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员工归属感的形成过程复杂,涉及到的因素众多,但是,一旦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建立之后,就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最终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把自己纳入某一群体之后,即对某一群体产生归属感之后,对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即内群体成员和不属于群体的成员——即外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心理学家塔耶费尔和他的同事们进行过一项实验:给一些14、15岁的男孩子看由两个不同的人作的画,并告诉他们,实验者会根据他们对这些画的偏好将他们分成两组。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让他们在心中产生“我们”——即内群体和“他们”——即外群体的概念的谎言。
在安排完之后,将被试们一个一个单独带入一间小隔间,要求每个人将虚拟货币分发给两个组中的其他成员。他们知道的信息只有那些男孩是属于哪个组的,以及属于那个人的一个代码。
最后,将被试们分发虚拟货币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相对于其他组的成员,被试们更偏向于给自己组的同伴发更多的虚拟货币。
这个实验说明,当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比如对不同画作的态度的不同——将自己归入到某个群体之后,就很容易偏向于内群体成员,而牺牲外群体成员的利益。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内群偏好。
对内群体的偏袒,对外群体的排斥,其实目的只有一个——维护所属群体的利益。因为当一个人充分认同一个群体之后,他就会把群体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生,群体的评价就是自己的评价,因此,他会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来换得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
既然都是为了群体的整体毅力,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成员愿意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放弃个人利益,群体行动的结果将更加有效。因此,当追随者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的成员之后,会诱导他为了群体或组织的共同利益,而放弃个人的利益,甚至做出个人牺牲,这即是作为领导者给追随者提供的归属感的回馈。
比如,在战争年代,个人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比比皆是。董存瑞为了为所在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当火药支撑架,炸毁敌人的碉堡;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中国人们志愿军受到敌军机枪巢扫射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机枪枪口,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597.9高地;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目标,影响整体战斗部属,邱少云趴在火堆中一动不动,直到被活活烧死。
当然,尽管伟大先烈们舍生取义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员工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企业的利益,我们倡导培养一种集体观念和大局观念,尤其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从大局出发,做出正确取舍。
作为一个团队或组织的领导者,追随者这种牺牲自我利益的精神难能可贵。但是,一个好的团队的建成,光靠追随者的牺牲精神是远远不够的,领导者同样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追随者心服口服,并且在领导者的影响下,团队成员间会更加团结和紧密。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总裁艾柯卡,凭借着管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成功经验,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成功领导企业的最佳典范”。他成功的背后,是因为他有一个高度团结,并勇于创新的工作团队。他的优秀团队从何而来?当归功于他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当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艾柯卡经常主动承担责任,尽管这样会给他带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在这种风格的领导下,公司上下团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并且由于员工们知道他们有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领导,因此,在工作中不拘泥于现有的规范,敢于创新和行动。所以,艾柯卡取得了许多令人羡慕的成就。
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每一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都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为了大局,能够牺牲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个团队必然是团结的,工作热情必然是高涨的,这也必将是一个成功的团队。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