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决策的好坏、优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如果选择面过窄,就不利于做出最好的选择,只有拟定出一定可能的方案来进行对比,判断和决策才比较合理。但是,是不是选择的方案越多越好呢?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歧路亡羊”的故事:
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于是,这位邻居就带领他亲朋好友到处寻找,还请来杨子的仆人帮忙。杨子不解地问道:“不是丢了一只羊吗。怎么带这么多人去找呢?”邻居说:“路上的岔路口很多呀!”追羊的人回来之后,杨子问邻居:羊找到了吗?邻居说:“没有,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怎么回事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只好回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选择过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心理学家也发现,当人们面临过多的选择方案时,会产生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最终什么方案也确定不下来,也就是俗话说的“挑花了眼”。只有面临不多也不少的选择方案时,人们才容易做出最好的选择,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选择适度定律。
很多心理学实验都可以证明选择适度定律的存在。
实验一:
研究者让一组被试在5种巧克力中选择一种品尝,而让另一组被试在20种巧克力中选择品尝,然后调查他们对于所选巧克力的喜欢程度。结果显示,相比于第一组,第二组中有更多的人队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觉得自己选的巧克力不太好吃。
实验二:
心理学家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超市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者在超市门口摆了两个出售冰激凌的小摊,其中一个小摊有6种口味,另一个有24种口味。结果显示,有24种口味的小摊前吸引了较多的顾客——242位经过的客人中有60%的人停下来试吃;而有6种口味的小摊前,经过的260名顾客中,只有40%的人停下来试吃。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在有24种口味的小摊前试吃的顾客中,只有3%的顾客购买的冰激凌,而在只有6种口味的小摊前试吃的顾客中,30%的顾客至少购买了一种冰欺凌。
对于领导者来说,在决策过程中经常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给出意见的动机也不同,众多意见很可能错综复杂,甚至是相互矛盾。如果谁的意见都听,只能使自己更拿不定主意,失去主见。
刘先生是某家大型企业分公司的一个基层领导者,手下有10个员工。刘先生工作勤恳,为人谦和,对每个员工都很关心和照顾,所以跟大家相处得很好。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凡是都会听取大家的意见,一旦上级领导安排了什么工作,他都会向下属宣布,然后集体进行讨论。一旦下属提出异议,他都会认真做下记录,然后把这些意见反馈给上级领导,听取领导的调度。由于他经常自己拿不定主意,久而久之,下属认为他很“无能”,有几个下属开始公然不听他的指挥,跟他作对,原本很听话的下属也开始不拿他当回事。而上级领导也被他大事小事都来汇报请示显得极不耐烦,当询问他为何不能自己拿主意,做决策时,他无奈而又委屈地说:“我觉得下属们提出的这些意见都有道理才向您请示的呀,难道我虚心听取下属的想法也错了吗?”
刘先生是很虚心,但是他作为一个领导者和决策者,过于虚心了,事事询问下属的意见,面对下属五花八门的想法,在该自己拿主意的地方反而困惑了,因此才造成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局面。
其实,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一个领导者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即使下属的意见、方案再多,再五花八门,领导者也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大赛,轮到他演奏时,评委们交给他一张乐谱。演奏到一半,他突然发现乐曲出现了不和谐,让演奏家们重奏一次,还是不自然,于是,小泽征尔就对评委们说乐谱错了。但是,现场的专业评委人士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乐谱没有问题,一定是小泽征尔搞错了。面对众多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的质疑,小泽征尔不免对自己的判断有些动摇,但最后他还是大吼一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都站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祝贺他获得了第一名。原来,这是大赛故意设计的一项测试内容,考验指挥家在发现错误时是否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优秀的决策者都应该向小泽征尔学习,面对不同的声音,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让太多的意见影响甚至左右了自己的策划决策过程,继而做出有悖于实际、有悖于环境,或有悖于企业价值观的策划决策。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