两只小耳朵的形状。其实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和孩子一起横着切苹果,看看苹果核的横切面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在玩游戏之前,先问问宝宝这个问题,激发他思考力和好奇心。然后手把手地帮助陪宝宝把苹果横切开,让宝宝观察切好的苹果核是什么形状。然后惊喜地对宝宝说:“原来是个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你还可以和宝宝再切几只苹果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五角星。
方案二:这个像什么?
目的: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
方法: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宝宝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比如画一个椭圆形,宝宝或许说不出来这是一个椭圆形,但他们可能会告诉你这是:芒果、鸡蛋、梨……你也可以先让宝宝信手涂鸦,然后问宝宝他画的是什么。听完宝宝的意见后,由你根据宝宝“画”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将简单的线条添改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图案比如小鸭、太阳、小船等。这样不仅能让宝宝有成就感,还可以锻炼宝宝的发散性思维。
方案三:它们都和谁有关?
目的:鼓励孩子展开联想
方法:准备笔、纸、尺子、橡皮;碗、汤匙、筷子、锅、盘子;杯子、毛巾、香皂、牙刷、牙膏等有关联性的事物。分类好后,你可以先把牙刷拿出来问孩子:“哪些东西和牙刷有关系。”无论宝宝的答案是什么,你都要问问:“为什么?”当孩子把能看见的、可能有关联的事物回答完了以后,你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东西和它有关?”鼓励孩子动脑筋想想其他东西。
方案四:小刺猬运苹果
目的: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方法:准备一些橡皮泥、牙签、火柴,指导孩子孩子用橡皮泥揉一个大团,然后把圆团在桌子上轻轻压出一个平平的底座,帮助孩子泥团一侧捏出一个尖尖的鼻子。做完刺猬的身体后,把牙签插在圆团上作刺猬身上的刺。火柴头可以当成一个个苹果,也可以让孩子用橡皮泥揉一些小泥团插在牙签上。做好后,就可以让小刺猬把苹果运回家了!
方案五:给瓶子分类
目的: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方法:找一些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瓶子排成一排,让宝宝想想有多少种分法,试着给这些瓶子分类。比如按颜色不同,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按大小不同,大瓶子归为一类,小瓶子为一类;按形状不同,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还可以问问宝宝是不是有别的分类方法,比如根据敲击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分类。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