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众养生之拔罐(一)

2018-04-15 作者: 养生祛百病编委会
第三章 大众养生之拔罐(一)

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疗法。主要借助适宜的罐具,施术于人体皮肤、经络、腧穴及病变部位,借以打开皮肤的毛孔……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起源及治病原理

中医的千年经典疗法——拔罐

拔罐疗法,是祖国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一种特色疗法。主要借助适宜的罐具,施术于人体皮肤、经络、腧穴及病变部位,借以打开皮肤的毛孔,通过经络的传导刺激五脏六腑,将阻滞于机体内的病理代谢产物及侵袭机体的风、寒、湿、火、毒等病邪排出,使病变器官、组织及细胞得到充足的营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

早期的拔罐疗法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记载于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对角法治疗的论述;公元755年,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的论述,并详述了“角法”的操作方法,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罐刺络拔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之所以称其为千年经典疗法,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更因为拔罐疗法具有简便、安全、疗效确切、适应范围广泛等特点,备受老百姓喜爱,在民间广泛流传千年而不衰。

尤其发疱排毒拔罐疗法,能有效地排瘀滞、净血毒、化解病灶、增进机体健康,更为老百姓所推崇。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领域不断研究加深对医疗器械的改革等,拔罐疗法正在向一门完善的学科发展,将成为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中的主流疗法。

为什么拔罐能治病除痛

我们人类在生命过程中,始终与内生之毒、外来之毒相伴相随,特别是现代人所处的环境、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侵袭人体的毒素来源更广泛。毒素是破坏健康的元凶,是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或是可以引起身体的排异反应、变应症状以及使人体产生不适的物质。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毒素的包围之中,人体也在不断地产生毒素,其实人类衰老的过程,就是体内毒素积累的过程。

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表现得很健康?是因为人体具有生理性的排毒行为,可自动排出毒素,如通过出汗、呼吸、咳嗽、排尿、排便等方法来自我更新,进行不断地新陈代谢,从而保证了人体的健康状态。经过研究发现,人体内的毒素只有20%左右可以通过排便的方式排出,其余80%的毒素要靠其他的生理方式排出。而身体排毒功能弱的人,其毒素就会积聚在血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中,无论怎样代谢也是排不出去的,不知不觉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中毒症状,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原因。毒素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会立即对人造成明显的伤害(急性中毒除外),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人体内堆积,渐渐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等到发现时已是沉疴难医了。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的身体天生具有生理性的自身排毒行为,但是随着毒素在体内的积累,仅靠自然的生理方式排出体内的毒素已远远不够,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也会受其影响,不知不觉中便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亚健康状态,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气短、头痛、头昏、四肢无力、关节酸痛、免疫力低下等。

“瘀、堵、毒、痰浊、水饮”是引起身体病变的根本原因,想健康,治病去痛,就要先排出人体内的瘀堵、痰浊、毒素等,这样气血才会畅通,气血通则百病除。拔罐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罐具的持续性负压作用,把机体的瘀血、痰浊、废弃物、垃圾、毒素等从皮肤表面排出体外。这也是病重者在拔罐的过程中常常会吸拔出瘀血、红水、黄水、果冻状黏稠物等物质的原因。

第二节 应用罐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拔罐分为走罐法和留罐法两类。走罐法是指罐具在人体吸定后,再反复推拉、滑动罐具的方法。其中胸部按胁肋骨方向滑动,腹部应旋转滑走。罐体大小要适宜,罐口要光滑,在施术前最好在拔罐部位喷洒一些适宜的中药液,是以中药来加强拔罐疗法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化瘀解毒、扶正固本等作用,使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得以重新调整和改善,从而促进机体的功能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凡士林来替代润滑剂。留罐法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罐法,即罐体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出现潮红、发白、充血、瘀血、发疱或向外排凉气等现象时起罐。

由于取材方便和价格低廉,现实生活当中玻璃罐、竹罐等还在大量的使用。而玻璃火罐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损坏,不易携带,导热快,易烫伤皮肤,尤其是吸力的大小无法调节。拔罐时吸力太大,容易损伤皮肤或拉伤肌肉,患者很难承受这种疼痛;有时罐具吸力过大过紧不能下罐,不得不把罐子敲裂出缝,进去空气才能把罐具卸下来。本书中的拔罐疗法需要每天在原来拔罐的部位继续拔罐,如持续用火罐,患者会疼痛难忍。竹罐则不宜保存,拔罐时易漏气。

为了达到拔罐治疗疾病的最佳疗效,笔者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发现抽气罐治疗各种慢性病症及疑难杂症都可收到显著的疗效。现代的拔罐罐具大多是机械性旋拧负压罐或抽气罐,规格有大、中、小型号,不用火、电,结束了几千年用火拔罐的历史,排除了安全隐患,不会烫伤皮肤、肌肉。罐内负压大小可以自由调节,以达到最佳负压承受力度。因此本书中所用的均为抽气罐。

下面介绍一些拔罐的操作方法:

1.闪罐法

将火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向上提拉罐具使其脱开,如此反复多次操作,称之闪罐法。本法通过一张一弛反复刺激,直至皮肤潮红发热,使体表血液重复灌注,输布,再灌注,如此循环。多用于外感风寒、皮肤麻木、疼痛部位游走不定等症。

2.药罐法

此法适用于竹罐。根据病情配以中药材,用水将中药材煮沸15分钟左右,再将竹罐投入药水中煮15分钟。施术时甩净罐内药液,待罐口温度适宜后,将罐扣在患处及相应的穴位上,也可将煮罐的药水涂于患处以增强疗效。

3.提罐法

将罐具吸拔于体表,反复轻柔均匀提拉罐具20~30次,称之为提罐法。操作时,提拉罐体的力量可逐渐加大,以罐体不离开皮肤为度。使罐体内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刺激相应经络腧穴、脏腑,促进气血运行。尤其在腹部使用此法,对胃痛、胃胀、痛经、腹部肥胖、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和胃肠蠕动缓慢引起的便秘等病症疗效显著。

4.指罐法

在拔罐前先用手指按压穴位或点揉患部后拔罐。此法兼具拔罐、针刺和按摩三重功效,可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多用于治疗病情较急、疼痛较剧烈的病症。

5.刮痧罐法

在拔罐部位涂抹活血剂持刮痧板刮拭体表,皮肤出现紫红痧斑后再拔罐的一种调理方法。

6.刺络拔罐法

此法一般采用三棱针,在待拔部位刺破皮肤放血后立即拔罐,在临床中常应用于脑卒中、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急性腰扭伤、胃肠神经痛等症。此外,还适用于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症。

7.针罐法

在拔罐部位用针刺入待拔穴位或阿是穴,达到一定的刺激后留针,再以针刺为中心施术拔罐。多采用透明罐,便于观察留针情况;针柄不宜太长,以免触及罐底陷入人体内。临床多用于单罐疗法欠佳的顽固性痹痛症,如脑卒中后遗症和肢体麻木等。

注意事项

刺络拔罐法和针罐法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患者不宜自行操作。

第三节 拔罐部位的选择——区域对症疗法

拔罐疗法的罐口部位是一个面,一个范围,现在把它称为“穴区”,而针灸的部位是一个具体的穴位,是一个点。因为掌握针刺法则需要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训练和不断的实践,所以针灸的针刺法很难被大多数人掌握。大多数关于拔罐疗法的文献资料中,拔罐仍然是遵循中医的经络学原理,中医的经络学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也自始至终指导着拔罐疗法的运用。了解经络学说,掌握经络的组成和作用,在临床治疗疾病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士而言,经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我们创造出一套便于大多数人掌握的区域对症疗法,不分具体穴位,罐口部位主要分布在与五脏六腑相对应的体表区域,分布在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相对应的腧穴部位。这种方法直观性较好、简单易行,按图示操作即可。这也是本疗法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十分适合家庭和个人预防治疗疾病,把自己的健康从依靠医院、医生,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真正地把健康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体正侧上罐区域

1华盖区

该区是前胸最上面的罐口位置,含华盖、紫宫、玉堂等穴。本区治疗肺部、气管、食管疾病效果比较好,尤其是治疗咳嗽。常拔此部位,可提高人体免疫力而少患感冒。主治:咳嗽、咽喉肿痛、气喘、呕吐、呃逆、胸胁胀痛、胸痛。

2巨阙区

即心口窝,此区含鸠尾、巨阙两穴。巨阙穴为心之募穴,对医治心脏疾病有很大的作用。根据经验,应该在其他脏腑拔过一段时间以后再拔此区比较好。主治:咳嗽、哮喘、胸满、腹痛、胃痛、呕吐、心悸、癔症、癫痫、心痛。

3胃区

在心口窝的凹陷处下。上罐时,罐具的上边缘按在凹陷处的下边缘。此区含任脉的上脘、中脘两穴。主治:胃痛、胃下垂、呃逆、呕吐、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痢疾、咳嗽、哮喘、疳积、肠痈、痞块、便秘、胃溃疡、神经衰弱、失眠、肝炎、胆囊炎、癫痫、黄疸、水肿、心中烦热。

4肠区

此区与胃区相邻。上罐时,罐具的下边缘接近肚脐。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消化不良、肠鸣、呕吐、痞块。

5神阙区

以肚脐中央为罐口部位的中心,含阴交、水分、神阙等穴。神阙穴,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神阙穴是一个重要的上罐部位,有些人认为肚脐不能上罐,根据笔者的经验,肚脐是可以上罐的,而且此部位上罐能够预防治疗许多病症,但是拔罐的力度要适宜,不宜过重,如把握不好力度可咨询中医师。本区也是调理脏腑阴阳平衡的重要部位。主治:胃痛、胃胀、腹痛、腹胀、泄泻、腹水、虚脱、痢疾、水肿、小便不利、脑卒中、反胃。

6气海区

本区含阴交、石门、气海、关元等穴。石门穴为三焦之募穴,气海穴为保健要穴,也为任脉之要穴,为诸经气之海,具有益气固精、补肾助阳的作用。关元穴为全身强壮之要穴,脏腑虚弱、肢体虚惫宜常拔此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遗尿、遗精、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经闭、痛经、不孕、胃下垂、神经衰弱、阳痿、阴部潮湿、尿急、尿频、前列腺炎、妇科疾病。

7胃左区

此区主要配合胃区治疗胃部疾病。

8胆囊区

此区主治胆囊疾病。

9左、右肠区

此区与肠区相邻。有消胀化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腹痛、腹泻、心烦、癫狂。

10左、右结肠区

此区位于肚脐两侧。对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肾炎,高血压,肝炎,胆囊炎,肠道功能紊乱,痢疾以及腰部疾病有重要作用。主治:腹痛、腹泻、消化不良、便秘、水肿、虚损劳弱。

11左、右小腹区

此区位于气海区两旁。小腹区含足少阴肾经之中注穴,为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之会穴,五脏之气,皆由此转注,对治疗男科和妇科的疾病有较好的作用。

12前肺区

此区属手太阴肺经,含中府、云门两穴。中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募穴,手、足太阴经气聚结之处,是治疗肺部疾病和上肢疾病的重要拔罐区域。

主治:咳嗽、胸闷、胸痛、肺炎、肺结核、哮喘、气喘、肺气肿、肩背酸胀痛、咽喉肿痛。

13前心区

位于左心室下,对治疗心脏疾病很重要,一般待其他区域吸拔一段时间以后再拔此区较好,尤其是比较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14期门区

期门穴为肝之募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三脉之交会穴。期门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上罐区域。主治:胸胁痛、腹胀、胃痛、呃逆、呕吐、乳痈、肋间神经痛、肝脾肿大、肝炎、哮喘。

15左、右腹区

此区位于前心区和期门区的下面。本区对于治疗肠功能紊乱、肠炎、阑尾炎、肝炎、肾炎、附件炎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包区

大包穴为脾之大络,脾之大络统领全身经脉,能够调和诸经。当全身经脉气滞不通、壅滞瘀阻之时,应当吸拔此区域。主治:全身疼痛、咳嗽、哮喘、气短、四肢乏力、胸胁痛。

17章门区

本区含京门、章门两穴。京门穴为肾之募穴,可以治疗肾脏疾病;章门穴是八会穴中的脏会,可以治疗肝脏等疾病。主治:胸胁痛、腹胀、水肿、大小便不利、肝脾肿大、呃逆、呕吐、消化不良、腰背冷痛。

18内、外膝眼区

位于膝盖两侧的凹陷处。主要用于治疗膝关节炎、关节痛。

人体背侧上罐区域

1大椎区

属督脉,含大椎、陶道两穴。大椎区是一个吸拔的重要部位。临床实践中,对于颈椎病、颈肩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吸拔大椎区后疗效都比较理想。从经络循行的方向分析,阳经是从头部向下循行的,凡是与头部有关的一切疾病,都要吸拔大椎区。主治:感冒、疟疾、热汗不出、咽痛、咳嗽、头痛、颈项强硬、癫痫、癔症、黄疸、抽搐、脊背痛、惊风、落枕、骨蒸盗汗、神经衰弱、贫血、小儿麻痹后遗症、高血压。

2神道区

属督脉,含身柱穴、神道穴,在大椎区下,第5、第6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吸拔本区对心肺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因为身柱穴在两肺俞穴之间,主治肺部疾病;神道穴在两心俞穴之间,主治神志病。一般情况下,外感风寒而发高热,每天吸拔大椎区、神道区3~4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儿童,拔一罐就可起作用。主治:发热、咳嗽、哮喘、癫痫、脊背强痛、疟疾、神经衰弱、癔症、惊风、心悸。

3后巨阙区

属督脉,在第7、第8胸椎间凹陷处,与巨阙区相对应。吸拔本区治疗心脏疾病、腰背酸痛、风湿症等有特效。在突犯心绞痛时,吸拔此区可以缓解病情。根据临床经验,此区不宜早拔罐,待其他部位吸拔一段时间后再拔比较好。因为患有中、重度心脏病患者,病因各不相同,拔罐治疗时应当清除外围因素,在疏通任、督两脉的基础上,再疏通肝、脾、胃、肾、肺等区,最后吸拔心脏的体表部,不要一开始使体内病气和垃圾都通过心区向外排,否则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4后胃区

在第10胸椎棘突下,对应前胸的胃区,可治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患。

对增生性脊椎炎、癔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后胃区位于肝俞穴之间,对肝部疾病的治疗也起着一定作用。

5后肠区

在第l1、第12胸椎棘突凹陷处,含脊中穴,对应前肠区,患有胃病、肝硬化、痔疮、脱肛、增生性脊椎炎、腹疾等皆可在后肠区拔罐。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腰痛、癫痫。

6命门区

属督脉,含悬枢、命门两穴。在后腰的凹陷上部,在第2、第3腰椎棘突凹陷处取之。吸拔命门区具有疏通气机、温阳固精益气的作用。主治:高血压、低血压、肠炎、腰痛、腹痛、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失眠多梦、赤白带下、痛经、下肢麻痹、水肿、遗尿、遗精、强直性脊柱炎。

本区在两肾俞穴之间,对肾脏疾病也有治疗作用。

7腰中区

在后腰的凹陷处,位于第4、第5腰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含腰阳关穴。治疗下肢病,主要取命门区、腰中区,命门、腰阳关两穴皆为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之要穴。肾之精气充足,则下肢强劲有力,肾之精气不足,则易患腰酸背痛、下肢痿痹、阳痿、遗精、赤白带下等症。主治: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骶痛。

8腰俞区

此区含腰俞穴及八髎穴,属督脉。肾之经气由腰俞穴转注于腰部,终于尾脊,又接近任脉,所以拔此区能起到疏通、调理任督两脉的作用。主治:痔疮、脱肛、遗精、遗尿、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背强痛、前列腺炎、盆腔炎、膀胱炎、下肢瘫痪、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9后肺区

此区在肩胛骨边缘距脊椎最近处与脊椎连线的中点处取之。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大杼、风门、肺俞等穴。大杼穴为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穴,又是八会穴之骨会。风门穴为风邪侵入的门户。也是发汗解表、祛除风邪的有效穴位。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哮喘、荨麻疹、肺炎、颈项强痛、目眩、头痛、颈椎病、落枕、脑出血、增生性脊椎炎、抽搐、咽喉肿痛、肺结核、腰肌劳损。

10左、右心俞区

此区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神道穴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有厥阴俞、心俞两穴。厥阴俞穴为手厥阴心包经脉之气转输之处,心俞穴为心脏脉气转输之处,吸拔此区具有益心通络、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胸闷、心痛、心悸、咳嗽、哮喘、盗汗、癫痫、冠心病、失眠、烦闷。

11膈俞区

位于后巨阙区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膈俞穴。本区的膈俞穴为八会穴之血会。主治:胸胁胀痛、噎嗝、呃逆、呕吐、胃痛、咳嗽、哮喘、盗汗、贫血、饮食不下。

12肝上区

位于第9胸椎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肝俞穴、胆俞穴。吸拔此区具有舒肝解郁、调和气血、祛湿安神的作用。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狂、眩晕、头痛、脑卒中、肝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黄疸。

13脾上区

位于第9胸椎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吸拔此区具有清热祛湿、温中阳、健脾运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黄疸、水肿、肠鸣、痢疾、消化不良、崩漏、出血性病症、背痛、肌肉痛。

14胆区

位于第11、第12胸椎棘突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胃俞穴。吸拔此区具有健脾利湿、调中和胃的作用。主治:肝病、黄疸、胃病、胆疾、恶寒汗不出、感冒、胸胁胀痛、肺结核。

15胰区

位于第11、第12胸椎棘突旁,含足太阳膀胱经脾俞穴、胃俞穴。人体的胰腺在胃、十二指肠后面,胰尾接近脾脏。此区为治疗脾、胃、胰腺病症常用部位。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吸拔胰区。

16肾俞区

位于命门区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含三焦俞、肾俞、气海俞等穴。肾俞穴为肾脏经气转输之处,三焦俞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气转输之处。吸拔此区具有补肾益气、调节阴阳的作用。主治:阳痿、遗精、遗尿、水肿、腹水、腹胀、痢疾、目昏、月经不调、带下、肾炎、盆腔炎、咳喘、腰痛、神经衰弱、失音、耳鸣。

17腰区

此区位于腰中区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等穴。吸拔此区具有理气化滞、调节肠道机能的作用。主治:腰肌劳损、腰腿痛、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痔疮、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盆腔炎、遗精、遗尿、消渴。

18中膂区

位于腰俞区两侧,属足太阳膀胱经。吸拔此区具有疏调下焦、清热利湿、培元固肾的作用。主治: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痛、类风湿关节炎、阴部潮湿、下肢痿痹、下肢瘫痪、痔疮。

19天秉区

位于左、右后肺区旁,肩胛骨内边缘上端,含天宗、天髎、秉风等穴。

吸拔此区具有疏风散寒、舒经通络的作用,配合大椎区拔罐,可以治愈上肢的疾病。主治:肩关节周围炎、上肢麻木、落枕、颈椎病、肺炎、肺结核、咳嗽、哮喘、颈项强痛、颊颌肿痛、**疾病。

20肝区

此区在肩胛骨边缘下,肝脏的背部体表投影部位。主治:胸胁痛、黄疸、背痛、头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心脏病、头晕。

21脾区

在肩胛骨边缘下边的部位。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主肌肉四肢,脾统血,所以吸拔此区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主治;腹泻、腹水、痰饮、水肿、食欲缺乏、全身倦怠乏力、消渴症、黄疸、呕吐、风湿、类风湿关节炎。

22肝下区

在肝区的下部,与督脉上的后胃区平行。吸拔此区具有疏肝和胃、泄热理气的作用。是治疗肝脾疾病的重要部位。主治病症与肝区相同23脾下区此区在脾区的下边,其作用与脾区相同。

24肾区

位于第1、第2腰椎棘突旁,人体肾脏的体表部位。吸拔肾区具有补肾、益气、固精、消痞化瘀、利尿、调理肠胃的作用。主治:肝病、胃病、肾病、水肿、乳腺炎、腰脊痛、胁肋痛。

25侧腰区

在肾区下面,与腰中区平行。具有培补肾阳、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腰腿痛、痿痹、瘫痪,关节炎、肾脏疾病。

26侧颈区

位于大椎区、肩头部连线中点的肩顶。吸拔此区具有疏风清热、益气通络的作用。主治:肩周炎、颈椎病、落枕、扁桃体炎、头痛、眩晕、咳嗽、感冒、肩背酸痛、脑卒中后遗症。

27环跳区

属足少阳胆经,在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外1/3与内2/3交界处,或在大腿侧的凹陷处下沿为中心取之。主治:腰脊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瘫痪、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

28委中区

于腿腘窝中点、两筋之间处取之,也是膝盖的后中央,属足太阳膀胱经,含委中穴。委中又名血郄、郄中、中郄,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吸拔此区具有清热解毒、舒筋利节的作用,且中医有“腰背委中求”之说。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背痛、脑卒中、半身不遂、膝肿痛、腹痛、丹毒。

29涌泉区

涌泉穴又名地冲、地衢、蹶心。位于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当足趾跖曲时,足底前呈凹陷处,属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吸拔此区具有交济心肾、清热开窍的作用,而且能引火下行,使火毒邪气由足心而出以上各区的位置,是指罐口部位的中心位置,操作中要根据人体的高矮、胖瘦的情况,选择适宜大小的罐具进行拔罐治疗,如腰背部、胸腹部一般采用大、中型号的罐子,四肢部位则多采用小型号的罐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