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群体极化——规避决策中的极端陷阱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七节 群体极化——规避决策中的极端陷阱

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汇聚众人之长的群体决策在某种程度上要比个体判断更为准确,但是,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或者向着某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这就是群体决策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是由心理学家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研究群体讨论时提出的,他发现,很多被试在参加了群体讨论后,似乎更倾向于提倡和拥护冒险的行动了。在他之后,很多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群体极化现象确实存在。

在心理学家梅恩和沃克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分析了美国联邦地方法院的法官的单独或群体审判是否会成为影响判决的因素。结果发现:在1500起由法官独自判决的案件中,只有30%的法官会做出比较偏激的判决。而当法官身处于由3人组成的群体中时,这个比例就增长至65%。这说明,即使是受过训练的决策者,也会受到群体极化的影响。

在群体决策中,一些成员会在阐述自己的论点或者进行逻辑辩论时变得具有防御性,在面对那些具有挑衅性的言论时,他们的态度会变得极端,以至于做出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的决策了。这种情况即为群体极化中的冒险转移。

比如,某个总部位于加拿大的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公司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因此,该公司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一个分公司。公司决策层有两个设想:一个是把分公司建立在加拿大,这里社会安定,易于管理,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劳动力比较昂贵,投资回报率比较低;另一个设想是把分公司建立在另外一个发展中国家,那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都相对比较低廉,所以投资回报率会很高。但是,从历史上看,这个国家社会政治环境不太稳定,有一些少数党派一直想控制国家政权和外国投资。

为了做出一个有效的决策,该公司召开会议,让大家发表意见,做出选择:当这个发展中国家政变的概率为多大时——概率变化范围为0.1~1,数值越大,代表政变的概率越大——公司应该在该国建立分公司。结果,经过讨论之后,他们选择的政变概率变大,也就是说,群体决策朝着冒险的方向发展。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当群体中保守的人占据了群体的大多数时,个体做出的决策会比其单独决策时更保守,从而使群体决策也更偏向于保守的一端。这既是群体极化中的谨慎偏移。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些人分析、讨论这样一个情景,看是否会出现谨慎偏移:

托马斯是一名已婚男子,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托马斯有份薪资不高但是还算稳定的工作,他的薪水使得他们家能承担其日常的生活开支,但是对豪华物品不敢奢望。最近,托马斯听说有家不太出名的小公司正在生产一种新型产品,如果卖得好的话,该公司原有的库存产品会迅速升值为原来的3倍,但如果卖得不好的话,则库存产品的价格会大大下跌。托马斯想投资这家公司,但由于手头积蓄不够,如果他想投资的话,就必须卖掉自己全家人的人寿保险。

实验者让被试做出自己的选择,托马斯是应该卖掉保险,进行投资还是放弃这项投资。结果发现,在讨论之前,有50%的被试是倾向于支持托马斯放弃这项投资的,而经过讨论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70%,也就是说,当个体的最初意见倾向于谨慎时,通过集体讨论,群体的决策变得更加谨慎。

群体极化之所以会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群体成员在进行讨论时倾向于与其他成员的意见保持一致,以获取其他成员的认可;另一方面,由于在群体讨论中,决策的风险由群体成员共同承担,会降低个体感觉到的风险程度,因而倾向于更加冒险。

在某些情况下,群体极化能够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由于群体极化能够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在群体决策中,防止恶性的群体极化,显得尤为重要。

领导者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减少或逐步改善群体决策中出现的群体极化现象:

1.坚持公平原则,让每一个群体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起初不做任何评价;

2.将决策群体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讨论,然后各小组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可有效避免群体极化;

3.请局外的专家提出意见,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在决策实施之前召开二次会议,给更多的成员以发言权,看他们有没有不同意见。

企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永远在高处或永远在低处,领导者应拥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企业决策,避免群体极化,才能做出最佳决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