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顺利地干掉大秦朝派来的领导,然后,举城响应武臣。Www.Pinwenba.Com 吧
干这事,一方面,需要有带头的,而且,这个带头大哥还得是有足够影响力的地方豪强;另一方面,还得有合适的机会,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二者缺一不可!
问题是,接连不断地出了这么些事,剩下的那些不想死的秦朝大小官员都提高了警惕,一边严防内乱,不给内部有想法的人留机会;一边不断地加强守备,准备跟武臣玩命。
到了这步,武臣认为:光靠嘴是不行了,最终还得动真格的,那就打吧。此时的武臣兵多将广,还真不怕有人耿耿。于是,武大将军拉好了架子,准备强攻范阳(今河北定兴)。
这时,范阳名士蒯通出场了。
请注意,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蒯通,原名蒯彻,范阳固城镇人。后来,汉武帝刘彻做了皇帝(公元前141年),蒯彻就不能叫蒯彻了,史书上给他改了名,叫做蒯通。这种事,学名叫做避讳。
当然了,蒯彻自己可不知道改名这件事,因为,还没等刘彻即位,蒯先生早就死了。
这种改名,应该算是标准的被改名!
当时还叫蒯彻的蒯通大摇大摆地去拜见范阳徐县令,一见面,蒯通没头没脑地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是:我听说您要死了,赶紧过来吊唁一下(配有悲伤的神情);
第二句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折:我要隆重地向您表示祝贺,因为,您遇到我又有了第二次生命!简称再生父母(做兴高采烈状)。
这么一惊一乍,整的范阳县徐县令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时,蒯老师才认真地给徐县令上了一堂形势教育课:你当大秦朝的范阳县令十年了,这十年,你说说你干了多少缺德事?砍人家的脑袋、剁人家的脚、黥人家的脸……这都是仇恨呀!此前,之所以没人敢把你怎么样,是害怕严酷的秦法。现如今天下大乱,秦法不好用了,那些对你恨之入骨的人,一定想杀了你,送到武臣那里去邀功请赏,知道你快死了,所以,我赶紧先来给你吊吊唁,来晚了可能就见不着你了!
话说到这,徐县令的脑门子就见汗了。
那可咋整呀?
看到徐县令吓成了那么个熊样,蒯通笑了。蒯通搂过徐县令的脑袋,凑到他的耳边轻声说道:要想转祸为福,必须得走到这些人的前面——率先投奔义军!我去帮你联系。
徐县令听得是频频点头:好、好、好!
搞定了范阳县令,蒯通又来到了武臣军中。
蒯通问武臣:将军想用武力攻城略地吗?那就太不明智了,您要是能采纳我的计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平定千里!
打仗根本就不是武臣的长项,一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武臣立刻就来了兴致,瞪大眼睛,恭候蒯通的高论。
看到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蒯通很高兴,课也上得越发精彩了。
蒯通对武臣说:范阳的这个徐县令,既贪心又怕死,听说将军您来了,就想举城投降。不过,他又怕自己是秦朝任命的官吏,您不会放过他,所以,很纠结!
现在,我听说,范阳城里有不少人想杀了徐县令,自立为王来对抗您的大军。
就目前的形势,最好的办法就是——
顿了一下,蒯通缓缓地说道:将军您呢,拜范阳县令为侯;范阳县令举城投降。这样,您拿下了范阳,徐县令保住了荣华富贵。然后,您再让徐县令充当使者,坐着豪车、拿着金条四处游说,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一举平定赵地!
简单点说,就是以高官厚禄劝降范阳县令,给秦朝各地守城官吏树立一个榜样,这么一整,事就妥了!
武臣一琢磨,觉得很对,于是,就采纳了蒯通的建议,封范阳县令为侯爵(这玩意就是个称号,可以随便安排),让他去招降秦朝在赵地的守吏。
军事进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取得了良好效果,武臣不战而下三十余城!
这就是人才的威力。在战场上,智慧就是战斗力!
看出来了吧,这个蒯通可不简单。咱们先留个印象,以后,这位仁兄还会有更加精彩的表演。
回头再来说说张耳、陈余。
这哥俩是很有本事的,也正因为如此,上进心也比一般人要强烈。等跟着武臣进了大城市邯郸(原赵国都城),张耳、陈余觉得:机会来了!
机会是多方面共同造就的。
首先,“假王”吴广受阻于荥阳,西进的大将军周文被章邯击退,老大陈胜自顾不暇;
其次,此时,武臣手下兵强马壮,占领了大片土地,足可以割据一方;
第三,随着实力的增长,武臣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这一点,张耳、陈余看得很清楚。
第四,陈胜的为人让人很不放心。时间一长,大家慢慢都品出来了:陈胜这个人,疑心很重,基本上是对谁也不信任,除了朱房和胡武。
陈胜任命朱房做中正,胡武做司过(都是负责监察的官员),专门督察群臣的过失。
将领们打了胜仗回到陈县,大体结局都差不多:被抓起来治罪!朱房、胡武这两位,主要工作就是拿着放大镜,认真、仔细地寻求群臣的过失。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基本都没好。
这么一来,很多将领都有了意见,对陈胜的做法很不满。同时,也很担心自己的安危——不知道哪天会犯事。
当然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张耳、陈余自己的算计,没法拿上台面,但,却是最主要的因素。
比如说,对陈胜的安排,俩人是很有想法的。
陈胜采纳张耳、陈余的建议攻取赵地,却没任用他俩担任主将,只给了左右校尉的职务。对此,贤人张耳、陈余很不满,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不满的张耳、陈余一直在耐心地寻找着机会。现在,机会来了,他俩当然不会放过。早就对自己职位不满的张耳、陈余游说武臣自己称王。
理由是很好找的:什么地盘很大,不称王恐怕镇不住;什么陈胜就是自立为王的榜样;什么陈胜爱听谗言,整不好就会做冤死鬼……
其实,根本用不着这么多!
因为,野心人人都有,天王老子都一样。
武臣很高兴地接受了张耳、陈余的建议,自立为赵王。张耳、陈余拥立有功自然跟着升官,成了右丞相和大将军,护军邵骚变成了左丞相。
上司高升一步,下属加官进爵,这应该叫做双赢。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