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14-08-13 作者: 孙科炎
序言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华通咨询心理研究中心陆续创作并出版了一系列应用心理学图书作品,这些作品包括组织沟通、社会交往、职业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广大读者以及相关需求群体的认可。但有一点遗憾——这些作品并没有系统的规划,因而略显零散,无法让有兴趣的读者窥知心理学在各个应用领域的全貌。

这套书,是我们因此做出的再一次努力。

应该说,心理学在国内兴起为一股热潮——在大众群体中受到普遍关注,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时间并不久远。借着这股热潮,社会大众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学对个人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等等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某个心理问题、心理原理、心理机制的把握和洞察都可能广泛地影响到个人的家庭、职业、社会生活,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是,普通大众读者与专业心理学知识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鸿沟。

专业心理学知识是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过去,很多人可能认为心理学很神秘,这个说法有些偏差——也许,心理活动很神秘,但心理学的研究不是神秘,而是复杂。它更像是逻辑测算一样,需要复杂的实验设计、严谨的推测论证、各种可能性的分析、比较、重复性验证等等,最终尽可能精确地呈现研究结果。正因为这是科学、严谨的心理发现过程,所以,专业心理学研究及相关著作可能并不如我们大众读者期望的那样简单易懂,至少不会是想当然的那样充满乐趣。

这无疑是很多大众读者无法深入理解心理学专业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看到,心理学大家们有着严谨的专业著作,但这些著作鲜有人真正能够把它看完,更别提深入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心理学理论了;我们更看到,专业的心理学研究所提出的各种各样实用的、严谨的心理技术,我们也未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受其中的奥秘。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华通咨询心理研究中心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组织了一批专业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者,试图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以贴近大众读者阅读习惯的方式呈现出来,搭建一个从专业心理研究成果到大众心理读物的桥梁,这也正是华通咨询心理研究中心的使命。

现在,我们把这一使命的初步成果——“《学心理,用心理》系列丛书”——交给读者。显然,我们将不断地推进这项工作,读者朋友也将不断地阅读到我们的成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您满意。

这套书是我们再次努力的起步,同样,这套书也是读者初步了解心理学的一套基本的普及读本。确切地说,是心理学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普及版本,这些领域包括个人修炼、婚恋、职业、社会交际、管理以及领导等等,共计14本。

回忆起来,从我们计划做这个工作开始,到今天接近成稿并接近付印,这14本书的创作和出版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基本思路——这些思路也正是这套书的价值所在:

(1)科学性和专业性。

本系列书的计划是普及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心理学的一些知识,也可能通过自身的感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心理活动的状态。所以,不能说我们不懂心理。

但是,专业心理学研究乃在于揭示心理背后的各种成因,各种现象……它们也许是深刻的,也许是简单直接的,但无论它们是什么,这套书的撰写过程都尽最大努力以专业心理学研究为基础。换句话说,我们尊重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并以他们的研究结果为依据讨论各类问题——我们的目的乃在于让读者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汁原味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2)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如前所述,也许专业心理学著作,比如心理学家们对群体、人格等的研究著作,对大众读者来说确实过于晦涩难懂,或者即使易懂,也缺乏悦读性,这阻碍了读者阅读的欲望——我们这套书试图修正这个不足,在尊重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保证内容的可读性。

(3)侧重于实际应用。

心理学是一门讲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这套普及读本同样注重实际问题。在这套书中,我们可能讨论了某个领域的基本心理特性、基础心理要素,但我们的重点仍是讨论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乃至生活和命运。实用性,是本套书的重要特色之一。我们侧重于实际应用,所以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围绕着心理学方法论展开的。

(3)尽可能体现应用上的全面性。

另外,要强调的是,每一个心理学知识、原理、方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都有它的特殊性,比如同样一个心理学定律,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与在个人生活中可能是两种不同的解释。为了让每一个应用领域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都独自地、全面地得到阐释,我们完全按照应用上的标准选择每一个“知识点”,这中间可能出现看似重复的收录,实际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读者朋友可稍加留意。

回过头来看,这套书的创作和出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落笔之际,特别感谢华通咨询心理研究中心的所有同事,因为他们的努力才有了这样一套完整的书稿;同时,也感谢中国电力出版社的同仁,没有他们的支持,要让这一套书如此顺利出版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感谢读者朋友们,正是读者朋友们的热情支持,给了我们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和动力。

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诚望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

孙科炎

2011年3月于北京

一个组织的领导者,或者那些虽然在职务上不是领导者,但实际工作中需要履行类似领导责任的那些人——他们在自身的行动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关注事务本身,也应该通过全面、深入地关注团队中的人。这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也包括由人构成的群体,也就是整个团队。

关注事务和关注人,是领导活动的两个方面。当然,一个领导者对这两个方面的侧重度是不一样的。仅仅凭借经验和尺度感,我们也能知道领导和管理是有区别的,领导者理应更注重对人的把握以激发他人的努力,而管理者则可能更注重要对事务的把握以合理控制事务的推进进程。

这种领导与管理职能特性的区别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样一种现象:组织和团队中某些人,尽管不是职务安排上的领导者,他们却可能实质上从事着与领导行为别无二致的行为活动。例如,一个市场大客户经理,他可能就是一个人独立行事,但他也仍然需要激活大客户的积极性,获得大客户的信任等等,这在本质上与领导活动是没有区别的。

我们这本书是为上面这两种人写的,也就是职务上的领导者和需要履行领导责任的一般工作者或一般管理者。无论这两种人在表面上有多大的不同,无论你怎么进行怎么样的职务称呼,他们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如何有效的调节人的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或者如何有效地激发他人的合作性,以求团结多数人共同实现目标。

上面关于这个共同点的界定,就是本书的内容主题。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是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在领导活动中如何有效加以应用的指导读本。在过去近百年时间里,众多心理学家都曾在领导心理学领域作过大量的研究,这本书也是对这些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集中展示。

正是因为这是一本书心理学的书,同时也是对领导活动的指导读本,所以这本书也区别于一般的领导学著作而突显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以下几个方面尤其突出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1)本书侧重于研究人的在特定情况下的内在心理活动进程,从而使领导者能够有效地把握他人的心理世界。

(2)本书提供了一个领导者,在面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时的影响力原则,为领导者施展自身的影响力提供了较系统的解读。

(3)本书同时也对领导者面临的各项关键要求,例如决策任务、人格修炼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较系统的说明,并给出了有意义的指导。

以上三个方面包含着领导者在面对“人的问题”时(包括面对自己)需要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了解个人或团队群体的内心世界、选择恰当的领导行为方式和做出明智的决策。

前面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理解的。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如果一个领导者不知道自己的下属或者追随者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而不是那样想,那么这个领导者就很容易做出似是而非的、盲目的领导行为,无法有效地引导自己的追随者服从或者追随自己。同时,了解他人或者群体的心理也是一个基础,领导者可以依此把握自身的领导行为有何不当之处,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领导行为,从而有效地施加自身的影响力。

要补充一点——就第三个问题来说,我们知道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心理素养和心智水平,要在杂乱的事务中保持自身的清晰认知。这是对领导者的特殊要求,要实现这样的要求,领导者也必须了解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对领导活动的认知应该是怎样才是正确的,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格、心理和心智水平。

上面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辅相承的,是紧密相关的。这本书也正是围绕着上面这三个方面的核心要旨展开的。在内容上,本书共分为八个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是领导者要深入了解的内容。关于本书的具体内容不再作过多的说明,读者可通过阅读本书深入地加以了解。我们谨希望,一个领导者或者一个承担领导责任的工作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自身和他人,并学会明智处理这中间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方法。

领导活动并非一项简单的事情,那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它涉及对复杂的人的控制和影响——这本书为你开辟了一个窗口,让你快速了解这种复杂问题背后的因应策略。

学识有限,难免纰漏,还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