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众养生之艾灸(二)

2018-04-15 作者: 养生祛百病编委会
第六章 大众养生之艾灸(二)

第十三节 易怒

易怒多由心阴受损、肝火旺盛所致,出现精神恍惚、心中烦乱、睡眠不安、发火时不能自主等症状。易怒随时都能产生。心理素质不好,过于敏感的人很容易出现易怒的状况。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少男少女,正是易怒的时期。

选穴取穴太冲穴、行间穴、归来穴、三阴交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太冲穴、行间穴可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每日灸1次,每次5~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由于太冲穴、行间穴位于足趾,相邻又近,艾灸时要防止烫到皮肤。

2.温和灸归来穴,每次灸5~10分钟。

3.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灸10~20分钟。

温馨提示

平时多听轻音乐、打太极拳,这些都可以缓解易怒的症状。平时多吃大枣、柏子仁、酸枣仁、莲子、百合等食物,可以帮助缓解易怒症状。

第十四节 抑郁

轻型抑郁者外表如常,但内心痛苦。稍重抑郁者则有情绪低落、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自卑等表现,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和失眠多梦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重型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自责自罪、幻觉妄想、食欲缺乏等表现,并伴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选穴取穴:内关穴、期门穴、肝俞穴、大椎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内关穴,每次10~20分钟,5~7天为1个疗程,间隔两日再进行下1个疗程。

2.温和灸期门穴,每次10~20分钟。

4.温和灸大椎穴,每次10~20分钟。

3.温和灸肝俞穴,每次10~20分钟。

温馨提示

多吃些谷类、鱼类、绿色蔬菜、蛋类等富含B族维生素和氨基酸的食物,对于摆脱抑郁症也有较大益处。同时忌烟、限酒和刺激性食物。注意自我调养和生活规律。尽量按时吃饭,起居有规律。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所以每天安排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第十五节 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阳不入阴而引起的经常不易入睡为特征的病症。轻者入睡困难,睡时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者时睡时醒等,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常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贫血等疾病中。

选穴取穴:涌泉穴、膈俞穴、肝俞穴、肾俞穴、神门穴、关元穴、百会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涌泉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3.温和灸关元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2.温和灸神门穴,每次10~15分钟,每天1次。

4.温和灸百会穴,每次10~20分钟,每天1次。

5.用艾灸盒灸膈俞穴、肝俞穴、肾俞穴,每穴每次10~20分钟,每天1次。

第十六节 心悸

心悸,又名“惊悸”、“怔忡”,是指心跳异常、自觉心慌不安的病症。

心悸发生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喘促、晕厥等。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发生时出现的症状。

选穴取穴神门穴、内关穴、肺俞穴、膻中穴、巨阙穴、厥阴俞穴、心俞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每穴施灸10~15分钟。

2.温和灸膻中穴、巨阙穴,每穴10~15分钟。

3.温和灸神门穴,每穴施灸10~15分钟。

4.温和灸内关穴,每穴10~15分钟。

第十七节 贫血

贫血分为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多种类型。头晕、心悸、耳鸣、乏力、胸闷气短、畏寒肢冷等表现,或者皮肤黏膜苍白,皮肤、牙龈、耳鼻处有出血点存在,妇女月经量增多等都是贫血的症状。溶血性贫血可伴有发热、黄疸、腰痛等症状。

选穴取穴:气海穴、关元穴、肝俞穴、脾俞穴、血海穴、三阴交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气海穴、关元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

2.用艾灸盒灸肝俞穴、脾俞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

3.温和灸血海穴,每次灸20~30分钟。艾灸时,以皮肤红晕为度。

4.温和灸三阴交穴,每次灸20~30分钟为宜。

第十八节 健忘

在医学上,健忘是说大脑的思考能力暂时出现了障碍,也称之为暂时性记忆障碍。从中医角度讲,健忘症即是上气不足。由于脑部气血不足导致记忆力减退。年龄是引发健忘失神最主要的原因,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患健忘失神。年轻人中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脑细胞疲劳,导致健忘症。过度吸烟、饮酒,缺乏维生素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引起暂时性的记忆力减退。

选穴取穴:心俞穴、神门穴、脾俞穴、肾俞穴、气海穴。

艾灸方法

1.用艾灸盒灸心俞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5~7日为1个疗程。

2.温和灸神门穴,灸10分钟即可。

3.用艾灸盒灸脾俞穴,每次灸10分钟即可。

4.温和灸气海穴,灸10分钟即可。

5.用艾灸盒灸肾俞穴,每次灸5分钟即可。

第十九节 乏力

乏力是一些疾病的预警信号或生理性自我感受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自觉肢体懈怠,软弱无力。周身乏力通常分为老年人精力衰弱,病后恢复不好,导致长时期精气匮乏;还可分为由工作生活原因导致暗耗精气。

选穴取穴:气海穴、神阙穴、足三里穴、关元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气海穴,并适当延长治疗的时间与次数,每日1次,时间为20~30分钟。

2.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饭后1小时后即可开始。5~7天为1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1个疗程。

3.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10分钟即可。

4.温和灸关元穴,每次10分钟即可。

温馨提示

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放松全身;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强壮骨骼。多听音乐,放松心情。

第二十节 厌食

厌食是指进食的**降低,甚至完全不思饮食。引起厌食的原因主要有药物因素、饮食因素和情志因素三种。有些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人体味觉障碍,久而久之,会使人食欲欠佳。贪食冷饮、过度饮酒、过食肥腻辛辣等也会导致短期的厌食。精神紧张或工作生活压力大等,都会影响食欲,导致不思饮食。

选穴取穴中脘穴、神阙穴。药物引起的厌食加灸大椎穴;饮食、情志导致的厌食加灸太冲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或隔姜灸中脘穴,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5~7天为1个疗程,间隔两日可行下1个疗程。

2.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次灸15~20分钟。

3.若药物引起的厌食先用艾灸盒灸大椎穴,再隔姜灸中脘穴,每穴灸15~20分钟。

4.若饮食、情志导致的厌食,先温和灸太冲穴,再隔姜灸中脘穴,每穴灸10~15分钟。

温馨提示

必须做到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定质,不能因为繁忙出现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这样对身体健康无益。坚持定时进餐,长此以往,到了进餐时间,就会产生食欲,消化道中分泌多种消化液,有利于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分解与吸收。饮食宜清淡,不可过于油腻。避免冷硬和辛辣食物,不可饮酒。

第二十一节 胃痛

凡是由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为胃痛,又称胃脘痛。胃脘部是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等疾病可出现胃脘部位疼痛。

选穴取穴中脘穴、天枢穴、气海穴、足三里穴。若见有气虚或阳虚时,加灸脾俞穴、胃俞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中脘穴,每次10~15分钟。

2.艾灸盒灸天枢穴,每次艾灸10分钟。

3.温和灸足三里穴,每次灸10~15分钟。

4.温和灸气海穴,每次灸10~15分钟。

5.若见有气虚或阳虚时,加灸脾俞穴、胃俞穴,用艾灸盒每天灸1次即可。

第二十二节 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所引起的头颈肩背及上肢酸、麻、痛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是因年老气血渐衰不能濡养筋骨,或颈项部创伤,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选穴取穴夹脊穴、百会穴、大椎穴、手三里穴、肩井穴。

艾灸方法

1.回旋灸百会穴,每次2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

2.雀啄灸大椎穴、夹脊穴(重点灸颈部),每穴每次5分钟。

3.回旋灸肩井穴、手三里穴,每穴每次灸3分钟,以开通经络。

4.用艾灸罐灸颈部疼痛部位。

温馨提示

夹脊穴因其每个穴的位置不同,主治范围较广。颈腰部不适,心肺部、上肢病证,胃肠部病证,下肢病证均为其治疗范围。

第二十三节 腰酸

腰酸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挫伤、扭伤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或脊髓肿瘤、脊髓炎、子宫及其附件的感染、肿瘤引起腰骶部酸痛。癔病患者也可能会有腰酸的症状,但这种腰酸常为癔症的一种表现,需另寻治疗方法。

选穴取穴至阴穴、养老穴、腰阳关穴、阿是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至阴穴,持续艾灸1个小时。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2.用艾灸盒灸阿是穴,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3.温和灸养老穴,艾灸30分钟。

4.温和灸腰阳关穴,持续艾灸1个小时。以局部感觉舒适、腰酸症状缓解为度。

温馨提示

腰酸时,还可以用按摩的方法。按摩腰部即可使局部皮肤中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腰部不适感。

第二十四节 便秘

便秘是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也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便后仍有便感等症状。

患有便秘的老年人比较多。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

选穴取穴太冲穴、大敦穴、大都穴、支沟穴、天枢穴、神阙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太冲穴、大敦穴、大都穴,每次每穴灸15~20分钟。

2.温和灸支沟穴,每次15~20分钟。

3.温和灸天枢穴,每次15~20分钟。

4.用艾灸盒灸神阙穴,每次每穴灸15~20分钟。

温馨提示

便秘患者应少吃油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适当运动,加强腹肌锻炼,多做仰卧起坐、屈髋压腹动作;排便时可用拇指按于手臂支沟穴或腹部左侧天枢穴,以帮助排便;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大便时不宜久蹲。

第二十五节 泄泻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泻出物如水花样为主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体内湿邪盛、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脏腑虚弱等所致。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选穴取穴天枢穴、大肠俞穴、脾俞穴、关元穴、命门穴。

艾灸方法

1.用艾灸盒灸大肠俞穴、命门穴,每穴每次10分钟。

2.用艾灸盒灸脾俞穴,每次10分钟。

3.用艾灸盒灸天枢穴,每次灸10~15分钟。

4.温和灸关元穴,每次灸10~15分钟。

第二十六节 落枕

落枕又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是以颈部疼痛,颈项僵硬,转侧不便为主要表现的颈部软组织急性扭伤或炎症,多由睡眠时颈背部遭受风寒侵袭或睡姿不良所致。表现为晨起突然感觉颈部疼痛不适,颈后部压痛及条索状硬结,颈部活动受限。以成年人多见,好发于春季、冬季。

选穴取穴大椎穴、阳陵泉穴、肩井穴、跗阳穴、申脉穴、悬钟穴。

艾灸方法

1.用艾灸盒灸大椎穴,每次10分钟。

3.温和灸肩井穴,每次10~15分钟。

2.温和灸跗阳穴、申脉穴、悬钟穴,每穴10~15分钟。

4.温和灸阳陵泉穴,每次10~15分钟。

第二十七节 牙痛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为口腔疾患常见的症状之一。牙痛可由龋齿、牙髓炎、急性牙周炎、急慢性根尖周炎、牙本质过敏、牙齿折裂等多种疾病所引起。另外,三叉神经痛、颌骨骨髓炎、智齿冠周炎、急性化脓性上颌窦炎、颌骨含牙囊肿等疾病也可能诱发或伴发牙痛。

选穴取穴合谷穴、内庭穴、三间穴、太溪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合谷穴,每次10~15分钟。

2.温和灸三间穴,每次10~15分钟。

3.温和灸太溪穴,每次10~15分钟。

4.温和灸内庭穴,每次10~15分钟。

第二十八节 眩晕

眩晕是指眼花头晕,是一种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人体对空间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可引起眩晕的疾病很多,除耳鼻咽喉科疾病外,还涉及内科、神经内科及骨科的疾病。

选穴取穴风池穴、太冲穴、百会穴、三阴交穴、涌泉穴、足三里穴、头维穴。

艾灸方法

1.温和灸风池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2.雀啄灸太冲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3.雀啄灸百会穴,每次10~15分钟。

4.温和灸头维穴,每次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