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仁穿越到汉末时的时间点是在初平四年春,即公元194年。而在之前一年,即汉初平三年,公元193年,孙坚便已死在了与刘表的争战之中。
次年,即兴平元年,为谋求发展、振兴孙氏宗族的孙策投奔了袁术,并为袁术攻取了庐江,庐江太守陆康是役被杀。陆氏方面按史书的记载,是“袁术与(陆)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陆)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陆)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简单点来说,就是陆康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就把宗族重担交到了当时仅有十三岁的陆逊的身上(陆逊生卒年份为183-245)。
之后孙策以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去江东打自己的江山。为了扩张自身实力,孙策对江东一带的大姓豪族所采用的方法是“得不到支持的就杀”!至于吴之四姓中曾被自己杀掉了现任当主的陆氏,孙策当然也不会例外,反正推说一句“是时某尚为袁术帐下一将,不可不听其令”就能把仇恨推到袁术的身上去。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年不满十六却已硬扛下宗族重担的陆逊为了保存陆氏血脉,只有率领族人投奔并支持孙策。
以现在的时局,这些和原有的历史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但是却因为陆仁这个异数人物的出现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改变。
原来陆仁自兴平二年成为濮阳令之后,因为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件使他的声名已经渐渐的流传了出去。到建安二年正式成为许都令时,有关于他的一些事迹早已经流传到了江东一带。本来这在那个时代也不算什么很特别的事,但问题是在陆仁编造的身世中曾有提及他是吴之四姓中陆氏的偏枝旁系,那些好事之人也就这样传说出去了……
当陆仁的名声流传到江东一带的时候,因为孙、陆两家本有仇隙,陆逊这一代的子弟又没有什么可以出仕为官支撑起家族的人,所以陆逊所率领的陆氏在孙策的手下其实日子并不好过,时时刻刻都要防备孙策突然找个借口就把陆氏给灭了。而在这种情况之下,突然听说在新都许昌有个担任朝庭重职的陆氏旁系子弟陆仁在,陆逊马上就派出了人去许昌打探消息。
为什么要这样?其实说白了就是陆逊在为陆氏宗族留一条后路,一但确认陆仁的确是陆氏子弟之后,陆逊就要从宗族中分出一支支流去投奔陆仁,希望能借此事在陆氏时都可能被孙策夷族的情况下保存下陆氏的一支血脉,因此陆逊心底很希望陆仁就是他们陆氏族人,是不是直系子弟都无所谓了。而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宗族中如果有出仕为官之人,可以说就是宗族的支柱与依靠,更何况陆仁当时当的是什么官?已是诸卿之一的许都令!一但接纳了族人,对陆氏会有什么样的巨大影响那可是无法诂量的!即便是放到孙策这里,孙策可能都要卖上几分面子!
说到这里到要说几句闲话。若是翻开三国时代的史料,不难发现除了吴地之外,其余的地方根本就没有陆姓仕子的存在,或许可以说明陆氏族人在当时的宗族活动范围相当的小,基本上就没有族人离开过宗族。而这件事自然也对陆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就是在心中已经认定陆仁就是陆氏族人,更何况陆仁还总在人前“承认”自己就是?
打探消息的人当然不能直接就和陆仁碰面,毕竟陆仁当时好歹也是诸卿之一的重臣,一般情况下哪里是一般的老百姓想见就能见的?而陆逊在接到回报说陆仁的确承认自己是陆氏族人与许昌周边的情况之后,马上就下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就是授意族中的三百子弟直接赶赴许昌投奔陆仁。当然,陆逊也考虑到陆仁可能会因为其“早年贫寒,不得族人相助而乞食于街头”的际遇而不肯接纳这些陆氏子弟,因此除了写下一封言辞恳切,求陆仁看在同宗的情面上收留这些陆氏子弟的信之外,对领头的几个人也另有吩咐,就是万一陆仁不肯接纳这些人,这些人就直接去许昌应慕屯田,然后以屯田的名义在许昌一带定居下来。总之无论如何要保住一支陆氏的血脉!
这一分支的三百多人于建安二年将要入冬之际从吴郡出发,因为要尽可能的避开孙策的耳目,渡过长江之后又要避开袁术的势力圈,此外还不能走汝南这条虽然路近却贼寇从多危险系数高的路线,因此是先去了徐州,然后经小沛、濮阳,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子才来到的许昌,所以才会在许昌的北门与糜贞正好碰上,而不是出现在东门或是南门。
这一路上三百多陆氏族人风餐露宿的不说,山野贼寇什么的也碰上了好几次,人数从最初的三百多人直线下降到现在的两百挂零。直到进入兖州,也就是曹操治理的地头他们才算是勉强安稳了一些,没再出过什么意外的赶到了许昌。只是等他们赶到许昌城下的时候,陆仁都已经被贬去萌县当县令都好几个月了。而这帮子人就算有心再赶上两百多里的路赶去萌县,却终因为粮绝已有数日而无力再行……糜贞碰上这些人的时候,这些陆氏子弟都已经饿了四、五天了!
――――――
信,已在陆仁的手中反复的读了n遍。读着读着,陆仁忍不住伸手抓头,哭笑不得的心道:“这他妈的算什么事啊?我当初为了编造身世就扯了这么个谎,说自己是陆氏族人,结果到现在怎么引发出这种事来了?蝴蝶效应,果然是蝶蝴效应!!唉――以后没有必要的话,我再也不想扯谎骗人了啦!”
说是这么说,陆仁的心里却很明白,自己在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年代讨生活混日子,很多时候他必须得扯谎骗人,不然的话他就是有九条命也不够死的。正因为如此,即便是心中珍爱无比的婉儿,他也没有透露过一星半点的口风。而每每一想起这件事,陆仁多多少少的总觉得有些对不起婉儿,心里都在担心时间一到与婉儿一同回到现代,他该怎么向婉儿去解释这里面的事……虽说陆仁知道以婉儿的性情绝不会和他计较什么。
将书信递交给陆仁的人名叫陆方,表字子平,是这些陆氏子弟这一路上的领头人,属陆氏的旁系子弟。年纪大概三十来岁,长相还不差。虽说文武平平,但因为行事颇有几分主见,所以被陆逊派作这支支流的领头人。此刻陆方见陆仁手里拿着信,脸上的神色却说不出的古怪,一时间却会错了意,以为陆仁像陆逊所说的那样在“记恨宗族当初不助己求食”,当下便带着几分无奈的摇了摇头,又重重的叹了口气道:“若陆县令有难言之瘾,不愿接纳同宗子弟,吾等亦不便强求。方只抖胆拜求陆县令能念在同宗之谊上手书一封,荐吾等人众赴许都应曹公屯田之慕,容我等有一处安身裹腹之所便足矣……”
陆仁又被闹了个哭笑不得,知道自己刚才怪怪的脸色让陆方会错了意。于是乎甩了几下头甩掉怪脸,又把手中的书信递给了身边的陆诚,这才向陆方微笑道:“既然已经到了萌县,你们又何必走呢?我刚才脸色怪异,是因为心中感慨我一直想回去的家乡竟然快没有了我陆氏的立足之地……”此可谓典型的睁着眼睛说瞎话。
陆方闻言大喜过望:“陆县令可是愿意接纳吾等?”
陆仁点点头道:“既为同宗之人,又因宗族危急使你们远来相投,我怎能不纳?若不纳
卷 一 第一百三十九回 真客不素>>(第1/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