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众养生之刮痧(二)

2018-04-15 作者: 养生祛百病编委会
第五章 大众养生之刮痧(二)

第十三节 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胃或心下区域的疼痛。胃脘痛是很常见的症状,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都可导致胃脘痛。而情绪变化(如精神过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饱食后马上运动、食辣过度、饮酒过多、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也都会导致胃脘痛。

刮痧部位

胃脘痛选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内庭、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可调理脾胃、驱邪扶正;可选任脉的中脘、下脘穴,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选脾俞、胃俞、内关、公孙穴,可益脾健胃。

腹部:沿腹部中线由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中脘、下脘穴的刮拭。

下肢前侧: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至下分别刮拭脊柱两侧,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

背部:沿足阳明胃经走行,由梁丘穴刮拭至内庭穴,重点刮拭梁丘、足三里、内庭穴。

前臂内侧:点揉或刮拭公孙穴。

足背:点揉或刮拭内关穴。

第十四节 慢性腹泻

腹泻持续或反复出现两个月以上,就是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既可以由消化系统之外的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或消化系统器官的疾病(如肝胆、胰腺疾病)导致,也可以是因肠功能紊乱引起。慢性腹泻常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黏冻、脓血。

刮痧部位

慢性腹泻可选任脉的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经募穴,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脾俞、大肠俞穴,前者可补肾阳,后两者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选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穴,可健中止泻。

刮痧方法

腹部:沿腹部中线心口窝自上而下刮拭至脐周,重点刮拭中脘、天枢穴。

小腿前侧:沿足阳明胃经走行,由外膝眼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刮拭足三里穴。

腰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至下分别刮拭脊柱两侧,重点加强脾俞、肾俞、大肠俞穴的刮拭。

温馨小提示

腰背部循行的经脉有督脉和膀胱经,腰背部刮痧的治疗保健作用有很多:1.可以治疗腰背疼痛、肩部疼痛、下肢疼痛。

2.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发热、食欲缺乏、胃痛、便秘、胸肋胀痛、肝郁气滞等症,调节脏腑功能。

3.保护脊柱,缓解骨关节疾病。能及时发现并改善脊柱两侧肌肉韧带的不平衡,消除不合理的受力,避免或减缓骨关节疾病的发展,延缓脊椎退化。

第十五节 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和粪便干燥难解。一般每周排便少于2~3次,或进食后48小时未能排出,或每天一次但是感觉排便困难、排便不净、排便不畅等,都是便秘。

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分肠蠕动能力降低,如多次妊娠、过度肥胖、年老体弱、怀孕而导致的功能性便秘,以及消化道结构改变,如肠道肿瘤、肠粘连、肠扭转等导致的器质性便秘两种。

刮痧部位

便秘选任脉的关元穴,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大肠俞、小肠俞穴,可润肠通便;可选足太阴脾经的腹结、公孙穴,前者可行气导滞,后者可益气通便;选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穴,可补脾益气。

刮痧方法

小腿前侧:沿足阳明胃经走行,由外膝眼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足三里穴的刮拭。

点按或刮拭公孙穴。

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而下刮拭,重点刮拭大肠俞、小肠俞穴。

腹部:围绕脐周,由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天枢、腹结、关元穴的刮拭。

足内侧:加强足三里穴的刮点按或刮拭公孙穴。

第十六节 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可分为单纯性和肥厚性两种。慢性鼻炎可因为急性鼻炎治疗不当使疾病迁延而致,也可能是因周围器官的慢性病变而累及所致。慢性鼻炎的患者常有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的表现,并有多黏液性或黏脓性鼻涕,有的患者可出现嗅觉障碍或说话有鼻音。

刮痧部位

慢性鼻炎选手阳明大肠经的迎香及经外奇穴的上迎香(鼻通穴),可疏通鼻周经气;选督脉的上星穴及经外奇穴的印堂穴,可清肺泄热;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俞、膈俞、脾俞穴。

刮痧方法

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大杼穴向下,经风门、肺俞、膈俞穴刮拭至脾俞穴,重点加强大杼、风门、肺俞、膈俞、脾俞穴。

头部:沿督脉走行,由印堂穴向上,经上星穴刮拭至百会穴,重点刮拭印堂、上星穴。再沿鼻唇沟,由上迎香(鼻通穴)刮拭至迎香穴,重点加强上迎香、迎香穴的刮拭。

第十七节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三种。慢性胃炎患者常有上腹疼痛、饱胀、嗳气等表现,也可有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缺乏、乏力等症状。有胃黏膜糜烂的患者可有呕血或柏油样便,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贫血。

刮痧部位

慢性胃炎选足厥阴肝经的期门穴,可疏泄肝胆之气;选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可宣通上焦之气;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任脉的中脘穴,可通降胃气;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脾俞、胃俞穴,可调补脾胃;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三阴交穴,可宣通中焦之气。

刮痧方法

腰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往下刮拭,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

腹部:点按或刮拭期门、中脘穴。

上肢: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内关穴。

足背:点按或刮拭公孙穴。

下肢前内侧:沿足阳明胃经走行,由上而下刮拭,重点刮拭足三里穴。点按或刮拭三阴交穴。

第十八节 颈椎病

颈椎病是因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如椎间盘、周围韧带)发生病变而引起颈椎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进而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颈椎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颈肩持续性酸痛或阵发性剧烈疼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等。患者的颈肩痛常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严重者甚至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等症状。

刮痧部位颈椎病选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穴,可祛风通络;选督脉的大椎穴,可祛湿寒;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可生气化血;选足太阴脾经的血海穴;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肾俞、肝俞、膈俞穴,可润筋骨、滋阴血、通经气;可选手太阳小肠经的肩中俞、肩外俞穴;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和局部阿是穴,可通经止痛。

刮痧方法

颈后及肩部:沿颈侧肌肉走行,由风池穴刮拭肩外俞穴,重点加强风池、天柱、肩中俞、肩外俞穴的刮拭。

腰背部:沿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大椎穴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大椎、肾俞、肝俞、膈俞穴的刮拭。

下肢:沿足阳明胃经走行,由外膝眼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足三里穴。沿足太阴脾经走行,自上而下刮拭至膝关节上方,重点加强血海穴的刮拭。

上肢:分别刮拭或点按外关、合谷穴。

局部痛点:刮拭或点按局部阿是穴。

第十九节 高血压

高血压病又称为原发性高血压,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烦躁、失眠、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左心室肥大,严重者可致左心衰竭、脑出血、高血压脑病、肾衰竭、视网膜出血等。

刮痧部位

高血压可选督脉的百会穴;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风池、肩井、风市穴,可泻肝胆之火、滋补精血;可选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可选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可宁心除烦;可选足阳明胃经的人迎、足三里穴,可生气化源。

刮痧方法

头部: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百会穴。

肘部:沿手厥阴心包经走行,自上而下由肘部刮拭至腕部,重点加强内关穴。点按或刮拭曲池穴。

颈肩部:沿颈后肌肉走行,自上而下由风池穴刮拭至肩井穴,重点加强风池、肩井穴。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人迎穴。

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由天柱穴刮拭至腰背部,重点加强天柱穴的刮拭。

局部痛点:分别点按或刮拭风市、足三里穴。

第二十节 冠心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妇女绝经后发病率较高。另外,此病发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职业、遗传等有关,常见有心电图改变,偶有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心烦易怒,失眠,急性发作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臂放射,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

刮痧部位

冠心病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膈俞、厥阴俞穴,可通畅气血;选任脉的膻中、巨阙穴;选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可通络三焦;选足阳明胃经的丰隆穴,可理气宽胸;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可开窍醒神。

刮痧方法

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由厥阴俞穴刮拭至膈俞穴,重点加强心俞、膈俞、厥阴俞穴。

胸部:沿任脉走行,自上而下由膻中穴刮拭至巨阙穴,重点加强膻中、巨阙穴。

小腿前侧: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丰隆穴。

腕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内关穴。

足内侧: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公孙穴。

第二十一节 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脉供血不足,心肌发生急剧的、暂时性的缺血、缺氧所致的病症。常因劳累、激动、遇寒、饱餐等因素诱发,表现为发作时突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内侧等部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制剂可迅速缓解,伴有心率加快,出冷汗,呼吸困难等。

刮痧部位心绞痛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厥阴俞、神堂、心俞穴和手厥阴心包经的曲泽、郄门、大陵、内关穴,可治心脏急症;选任脉的天突、膻中、巨阙穴;选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和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可健脾益肾;选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可行气活血。

刮痧方法

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由厥阴俞穴刮拭至神堂穴,重点加强心俞、神堂、厥阴俞穴的刮拭。

胸部:沿任脉走行,自上而下由天突穴刮拭至巨阙穴,重点加强天突、膻中、巨阙穴的刮拭。

前臂掌侧:沿手厥阴心包经走行,自上而下由曲泽穴刮拭至内关穴,重点加强曲泽、郄门、大陵、内关穴。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太渊穴。

小腿内侧:沿小腿自上而下由三阴交穴刮拭至太溪穴,重点加强三阴交、太溪穴的刮拭。

第二十二节 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主要指骶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腰部或腰骶部酸痛或肿痛,反复发作。疼痛可在劳累后或气候变化如阴雨天气时加重,病多反复,缠绵不愈。根据劳损的不同部位可有较广泛的压痛,脊椎活动多无异常。如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明显加重,并可有肌肉痉挛,脊柱侧弯,生理前突改变。个别患者牵制性疼痛,但无窜痛和肌肤麻木感。

刮痧部位

腰肌劳损选督脉的风府、命门、人中穴,可行气化瘀、温肾益精;可选任脉的关元穴;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膈俞、肝俞、志室、委中、昆仑穴,可补气、化瘀、止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可舒筋通络、消肿止痛;选足少阴肾经的照海、太溪穴,可滋补肾阴。

刮痧方法

枕部: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风府穴。

腰骶部:沿脊柱自上而下刮拭,由膈俞穴刮拭至命门穴,重点加强命门、膈俞、肝俞、志室穴的刮拭。

面部: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人中穴。

下腹部: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关元穴。

下肢前侧:用刮痧板的圆角分别点按或刮拭阳陵泉、足三里穴。

下肢背侧: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由委中穴刮拭至昆仑穴,重点加强委中、昆仑穴的刮拭。

踝部:沿足少阴肾经走行,自上而下由太溪穴刮拭至照海穴,重点加强照海、太溪穴的刮拭。

第二十三节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典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多对称性地累及膝、踝、肩、腕、肘、髋等大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症状在关节间游移不定,亦可同时累及几个关节。受累关节不化脓,有时可波及手、足小关节及脊柱关节。

刮痧部位

风湿性关节炎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膈俞、肝俞、脾俞、委中穴,可健脾益气、凉血消肿;可选督脉的大椎穴;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可补脾胃;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和手厥阴心包经的曲泽穴,可泄热邪、消肿痛;选局部阿是穴,可化瘀止痛。

刮痧方法

背部:沿脊柱自上而下刮拭,由大椎穴刮拭至腰部,重点加强大椎、膈俞、肝俞、脾俞穴的刮拭。

肘部:用刮痧板的圆角分别点按或刮拭曲池、曲泽穴。

膝部:用刮痧板的圆角分别点按或刮拭足三里、委中穴。

局部痛点:用刮痧板的圆角分别刮拭阿是穴。

第二十四节 耳鸣

耳鸣指耳内自觉有声,鸣响不止,甚或妨碍听觉的一种疾病。常见病因如药物中毒、急性传染病、噪声损伤、颅脑外伤及老年性耳聋等。

刮痧部位

耳鸣选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和足少阳胆经的头窍阴、听会穴,手少阳三焦经的耳门、翳风、角孙穴,可通耳窍;可选手少阴心经的少海穴;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可益肾养阴;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穴,可泻肝火。

刮痧方法

耳部:用刮痧板的圆角围绕耳郭刮拭,重点加强听宫、头窍阴、听会、耳门、翳风、角孙穴的刮拭。

肘部:用刮痧板的圆角刮拭少海穴。

足内侧:用刮痧板的圆角刮拭分别点按或刮拭太溪、太冲穴。

第二十五节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由于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导致的神经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的神经功能性障碍,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神经衰弱多发于青壮年,尤其以脑力劳动者及学生群体多见。患者易兴奋、易激动、易疲劳,常有失眠、头痛、抑郁、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和情感障碍等表现。患者还常有内脏不适的自觉症状,但检查则无器质性改变。

刮痧部位

神经衰弱选督脉的百会穴,可升清健脑;选足少阳胆经的风池穴,可清火泄热;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和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可调理全身状态、宁心安神;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可醒脑开窍。

刮痧方法

头部: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百会穴。沿项部肌肉走行,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风池、天柱穴。

小腿前侧:沿足阳明胃经走行,由外膝眼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足三里穴。

小腿内侧:沿足太阴脾经走行,自上而下刮拭至足内踝上方,重点加强三阴交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