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马太效应——贫者更贫,富者更富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四节 马太效应——贫者更贫,富者更富

“马太效应”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他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警喻“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一语的含义,表述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赢家通吃”现象。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你们拿这银子去做生意吧。等我回来时,你们再回来见我。”

一年后,国王归来,召见了一年前拿银子去做生意的三个仆人,问他们做了什么生意,有什么收获。第一个仆人说:“殿下,我用您交给我的一锭银子做生意,一年赚了十锭银子。”国王很高兴,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殿下,我用您交给我的一锭银子做生意,赚了五锭银子。”国王点点头,奖励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说:“殿下,我没有用您给我的那一锭银子做生意,因为我怕丢失,就一直把它包在手帕里。您看,它和一年前一模一样。”国王一听,很生气,就命令侍卫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拿回来,并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一词虽然源于西方,但其象征意义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出现了。中国哲人老子曾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在现代社会,“马太效应”更是无处不在。就拿经济领域来说,在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与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的竞争中,消费者更愿意购买生产正规、管理严格、品牌响亮的企业产品,银行更愿意贷款给产品有市场、经营有信誉的企业,管理、科研人才都愿意为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工作。于是,那些实力原本具有优势的企业就能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拥有越来越多的资金、掌握越来越雄厚的技术实力,进而竞争力越来越强。相反,那些弱小企业则不断被挤压,最后被优势企业淘汰、兼并。

马太效应不仅存在于企业的竞争中,还存在于个人财富的比较中。

有两位同等学历、同时毕业、家庭条件也一样的年轻人在毕业后一同被某电脑公司聘为程序开发员。初入公司,两人的工作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同,因而每月的工资收入也相同。所不同的是,两个人的理财观念。

第一个年轻人的理财思路比较灵活。在股市红火的年代,他就用自己懂电脑的优势,用积攒的一个月薪水购买了股票分析软件,先是研究K线D线,后又把自己积攒了一年多的2万元钱全部投入了股市。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股票市值就升到了6万元。这时,他认为股指涨幅太大,风险可能就要降临,便果断平仓,在单位附近的商业街购买了一套暂时被冷落的沿街商业房。三年后,这套商业房就已经已经升值到了36万元。房价涨得太过迅速,他认为价格可能会下跌,便立即将房产出手,换取了36万元的现金,并转而购买了开放式基金,结果不到一年,又实现了20%的盈利。因此,在他毕业的第七年,他就在这个城市买了房子和车子。

第二位年轻人的理财观念则十分保守。刚毕业的前两年,他的积蓄与第一位年轻人不相上下。不过,由于害怕“赔本”,他一直把积蓄存入银行,满足于每年坐收利息。自他在开始工作后,他省吃俭用,每个月都要将没有花完的钱存入银行。七年来,他的薪水由1500元涨至8000元,但每个月存入银行的钱却由最初的50%降到了10%。因此,工作多年,他的积蓄也不过6万元,没钱买房子,还是租房子住。

两个年轻人所拥有的财富差异,就是马太效应的结果。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虽然没有“国王”来剥夺穷人的财富,但是却有通货膨胀。对于不善于理财的人,辛辛苦苦积攒的家财会在支付过日常费用之后越来越少,而善于理财者,则尽享通货膨胀带来的“房产升值”等投资果实,使自己的金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当然,在“马太效应”作用下的社会,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不过,这并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应该忧虑的事情。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意味着“赢家通吃”的马太效应一直左右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果我们不能因它受益,就一定会因它受损;如果不能成为胜利者,就会沦为失败者。而决定我们是输是赢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所拥有的资源。当资源很多时,马太效应会为我们服务;如果资源很少,就会成为马太效应的牺牲品。而让手中的资源增值,除了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和投资以外,别无他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