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彦博“讲经”

2017-08-29 作者: 东林褐石
第13章 文彦博“讲经”

在苏轼告退之前,赵煦终于还是没有忍住,问了他一个刚见面时就想问的问题:“曾经不止一个人告诉朕,卿家有一把浓密的胡子,所以时人称卿为“苏大胡子”,怎么今日朕见到你本人,却发现和传闻中的形象相差甚远啊?”

苏轼一愣,万没想到皇帝会当面提出这种问题。虽有心不答,但想起皇帝现在的年纪,和自己刚刚夭折不久的幼子年龄相仿,有此一问倒也正常。不由得心中一软,温言答道:“臣年轻时确生有一把美髯,所谓“苏大胡子”之谓在当时的确是名副其实。但近年来,臣处江湖之远,四处飘零,形神俱疲,发齿尽脱,早已不复昔年神采。”

赵煦听了这话,收起了略带玩笑的神情,肃言道:“先生放心,今后必不会再让先生受那飘零之苦。”

皇帝对大臣许下这种承诺,即使是私下里,也已经可以算是很高的礼遇了。苏轼行礼拜谢,告退出宫去了。

召见完苏轼,赵煦心知很快就会有人把他们刚刚这番君臣奏对的内容报于太皇太后知晓。但他不知道太皇太后会用什么态度来解决她与孙子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分歧”。

果不其然,仅仅两天之后,太皇太后就做出了反应:她命户部限期将神宗一朝用于西北之地的军事开支包括军饷、兵员损耗及粮草消耗等数据整理成册,以进呈御览。除了苏轼之外,朝臣都不知何故,赵煦心里自然是清楚的。

但同时太皇太后也下令暂时终止了和西夏的谈判,看来她是希望等说服赵煦之后,再重启谈判。

而要想说服赵煦,光凭账册之类的东西肯定是不够的。太皇太后觉得有必要找一个人专门给皇帝上上“军事课程”了。思来想去,她决定把这个“重担”交给文彦博。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文彦博是何许人也呢,这么说吧,早在李元昊在西北建立西夏,开始与大宋交兵的时候,文彦博就已经是当时大宋西北军中的“擎天一柱”了。直至今日,文彦博已经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出将入相将近五十年,是大宋众多名臣当中难得的文武全才,不可多得的柱国重臣。如果放在后世,文彦博怎么也能算是一位副国级的领导干部了。

要这么一位“国宝级”的重臣来为赵煦讲解军事,太皇太后也算是用心良苦了。虽然赵煦从后世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对大宋与西夏之间的战和有过完整而深入的了解,但还从没机会听亲历者为他讲解过战事。所以当太皇太后提出让文彦博每十日进宫为赵煦“讲经”一次时,他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为了显示赵煦对这位四朝老臣的尊重,在文彦博入宫的时候,赵煦会特意跑到殿门口去迎接。历史上的文彦博活到了九十二岁高龄才寿终正寝。算时间,现在的文彦博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过往经年累月的军旅生涯还是让他看起来与一般的文臣不太一样,走起路来都还带有一丝老将特有的味道。

赵煦和文彦博都知道所谓的“讲经”只是个名头,这位老臣真正要给皇帝讲的是大宋在西北之地与西夏这数十年来的“战与和”,以及大宋败多胜少的原因所在。

文彦博的讲述让赵煦获得了了解西夏的“第一手资料”,后世关于西夏的资料本来就很少,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了,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往往也很难保证。

现在有了文彦博这个大宋前“西北军区前线总司令”为赵煦提供“第一手史料”供他参详,很多原先在赵煦脑中有些模糊不清、半懂不懂的历史概念一下子就清晰起来,让他这个历史爱好者简直快要幸福得找不着北了。

而文彦博一开始之所以答应进宫来为赵煦“讲经”,完全是看在太皇太后的面子上。

他知道,大宋的皇帝除了开国的赵匡胤算是一个懂军事的,就算是灭了北汉的太宗,最多也只能算是个“半吊子”。接下来的几代皇帝则完全成了“文人皇帝”,就更谈不上“知兵”了。

哪知道几次接触下来,赵煦的表现倒是让文彦博吃了一惊。如果不是赵煦的身份实在没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他几乎都不能确定赵煦还是不是赵宋的子孙了。他第一次发现原来赵宋皇族里面除了赵匡胤之外,居然还会出现这么一位和过往几代皇帝都大不一样的天子。

原本太皇太后让文彦博给赵煦“讲经”,是为了让赵煦明白兵凶战危的道理。结果几次“讲经”过后,性质就完全变了,由一开始正常的文彦博讲赵煦听,慢慢地变成了两个人相互探讨,再到赵煦讲文彦博听。到最后,二人的角色好像颠倒了过来。

文彦博对这种变化当然心知肚明,但一开始他是没在意,后来在意了,却已经“深陷其中”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了。

于是每隔十天,皇宫里都会出现这么一幕看似有点奇怪的场景:这一老一少隔着一张案几对坐,(赵煦体恤老臣,特许赐坐)案几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各种简易的军事地图也堆了不少。(这都是文彦博从宫外带进来的,宫里可没有什么军事地图)有时候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个不停,倒颇有些坐而论道的意思;有时候两人却又谁也不说话,只是各自皱眉思索。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日后大宋攻灭西夏所采用的战略构想,最初就是这两位在这种看似有些滑稽的辩论中逐步产生并一点一点完善起来的。

太皇太后做梦也没想到,原本她派去说服赵煦的文彦博,居然被赵煦反过来给说服了,还成了赵煦的第一位“军事参谋”。

在西夏灭亡后,文彦博曾经用充满怀念意味的语调向他的子侄们讲述了这件事情,并再三告诫子侄不得外传。但文彦博去世后,他的子侄当中还是有人忍不住向别人透露了这件事——反正那时的皇帝也绝不会因此就对文彦博的子侄们不利。

“此事遂为天下知,闻者皆叹服”,成为后世君臣想得的一个典范。

让票票来得更猛烈些吧,不要因为我是娇花而怜惜我

(本章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