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信息不对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董晓孝
第七节 信息不对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

自2010年以来,随着国内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不断上涨,通货膨胀越发严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然而,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各地菜农因菜价大幅下跌而忍痛碾毁大片农作物的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中的人们在农贸市场、超级市场中购买的蔬菜却在不停地涨价,他们承受着高菜价的压力。总之,蔬菜市场上出现了“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怪圈。

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菜农不赚钱、市民买菜贵”的尴尬局面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

人们对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了解与掌握是有差异的。一般而言,信息掌握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容易陷入比较不利的地位。这一经济学现象被称为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其中,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可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取利益;而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从而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此外,市场信号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当前市场上屡屡发生的“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怪现象。在蔬菜市场的两端,一端是辛苦耕作的菜农(卖方),另一端是有着买菜需求的广大市民(买方)。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在菜农和市民之间存在着过多的流通环节,赚取了高额的利润。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对于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有差异的。对于菜农(卖方)和市民(买方)而言,都属于信息掌握不充分者。与他们相比,流通环节的中间商则是信息掌握比较充分的一方。由于信息掌握较充分者可通过向信息贫乏者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取利益,所以,蔬菜流通过程中各中间商们利用手中掌握的信息,从农民处低价收购蔬菜,再以高价出售给消费者,从中赚取了大部分利润。

同时,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还会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柠檬市场”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首先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著名概念。美国俚语中,“柠檬”一词表示“次品”或二手物品。因此,柠檬市场指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最终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阿克尔洛夫认为,在柠檬市场上,只有卖方知道“柠檬”的质量而买方不知道,买方误以为市场价格反映了“柠檬”的平均质量——价格贵的,平均质量就好。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出售低质“柠檬”的商家将会通过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得到额外收益,而这些收益则相当于出售高质“柠檬”者的损失,其结果往往是低质“柠檬”充斥市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隐藏在“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的背后,可能潜藏着一个更为令人担忧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由于农民种植的大量高品质的蔬菜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在市场上顺利出售,而市场上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低质量的蔬菜,如此一来,低质量蔬菜将高质量蔬菜驱逐出了市场,于是,市场上蔬菜的整体质量持续下降,并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综上所述,要走出“菜减伤农、菜贵伤民”的怪圈,摆脱市场上整体蔬菜质量下降的情况,相关部门应确保产销对称,拓宽发布渠道,大力减少蔬菜的流通环节,努力推进“农超对接”,即菜农蔬菜直接进入超市。这样,一方面既能让农民以较高价格出售蔬菜,保证他们的利益;又能让消费者以较低价格买到蔬菜,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同时,还有利于保障这一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