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有文化的文化破坏者

2018-04-15 作者: 圆月弯刀
第十八章 有文化的文化破坏者

大公无私的李斯,旗帜鲜明地与领导站到了一起。Www.Pinwenba.Com 吧

李斯驳斥了好朋友淳于越的观点。李斯认为:时代在变化,治国办法也必须变化。以前的做法,不一定非得照搬照抄!战国时期诸侯并立,互相争夺;现在天下统一,国泰民安,情况完全不同了,怎么还能效法古代呢?

大家都能听得出来,李斯说的有道理。按现在的话说,这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如果就此为止,把问题控制在观点争论的范围,那就啥事都没有了。然而,事实是,李斯按照老大的意思,借题进行了发挥。

这个发挥,可就不怎么厚道了。

李斯说:现在,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爱讲古代如何如何好,这是啥意思?这是是古非今、搅乱民心!(坏了,扣上大帽子了!)这种造谣惑众、不利于统一天下的言行危害很大,往小了说,会影响政局的稳定;往大了讲,可能有损于皇帝的权威,所以,必须禁止!

最后,李斯老兄又分析了原因,得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答案,他把这一切都归罪为读书,读书越多越反动是也!

于是,李斯建议秦始皇:把书都烧了!

“焚书”法令就是这么来的。

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史书除了秦记,烧!私人收藏的诗、书、诸子百家,烧!允许留下的,是医药、卜筮、种树(农业)书。

如果违抗禁令,处罚相当严厉:敢谈论诗书者,“弃市”(在闹市区砍了,将尸体示众);“以古非今者族”(株连父母兄弟妻子)”;令下三十日仍不执行,“黥为城旦”(刺面后用墨染黑,再服四年兵役,夜里筑长城,白天站岗放哨)……

残酷法令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以法家理论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思想的核心。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主要的精神头都用在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巩固中央集权上,唯独对思想方面很少注意。结果,就出现了不一样的言论。

淳于越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攻击现行政治,这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不利于中央集权,就等于夺秦始皇的权。所以,这种做法注定是要倒霉的!

因此,善于领会秦始皇意图的李斯,为了打击儒家势力,巩固统一政权,提出了焚书的主张。这么一来,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回头再来说说淳于越。作为“罪魁祸首”,淳于越倒霉了。还幸亏好朋友李斯大力维持,从轻发落——革职还乡。

要说你但凡识点相,乖乖回家当老百姓得了,偏偏这位仁兄不安分,坚持把二杆子进行到底。走到半路又整出了一份血书,替长公子扶苏鸣不平,谏阻焚书!

这下,终于惹恼了秦始皇,丢了脑袋。

综合整个事件,这个影响很大的争论的原因,无外乎两种可能:第一,淳于越受了扶苏的指使,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二,淳于越坚持儒家思想,做了理想的殉道者!

然而,二者并不矛盾。

受了皇子指使,宣扬分封;或者是坚持儒家“仁政”思想,反对严刑峻法,都是对皇帝权威的挑战。

不管怎么说,动了(或者就是威胁了)皇帝的奶酪(权力),才是他被杀的真实原因。淳于越死了,扶苏也受了牵连,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秦始皇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有了戒心,一直都没立扶苏为太子。

照这么说,这事危害可挺大!

历史上对“焚书”评价很低,基本是以骂为主。事实上,有两点是需要搞清楚的:第一,秦始皇将所谓的“**”都留了备份,收藏在了咸阳皇家图书馆,最后整没了,是因为项羽的一把大火。第二,无论如何评价“焚书”,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这一举措对巩固统一,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三,统一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从未中断,我们的方块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一般认为起源于新石器(磨制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刻画字符。当然了,这种符谁也不认识,所以,就比较具有欺骗性。

经过商代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是成熟的文字)、西周的金文(铸在青铜器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按最保守的计算方式,也有一千多岁了!

战国时代群雄割据,政治形势一片乱糟糟,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乱改书籍,牵强附会。“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结果就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于是,这一时期的汉字形体产生了地域性的差异。原本只有一种写法的字,到了这时,往往齐秦有异,燕赵不同。

这事,很不好!

因此,统一后的中国,需要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

李斯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建议秦始皇“书同文”(统一文字)。秦始皇简单一合计,就把这项光荣任务交给了李斯。

李斯确实是最佳人选,首先,他是丞相,这样的事应该由他负责;其次,李斯比较有文化,这事他干得了;第三,李斯还有一项很重要的特长——书法,他是一位当时顶出名的书法家!

书法家李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战国时秦人通用的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山东)等地通行的蝌蚪文(头粗尾细,样子像蝌蚪)笔划简省的优点,创造出了一种形体匀圆齐整、比划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废除其他异体字。

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笔书写了《仓颉jie篇》七章,作为全国统一教材,供人临摹。

于是,中国就有了“小篆”这种书体。

那么,后来的书体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咱们不妨顺便介绍一下。

统一的文字“小篆”是有不足的,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比较麻烦,不容易书写。

对于那些主要工作就是书写、记录的下级文法官员来说,确实不大方便。进一步简化文字,是一种现实需求。

后来,一位叫程邈(miao)的下级官吏,因为犯罪被关进了监狱。进监狱可不是什么好事。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很多事,好坏是很难说的!

在坐牢的10年时间里,闲着没事的程邈研究起了文字。他对当时字体演变中已经出现的一种变化(后世称为“隶变”),进行了总结。

本来呢,闲着难受的程邈就是想打发一下时间,没成想,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此举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于是,老大一高兴,就把程邈放了出来,还提升为御史,让他专门“定书”。

就这样,罪犯程邈制定出了一种新字体,作为小篆的辅助文字,既然是辅助文字,就干脆命名为“隶书”。

隶书可比小篆简单多了(参见实例),这种书体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书写更加方便,由此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整个这件事,就是历史上大书特书的“书同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