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雾沉霜重 (十二)

2018-04-15 作者: 细沙子一粒abc
第五十七章 雾沉霜重 (十二)

“都那一大把年纪了,怎么竟然干出那么欠考虑的事呢?用他独家发明的证书牵制别人,那多省事,懒政的表现啊。Www.Pinwenba.Com 吧”蒋老师认定懒惰的人才干那着不上边的事。

“这叫虎踞龙蟠,雄霸一方,咱的命运他做主啊。”钱老师不由地挖苦了一句。

如何调动主力军的工作热情也是一门学问,不是简单地看住分数,改变排分方式,让分数说话就能灵验和出成绩的。过去全校随便排个分,从不当真,表面上看好像不严谨,实则是淡化分数。因为明眼人都清楚那个排队没意义,自然也就不在意。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准给学生成绩排队排名,学校那样草草一排,模棱两可,也不伤大雅。要说绝对不排名的学校应该屈指可数,主要是别去当真,有也既是无了,这么多年,新华不是屹立不倒吗?靠排分数来调动积极性,那是下下策。

而这次的期中考试总结会,学校却给排分重新定了位,还提出了新方案,看样子是要在分数上动真格的了。这种分数至上做法只能说明这些新领导太不懂教育教学和新华的老师们了。新华的分数是靠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得到的,是靠老师们的奉献精神换来的,不是排分排出来的。

在这次期中考试总结会上,大家经历了从未见过的“奥斯卡”式大面积教师提名“奖”,

暧昧的是,高三老师也同样接受了学生考评,可他们却名落孙山,无一人中“奖”。大老远地把他们从西校区叫来,整个会上没提他们,更别说问候和鼓励了,而最后的发“通行证”更像是给其他高三老师的一个下马威。他们不开心,不知那二校长能否理解?高三老师是最辛苦、压力最大、最需要鼓励的,可他们怀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去,心里是啥滋味校长肯定不知道。过去学校大会上经常表扬和鼓励高三的老师,大家都很开心,也更有干劲。唉,只要心里有大家,就不会那么吝啬了。

“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可能吗?若把排分当草吃那就是异想天开。”

“排分数,看成绩,有多大的准确性?全国高考还出各种问题呢!”

“监考再严,你敢说没人作弊吗?其实,试卷的难易度、保密否、出题人因素和监考执行情况等都对分数有影响。”

“只要给分数排队,学生就会知道,也会影响情绪。不是不能排队,而是不能拿排队说事。”

“当然,学校是有很多教学工作突出的老师,如让他们给学生开些学习方法讲座会等,会更有意义和实用性,会让学生受益多多。”

这个“创新”大会确实发人深省,老师们也想了很多。

12

要说这高三老师,在哪个学校都是功臣,都享受特殊待遇。说来也怪,没人对此有异议,只有一个字能解释,那就是个“累”,老师和学生要一起“脱皮”,而且还不止是脱一层皮。

那“最后”六月高考一过,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准备功臣们出游。这听起来是潜规则,其实也是明规则,高考一结束,全国的高三教师都享有出游“特照”,不同的只是所去的目的地。吃一堑长一智,就餐之事给大家提了个醒,出游之事可不能泡汤,怕的就是这老头校长又故伎重演,又要挤压挤压,他什么事干不出来!有些老师都教了好几届高三,国内很多地方都去过,周边好玩的小国也去过,当时别的学校都去欧洲等更远的线路,不知这校长批准否。先下手为强,迟下手泡汤,要早提要求,免得到时晚了没有回旋余地。可这提早还是没用,他会让你赶个晚集:往远跑可以,钱的事嘛,哼,要自己掏一部分!说到底就是不给够买路钱。

“你说现在啥没涨价,给那点钱明摆着不够。”高三老师一合计,就看出问题了。

“再争取一下吧。”有人还在幻想。

“你以为还是章校长啊,给你足够的路费,让你开心玩。”这位是老将。

“我就不明白,就这么几个高三老师,能花多少钱?”

“这点钱还是说了好几次才加上来的呢。”这报的该是机密。

“我还是不想去,要自己贴那么多钱没劲。”有人在算经济账。

“不是说又开了一条省钱的线路吗?”这该是下策。

“那能一样吗?”有人不满意,辛苦了一年,是这么个结果,他老头花了阿公多少钱,现在想省了。

“一分钱,一分货,想去玩好地方就加钱吧。”这明摆着是风凉话。

“这个周扒皮,都扒到高三老师身上了。”说这话,那是给气的。

“好多人都知道了这校长老头的外号,是谁先叫的,太恰到好处了。”有人又找到乐子。

“不是有人说是吕主任先叫的吗?”这话千真万确。

“他是开周主任的玩笑,结果就让大家叫到这校长头上了,哈。”

“唉,你说咱们考的那么好,饭饭不给吃,游也不让你游好,他咋这抠门?”

“不抠门能叫‘周扒皮’吗?”不过,他不会扒自己的皮。

“你说扒谁的皮不好,偏偏要扒咱高三的。”说这话的一定期待过高了。

“其他的也没少扒,这回可给咱们赶上了啊。”他干的那些事还真没瞒过谁。

“那怎么办,去不去了?”这位仁兄还是想去。

“去啊,怎么不去,不去他也不会给你钱。”这位想的明白。

“我是不想加钱,要是花那么多钱,我还不如带自家人玩呢。”这个想法实在。

“也是,本以为会嘉奖咱们,没想到给掐脖了,唉。”这话中带着失望。

“叹什么气,不是还有第二条便宜线吗?”看,无奈之下,也有肯折中的了。

“有多少人想走这条线?”

“一半。”

“噢,这么多啊,看样有钱的人不多啊。”城里的百姓都一样,这几年就没涨过工资。不过,当官的有职务补贴和职务消费,不差钱。

“你以为你是校长啊,人家可以报销,你行吗。”一说到报销,矛头就直指官人,这是当下一个普遍现状,报的手软也冠冕堂皇,谁人家有红顶子呢。

“我不报销玩具,我就报销路费。”这揩油的事真不能干,给小百姓抓了小辫子就说个没完,真丢人,可哪个官爷肯罢手?

“资格不够,没机会去报销啊。”哪天要是百姓也能弄到灰色收入就好了啊。

“那就自己报吧。”示弱了喔。

“那我也去二线吧,免得让那老头以为咱们多有钱,以后更吝啬了。”开始动脑子了。

最后,他们真是兵分两路,本来就没多少人,再这样一分为二,哪条线都不热闹。也有老师没参加这期盼已久的旅程,实在是经济条件有限,只好放弃了。他校长可以公款走四方通世界,都没啥说的,轮到高三老师放松解放休假时,他就不支持、不兼容了。

这换了校长,大家感受最大的就是:从前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那时明明知道自己的学校福利是NUMBER ONE(第一),可还是不知足。现在好了,“跳水了”,还跳得一落千丈。这新校长最不爱听的就是“福利”两字,他总说,教师每个月都有工资,就应该好好工作,不要总是想着发东西,要事业为重。他以为大家不知道他们当官的利用职权给自己谋福利,批个条子、打个招呼、点个头晃个脑,银子就哗啦哗啦地流进他们自己的大口袋了;他老头校长自己也没少刮阿公爷的油水,不然老师们会对他意见那么大吗?会叫他周扒皮吗?身正不怕影子歪,可如今能找出几个身正的官人呢?身不正都不怕影子歪的官人才牛气、才气人,特别是还要装算,整天还要大言不惭地教训别人,你想那影响会好吗?别的不说,就说他每次开会常说的口头禅:“千难万难,陪领导喝酒最难。”和后来又说的:“不要喝了汤还骂娘,有的人还喝不到汤呢。”这些超级“雷言雷语”能不道破天机吗!

“他连骨头都不给咱们吃,还好意思说。”林思当时就觉得这话说得没过脑子,过后就跟汪老师说起来。

“过去都说吃不到肉能啃上骨头也行,可这老头连汤都不愿意拿出来给咱们喝了。”汪老师想笑都笑不出来了。

“这回知道什么叫‘黑’了吧?”林思问道。

“当官的喝酒还要人陪,这喝的是什么酒呢?”汪老师要探讨另一个问题。

“他陪别人,别人也一样没少陪他。”林思知道官场的事就是那么回事。

“肯定没有一个官人独个喝闷酒的。”汪老师不过想说酒桌上花的钱海了去。

“那是,花的是公款,喝的是名酒,灌个脖子粗脸红的,能不难受?”林思的声音都变了,她是气:这当官的怎么都是馋嘴巴子,真不给党员俩字长脸。

“难也喝,还喝成了风,说难谁信啊。”汪老师也觉得那话说得没过脑子,就是胡说七八说,当咱百姓弱智呢。

当下的百姓,不说练出了火眼金睛,也都练就了透彻的洞察力,说话听音,锣鼓听声,千万可别低估了大家的判断力。把员工都看成了只配喝汤的群体,他会善待大家吗,那就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而且还是晚上八点钟出来的。与他领导相比,百姓那点富利还就是碗汤。

说这里的福利好,那是从前,应该是历史了。那时最好的就是每年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出旅游,不像其他学校只有高三老师和班主任才有机会。最让大家开心的就是,那时学校有序地安排教师出去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见识,不然都关在高墙大院里,就真成了井底之蛙,那也站不好讲台。

现今当官的公款旅游成风,越走越远,越花越多,都不用找借口,想游抬腿就走,想看抬脚就飞。老师们不同,要待假期,也要掂量银子,哪能似那些慷国家之慨的官儿们,一路行一路撒,还都是高消费。那些年老师们出去是量力而行,是学校有计划安排的,保证对工作和休息放松都有好处。大家一路走一路看,回来上课知识都丰富多了。出去了便知道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钱花得值,教师就应该多出去看看,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都有助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还别说,年轻的校长想的就是周到,该花的钱就不能省。

这些年在原校长的安排下,老师们去了很多地方,东南西北中,都留下了足迹。记得非碘那年,英语组还带着口罩去上海观光,并要去兄弟学校听一节课;听说那个学校很厉害,大家都很期待听听那里同行的新教法。遗憾的是,只怪当时深圳是非碘重灾区,这帮人自然是危险人群,结果被人家学校谢绝登门。当时就有老师说:咱们在这个敏感时刻到来,人家会不会不欢迎啊,谁想还真给说中了。大老远地跑来,吃了闭门羹,让人拒之门外的感觉真不好,可想想也能理解,自家地界早已戒备森严,进校门都要过五关斩六将地量体温,哪个学生跑了,拖也要把他拖回来,人命关天,那才是一个不能少。教室和办公室天天红外线消毒,到处都是带口罩的人,班班都有感冒发烧请假的学生,新闻、电视整天都在播报不断增加的被隔离人数,也有学生被隔离去定点医院,香港那面还在接连死人,一江之隔,确实让人心慌。好在赶上放假,能出深圳去上海,似乎更安全,还真不错。在飞机上人人都戴着口罩,连吃饭时都不肯摘,还真有怕死的,可那也预示着此地极不安全,能出去几天是几天,能躲几日是几日,至少可以呼吸一下没有病毒的空气,安抚一下高度恐慌的心,路上大家就这么想。所以人家不见这来自疫区的人也是为自家的学生着想,是应该的,没啥说的。只是以后再也无缘去听他们的课了。

天有不测风云,08年汶川地震,全国救灾,广东、深圳都宣布三年支援灾区建设,深圳还承诺节减开支,支援灾区重建。后来校长就在教工大会上宣布,三年之内不能出游,当时没人有意见。钱都捐了好几次,谁会不同意。

不过即使那时风声很紧,也没耽误高三老师出游,这是上面默许的。平时高三也有一些小活动,让老师们放松神经和筋骨,他们是特殊群体,各方面压力都大,不出去转转,很难承受,特别是精神放松,旅游是最见效的(不然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流芳百世的古诗传送至今)。可是如今呢,情况好转了一千倍,高三的特惠却给扒皮打折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