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伤痛的西大街

2018-04-15 作者: 西岭雪
第七章 伤痛的西大街

西大街位于钟楼正西,东起钟楼,西至西门(安定门),长1940米,宽30米。Www.Pinwenba.Com 吧据《咸宁县志》载,西大街在隋唐时候原处皇城中心,为皇城内第四横街,然而如今它已经很老了,老得让你认不出来了。

但是不论何时踏上去,它仍能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与伤痛感。不知,你的心是否同我一样?

西大街是一条老街。

老,而且穷。满面风霜,衣衫褴褛。

路面都打着补丁,十余步的距离,可以看到修自不同时候的五六种砖石。

房屋只有两层高,路灯也黯淡,只照得见眼下几步远。

许多老房子扒掉了,在重新施工,也许不久的将来西大街会焕然一新,但今天看着却只有更加混乱。

店铺多半冷清,稀稀落落摆着几件过了时的商品,不知卖不卖得出,没有人关心。橱窗也马虎,仿真模特儿被剥了衣裳,无尊严地裸露着,胳膊腿上一片青紫,连着手腕与臂的螺丝有些松动了,露出黑色的铁锈来,看着有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整条路,都是伤痕累累的。

路边的树也老了,一色的中国槐,早已绿荫成盖,于路两旁遥遥招呼着,越来越亲近,几乎连接起来,遮蔽整个天空。

有一棵树,拦腰处奇怪地肿出一大圈来,成球状,足有本身两个粗厚。朋友说,那是树在疼。比如树还在幼年时被勒了铁丝,那么就会在伤处不断分泌树汁,日复一日,逐渐增厚。

我的眼前忽然显出一幅景像来:树长了舌头,软的,湿濡的,含羞带痛地,于静夜悄悄吐出,一下又一下,舔舐自己的伤处。伤口结了痂,渐渐愈合了,却留下一道疤,日益加固,终于成了今天的模样。

树,也是有记忆的。

但树不抱怨,仍然沉默地以它的绿荫,福泽曾经伤害过它的人。

树底下,歇着几辆人力车,车夫打横躺在车上,一边百无聊赖地剔着牙,一边对经过的人品头论足。

走在树下,人的心会感觉宁静,安然,有所依赖。并且悠悠的,在一片暗绿之间,浮起几分怀古之情来。

据说,在历史上西大街原比南大街还要显赫。隋唐时候,这一代地处皇城中心,西大街为皇城内第四横街,钟鼓楼都在这条街上。宋、元、明、清,历代官府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名副其实,又叫“指挥街”,等闲人是不能轻易踏入的。直到现在,这里部分建筑仍残留着明清痕迹,只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气势可是大不如前了。

路东段广济街迎祥观一带,是旧时钟楼所在地。后来由于城市中心东移,在明万历年间被整体迁到了现在的位置。不知是不是钟楼被移走的原故,景云钟从此敲不响了,西大街也一年年败落下来。

街中段大麦市东广济街西,本来有一座庙的,叫城隍庙,曾是全省占地最广规模最大的一座庙。但是现在香火不继,反成了西安最大的日常百货商场,集中了数百家日常小百货摊点。虽然仍赫赫有名,叫做什么“日用百货一条街”,只是不知道,那些尊严的佛祖,如今可被搬去了哪里?

一世纪前的古刹,如今竟成闹市,不知是不是经济对历史开的一个荒诞的玩笑。

与此同地,就在城隍庙的斜对过,西大街南侧,有一座仿明建筑,远远看着,画栋雕梁,飞檐斗角,十分地气派。本以为也是一座寺庙的,可是走近了抬头看匾额,竟是“中国银行”四个字,不禁失笑:原来真是财神庙。

听说市政府西侧有一间商业银行,其建筑形式是仿照清代的四合院。将银行建筑成明清风格,也是西安独有的特色吧。

只是,一些地方在平地造楼,大弹仿古之调;另一些地方却现放着宝贵的历史文物,任由它们暴露在风中雨中人为的破坏中,我不明白这是怎样的市场经济,计划经营。

有风在街头穿过,可是我已经听不到当年暮鼓晨钟的风华了。

唉,伤痛的,伤痛的西大街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