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质研究成果

2018-04-15 作者: 徐井才
第三节 地质研究成果

在亨斯洛教授的推荐下,达尔文认识了著名的结晶学家和矿物学家米勒教授。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达尔文开始专心整理和研究自己带回的岩石、矿物标本和地质资料。

在剑桥大学的基督学院,达尔文每天都是非常紧张和忙碌的。白天,他和米勒教授在一起一件一件地仔细分析和鉴定带回来的岩石、矿物标本。晚上,他还得抽时间忙着整理日记。就这样,达尔文在剑桥度过了一个冬天。在整理完自己的地质和矿物标本后,达尔文又来到了伦敦。

达尔文一到伦敦就去拜访了地质学家莱尔,请求他帮助自己处理带回来的标本。莱尔对达尔文整理动物标本的计划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过他自己也坦率承认:自己缺乏动物学的知识,可能不会对达尔文有什么帮助。但是在地质研究方面,他却极力劝说达尔文尽快整理好资料,在这方面他可以帮忙。

尽管两人是第一次见面,但其实两人都互相仰慕对方很久了。达尔文在航海期间随身携带、翻阅次数最多的书籍就是莱尔的《地质学原理》。达尔文从《地质学原理》的字里行间,能深刻地感受到莱尔的思想魅力。在环球一周的地质考察中,达尔文所到之处都能看到莱尔在书中所说的观点的实证:风、雨、气温、水流、潮汐、火山、地震等长期作用造成的地质变动。他对莱尔理论的正确性和莱尔思考问题的细密和严谨十分敬重,对于莱尔来说,虽然他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达尔文,但他从达尔文寄回的那些关于地质考察的书信中发现达尔文正是自己长期以来寻找的知音。在达尔文的发现中,他的好多理论得到了证实。达尔文曾把旅行中的地质考察见闻写信跟亨斯洛教授说过,而恰好和达尔文一起去北威尔士考察的塞奇威克教授也看了这些信件,他在地质学会作报告时引用了达尔文在考察中遇到的地质现象。于是,达尔文的考察开始得到地质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在达尔文回国之前,莱尔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等待贝格尔舰的返航,在期待与达尔文的第一次见面。这也正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为什么一见面就像两个交往了很长时间的老友一样谈得十分投机的原因。

我的作文素材

要适当听取他人的建议,因为那可能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达尔文听从了莱尔的建议,在安排好他的动物标本后,他便全力投向地质学的研究,加紧了整理笔记中的地质资料。

在达尔文的五年环球考察中,他记载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带上所需的工具,对当地的岩层和地理环境等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对大量地质采集品的研究和对地质的观察,通过自己考察得出的观点同莱尔《地质学原理》里的观念相比较,达尔文获得了很多深层次的提高。

在整理资料的同时,5月间,他在地质学会宣读了关于珊瑚礁形成理论的论文,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报告中,达尔文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学说——珊瑚岛是海洋中下沉陆地的产物。

珊瑚礁是海洋岛屿中常见的地质构造,它遍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赤道附近。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便是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之一,达尔文曾在这里作过10天的地质考察。在考察那里之前,达尔文已经记录了许多有关珊瑚礁的资料。关于珊瑚礁形成的问题,达尔文很早就有了兴趣,早就产生了研究珊瑚礁的想法。不过,他的想法与其他人不同,以往的推想都是一些研究者的臆想,而达尔文是从事实出发,提出了一个更为简单而有说服力的观点。

我的作文素材

达尔文根据事实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妄加推测。

达尔文在大堡礁的南基林岛考察时,一边作细致的调查,测量水深,一边采集各种珊瑚,对它们的生长情况作详细的记述。南基林岛是个典型的环礁岛,遍布着犬牙交错的珊瑚礁。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观,达尔文的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珊瑚岛如何形成的问题。与其他地质学家的思路不同的是,达尔文对生物研究颇有自己的见解。凭着生物学家的敏感,他开始注意到,珊瑚礁并不像其他地质现象一样按照一般地质形成的规律来变化,它的很多地方都有生物构成的痕迹。

虽说不太明显,但达尔文已经开始意识到:珊瑚礁应该是一种与生物有关的地质现象。

回国后达尔文在与莱尔的交谈中谈到了这点。莱尔认为,所有珊瑚环礁都与火山有关,火山喷发后在被海水淹没的边缘处,被珊瑚覆盖堆积起来的部分便是人们看到的环礁。

听到这里,达尔文直率而又坚定地对莱尔说:“我不能同意您把珊瑚岛的环礁说成是由火山口形成的看法。”

“那您认为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莱尔反问道。

“我认为,珊瑚岛是亿万珊瑚虫世代努力而形成的。并且,珊瑚岛的形成与海底沉降有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岸礁、堡礁和环礁是亿万珊瑚虫在原来的小岛上一代一代地堆积出来的。至于最早的古代小岛,则早已经沉没到海底了。”

“哦!您的看法很不一般啊,您能不能把您的看法说得详细一点?”莱尔饶有兴趣地问道。

“好的。和您这么说吧,珊瑚虫是一种低等的海生腔肠动物,它们过着群体生活,它们中的许多都能在外层分泌出石灰质的骨骼,而珊瑚礁的形成正与这些骨骼的堆积有关。您可能会问了,珊瑚虫是怎样将自己的骨骼堆积成珊瑚岛的呢?其实,珊瑚虫最适宜的生活环境是在海水的4米至5米深处。因为在那里,生存着大量单细胞藻类。而珊瑚虫一般就以捕食海中的浮游生物为生。在水深4米至5米处大量繁殖的单细胞藻类不但可以供给珊瑚虫生命活动的碳酸钙,而且还可以处理掉它们的排泄物。”

“如果我们增加海水深度,单细胞藻类就会因为得不到所需要的阳光而死去,这样会直接影响珊瑚虫的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深水处捞出来的珊瑚都是一些死珊瑚。能造礁的珊瑚虫只是那些能在浅水里生长的动物。我在南美洲的地质考察中发现,海岸线有明显的升降变化,这说明地壳既有上升又有下沉。地壳的陆地部分上升,海底的地壳就可能下沉。由于活的珊瑚虫需要生活在适当温度的水域里,海水下降就会有大批珊瑚虫死去而堆积起来。而在堆积层的上面又会繁殖出一批新的珊瑚虫来,它们可以得到适当水域的生活环境。就这样,海岛每下沉一点,珊瑚堆积层就会上升一点。经过千百万年来的不断沉降和堆积,就形成了现在我们在海洋上看到的堡礁。海岛如果继续沉降,再过多少万年后,它会完全被海水淹没,那时珊瑚堆积层就会盖过全部的岛,于是便形成了我们现在看见的环礁。海洋中的各种珊瑚岛就是这样形成的:先有暗礁,再形成堡礁,最后形成环礁。这就是我在航海考察中关于珊瑚礁形成的最重要的想法。”

听了达尔文的想法,莱尔十分兴奋地说道:“您的这个想法真是好极了!很有说服力!看来我得放弃我的火山口理论了。我希望您能尽快把它写成论文,然后到地质学会去作报告。”

就这样,在莱尔的帮助下,达尔文推出了自己的珊瑚礁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说是达尔文地质学研究中的最成功之作。

我的一句话感受

理论要以实践为基础,只有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的结论才真实可靠、才有说服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