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大良国京城的冬天来得有点早,窗外竟以经星星点点地飘起了雪花,而天空犹是揉绵扯絮一般地不见睛。萧博渊独自坐在书房里,眉头紧锁,手上拿着的是从北地边关而来的信函。
按照信里徐副将所说,今年边关的情形实在是有些不好,简直可以说得上是糟糕了。
其实在更早时的信中,萧博渊就听说,北方的异族今年夏秋时节遭了旱灾,连连失去许多块水草肥美的牧场。那时他就想到,像这些游牧民族,一向是逐草而居,而牛羊等牲畜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口粮。但今年塞外的天气干旱得厉害,使草原上的草场大面积的消失,如此一来必将严重影响到畜牧业,搞不好一入冬就会闹起饥荒。这样一来,犯我边境的事情必会时有发生,甚至为了生存,这些异族说不定也会孤注一掷地冲击边防要塞,而决不只是一般的抢掠可比,所以今年北地的防务问题一定是十分严峻的。
在以往萧博渊与徐副将的信件往来中,萧博渊以经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也一再提醒徐副将要注意,并提醒上官,向守边的将军力荐,可惜徐副将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萧博渊的心腹,所以无论怎样苦荐,将军也始终不采纳,而一直保持着保守的打法。总是听说哪里有乱民就派兵去哪里,可是却总是来迟一步。当士兵们匆忙赶到时,哪里还有蛮夷的影子,留下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满目疮痍的村庄。
萧博渊的心不由得揪紧了,这些情况皇上一定早就知道了,边关的奏折一向都是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的,可是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听到皇上有任何的举动。皇上难道以为这只是一般的边关扰民情况吗?萧博渊可不这么看,今年冬天注定不会是一个好过的冬天,对于那此异族如此,对于北地边关的军民又何尝不是一个关系到生死存忘的冬天呢?
人没有饭吃就会拼命,草原上那么多的蛮夷整个冬天都会没有饭吃,他们会不要命地向边关冲过来,这可不是认着损失几条村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守城的官员一味退让,皇上又对萧博渊猜忌甚深的样子,如此一来,不只是苦了边关的老百姓,若真的任他们胡为,那一旦在边关劫掠一空,到那时草原上的部落若真能联成一线,一旦冲过了北关的天然屏障,那长驱直入问鼎中原也未可知,到那时天下必将大乱,以至生灵涂炭。
此时此刻,有一个人比萧博渊还要心焦,那就是当今皇上萧锦忆。萧博渊的信在路上走了足有月余,而萧锦忆手里的奏折却是八百里加急刚刚到手的,还热乎着呢。奏折上所说的事让萧锦忆十分震怒,也十万分的忧心,他如何能够不懂北地边关的重要性?可是一直以来萧锦忆对萧博渊多有忌惮,可是看现在的这个情形,也顾不得许多了,再要任情况发展下去,保不齐有一天连自己的龙椅也要坐不住了。
萧锦忆也是个当机力断的人,马上命人传旨下去,请安乐王萧博渊上殿面君。
倒不是说整个大良国没有能人了,只不过一般都在各司其职,兵马上的调动岂能儿戏?而且萧博渊在北地近十年的征战,对那里的地形风土,以及对蛮夷作战的经验,都是临时调派的将领所不能及的。如今正在用人之际,萧锦忆也管不了许多了,唯一担心的倒是萧博渊对此事的态度。毕竟,在夺了他家世袭的靖北侯以后,又堂而皇之的再次启用萧博渊,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罢工。
萧博渊合上徐副将的书信,却依旧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这一次,萧博渊没有按惯例拿起笔,写一些对敌的方针战略,而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想心事。过了好久,忽然,萧博渊站起身来,行为间好像以经决定了什么,有一种义无反顾的态度。不一会儿,就见他以经穿戴整齐,一身戎装,身上的铠甲亮晶晶地闪着寒光。
萧博渊刚一穿好,还没有来得及出门,就在这里,有下人来报,说宫里传下旨意,让萧博渊即刻入宫面圣。萧博渊领了口谕与母亲和文漪告别一声,就急忙赶向皇宫。
萧锦忆正在大殿之中焦急的等待着太监的回信,好听听萧博渊对自己到底是什么态度,却没有想到,萧博渊竟和太监一起到了。
传旨的太监急步上殿:“回皇上的话,安乐王以在殿外候着了。”
萧锦忆一听萧博渊竟然来得这样的快
第九十六章 边关告急>>(第1/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