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写手,这在头些年都还是一种听上去比较高大上的职业,当然,现在的话,用人们的评论就是:是个人、会打字就可以写小说了。
因此更多的人选择把网文作者称为写手,褒贬不谈,和传统的实体书作者相比,地位差别却是凸显出来了。
不论是内涵还是文笔,两个群体都相差的太多了。
事实上步戏也曾和朋友谈过,为什么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还会有那些用着十年前的套路、毒点无数、全程别说文笔了,语句通顺都算他用心的小白文?
直到后来他才反应过来,想当初自己刚接触网文时,还不是看龙傲天看的很高兴?废柴流现在的评价不说,但在当年的成绩可都是真的。
而就市场来说,赚到钱才是本事,别看评论区经常有老书虫怎么怎么样,但这样的人和小白、萌新相比太少了。
比如说步戏,六年级开始接触小说,现在想想也快十年了,而他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更多的人都是偶尔看看小说,或者早就弃坑了。
但是小白多啊,每年涌入到起点的新人们,刚接触到网文的学生们,数量上完爆“老书虫”,他们只是重复着之前步戏走过的路,有错吗?没错。
既然把市场质量拉下去的小白们没错,那是小白文作者错了吗?
并不是。
市场本就是由买家卖家组成,既然有受众,凭什么不让人家写?
想想小白文的便利,剧情基本不用考虑,文笔更别提了,一天下来轻轻松松撸出上万字,还一点都不废脑子,同等情况下赚的钱还多。
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写?
扯理想的都是条件太优越了,把钱都拿走,让他净身出户,在外面混上几个月试试?理想也是要基于现实的,如果家庭条件不好,想想自己的父母,妻儿,再看看自己的工资……
于是在金钱面前,小白文盛行。
说起来,小白文作者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那种真小白,第一次写小说,自己也不算是什么老书虫,看了两本网文后,冲着起点保底的600块钱上架,没有梦想,也不热爱这行,十分符合之前那句“是个人,会打字就可以写小说了。”
第二类是那些老书虫,看的书多了,又因为书荒,突然动了念头,然后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开始写小说。
其实步戏多少也算这类,刚开始写时,没有经验,总感觉凭借看书的经验,自己能避免那些毒点,然而事实上,看和写是两码事。
就步戏来说,现在回过头看自己的小说,都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毒点太多了!
私货也是不少,总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嗨起来,最后一看,别说感染力了,满满的全是尴尬。
像步戏这类,属于暂时不为生活所迫(学生),或者自己有工作,不指望这个挣钱,对他们来说压力不大,更多的是兴趣爱好,然而败就败在压力不大上面,因为这个,断更的人可不少。
至于文笔什么的,他们是想写出好的小说的,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一般来说如果能坚持下去,写个百十来万字,差不多会有所改观……一书封神的那种,步戏只能仰望大(xing)佬(kong)了。
而第三类,是指部分老作者,成绩多多少少有了,死忠书迷也不少,收入从几万十几万到上百万的都有,点开作者那栏一看,创作字数上千万。
哟嚯,这还是净网之后的数据,之前不知道多少万字呢。
话说这些大佬是自己实在没办法进步,还是心甘情愿的堕落在小白文这个群体上呢?
要说生活所迫,啧,看看自己流失的那些书迷们,当初一起走过来的书友都成老书虫了,而某些人还在坚持写小白文……
事实上,小白文终究还是比不过精品的,从早期看,像张*花那类作者,一本史上十年后步戏都能看的津津有味,这其中的价值是那些看了之后不想刷第二遍的小白文能比的?
就现在来说,三*,大*珠子,书的成绩经常在榜首溜达,原因呢?
大家心里都有数。
然后话题又回到了之前,还是金钱至上。
害怕转型的后果,或者自认为没有某些作者的天赋,安逸于现在的成绩,人各有志,步戏也没资格评论。
更多的时候只能感叹又少了几本能看下去的书。
————————————
扯完作者,再来说说小说。
套路文之所以被称作套路,只能说相同的东西写的多了,本身又没什么内涵,用某个流派举栗子,脱去其外在的各种因素,终归不过是“废柴→打脸→三十年**口嗨→金手指→打脸→升级换地图,重复以上行为”。
并不是说某种文体、流派不好,只能说有些东西太单薄了,尤其是中后期,换了个名字,换了个境界,无脑重复之前的剧情。
虽然就某些事来说,现实的确比小说都扯淡,但主角身边的脑残也太多了吧,让人怀疑那些家伙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其实对步戏个人而言,看待一些套路文和毒点,还是很宽容的,毕竟套路能流传开来,并且让众人模仿,本身就能说明很多事了。
然而它和那些小众的、口碑好的小说相比,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太多了。
一本刚火的小说还没完本,同类型的小说几十上百本就出来了,而追更的人在漫长的等待中,避免不了的会想去看类似的小说。
拿步戏来说,废柴、退婚、随身老爷爷、升级换地图流火的时候,同类型的书他少说看了三十来本,然后……
没等火的那本书完本,他就对这个类型不感兴趣了,甚至看到后还有点厌烦。
说实话,如果没有人跟风,只有一个作者写某一类型,步戏也难保自己现在会不会继续看某类型的书。
相比之下,都是火过的小说,为什么有的成为了精品,有的变成了套路?
虽然在创作初期,一本小说的脑洞都是值得称赞的,但精品难以模仿,而套路只要改个名字换个体系,基本可以照抄了。
后者可以套前面小白文的路子,脑子都不用动,换个名字照抄谁不会?
当然,即便内容差不多,老作者对于书的爽点把握以及起承转合还是很好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好的成绩。
而前者……无数扑街的家伙证明,学不来学不来。
三*的脑洞才情,多少人画虎不成反类犬,虾*的智战,一群人把主角写成了智障,张*花的幽默搞笑,却被模仿成了恶俗……
精品的内在难以模仿,而可以模仿出来的人,本身也可以创作出精品了。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