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近乌镇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古老的乌镇像一位苍桑老人,戴着黑青色毡帽,套着对襟马褂,镶衬着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乌蓬船上,从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地向我们走来。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
这个小镇,座落在京杭大运河之旁江浙两省交汇处,俨然是江南水乡一颗璀灿的明珠。我最早认识江南这个小镇,是在读了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之后,那水乡的秀美以及小桥流水的韵致,似一首诗,又像一幅画……它深深地吸引、迷恋了我几十年。而今,我终于走到了他的身边,把它细细品读。
我们沿一条狭窄的青石板路,顺东市河往它的深处走,看垂柳依依,粉墙黛瓦;瞧小桥流水,摇橹女的乌篷船载着游客在桥下咿呀划行;闻茶社酒楼透出的香味阵阵,听河埠头洗衣女哒哒的棒槌声;赏庙宇书院,戏台高筑,商铺林立的盛景……
我看着看着,觉得乌镇人是枕河而眠的。他们的民居“屋檐相连,沿河而居”,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便是水阁。我曾记得,茅盾在他的《大地山河》散文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悠悠小河水,弯弯石孔桥,依依水中阁,深深古巷道……在细雨蒙蒙中,这个江南水乡,显得愈发古朴、典雅,略带朦胧和神秘……
长长的街,窄窄的巷,或青或黄,半开半掩的门面,彰显着这座古镇的深邃悠远,古朴恬淡。透露着它苍老的气息。
在“华东风情”黄旗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深深的小巷,小巷的石板路坑坑洼洼,是近百名进士举人留下的足迹,还是文学巨匠茅盾的履痕?我已无法辨认。走在幽深狭窄的古巷里,我思想的触须,不断地向历史的深处攀爬。沿窄窄的木门左拐右转,我们来看它遗留下来的各式各样的床铺。这些床,都是用珍贵的红木或黄木做的,床眉上雕镂着许多图案,很精致。这说明当时乌镇的富庶人家,非常的富丽堂皇。参观完百床馆,我们便来到蓝印花布作坊,让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白发老太太,手摇纺车在纺棉线。此情此景,立刻勾起了我的回忆。回想当年,替母亲摆脱苦难的日子,我也像这位老太太一样,把纺车摇的嗡嗡响。看着看着,我不禁脱口而出:我也会纺线。同游的人都把狐疑的眼神投向我。我又强调说:是真的,我十三岁的时候,一夜能纺三个线穗子。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那个向今人作秀的老太太,便来到作坊的大院里,只见成匹成匹的蓝印花布,悬挂在高高的晾架上,像一大片布林,小白花开在纯蓝的布面上,风吹布荡,似瀑布自天而下。长布悠来荡去,把我的心也带的忽上忽下。身临这古典浪漫的风情里,感觉蓝色的天空上,飘起了朵朵白云……
从晾架上撤下来,这些布就被做成了铺的盖的穿的,于是,这瀑布般的蓝底白花,就流向了乌镇的商铺,就成了乌镇带有泥土气息的一道风景线。
看了这蓝布作坊,又跟那面黄旗,来到了立志书院。在这里,我不但看到了《平原枪声》和《苗庄血战》等许多儿时爱看的小人书,还看到了拍摄《似水流年》时所留下的遗痕。然而,“英”和“文”在这里的风花雪月已经远去,只留下些古书,在悄悄地迎接着游人。
其实,看到这里,我还没真正看到乌镇,只是粗略地品尝了一下它的陈年佳酿。当我来到中国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时,我才猛然感到,这才是乌镇。
在茅盾故居对面是一个商店,我想那准是《林家铺子》的原型。当我踏进观前街十七号时,看着那幽深的院落,厚重的黒木门和天井上那块狭窄的天空,我才知道,茅盾儿时的梦幻,就是从这里放飞的。再看柜箱里展示的一部部名著,我就深深感到,是茅盾的这些著作,把乌镇名扬到世界各地,如果没有茅盾,乌镇就没了味道。
看完这些,从一扇小门出来,见在茅盾当年栽种的棕榈和南竹下,有陈云书写的茅盾故居四个金字,于是,我就赶忙唤妻,立此拍照,把真正的乌镇,封存在我多年的追随中。
从乌镇出来,我还神游其中。看着门楼上高竖的黑黑的乌镇二字,我突然感到,它慢慢变幻成了《子夜》,我想,这才是乌镇的深蕴吧?
2012年5月17日
原载《保定日报》2012年8月5日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