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陈剑是强忍着睡意,才总算熬过了两节大课。
中午匆匆忙忙地吃了几口,他就赶紧回寝室补觉去了,这自然引来了同寝哥们几个好一阵的调侃。
他也懒得解释,再说这事儿根本无法解释得清,鬼才会相信他昨夜居然去了一趟几百公里外的沪城。
下午一点半,小胡老师有一个信息论讲座,而且是对全校开放,估计又将是人满为患,他得早点去抢个座,中午补睡的时间不多了。
……
毕竟年轻,一觉之后,他感觉自己又满血复活了。
土块和老三早早就走了,大胖他们几个还在,于是“同去”、“同去”便一同去了。
等哥们几个赶到的时候,尽管仍早了十几分钟,报告厅里却已经没有几个空位置了,他们于是找了几张凳子坐在前面过道处。
小胡老师很守时,不会提早一分钟到,也绝不会迟到一分钟。这不,铃声才响,他的左脚也刚好迈过报告厅的门槛。
“呵呵,来的人不少呵!我知道,这是大家给我面子,让我能混口饭吃,多谢多谢!”
小胡的开场白,一如既往的死不正经,立刻招来一串的笑声。
“下午的讲座,领导出的题目是信息论的哲学价值,但在座好多同学估计连信息是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决定曲解一下领导的精神,大家不要说出去哟!”
又是一阵善意的笑声。
“那什么是信息呢?我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可能有同学做过,请不要剧透哦!实验过程中可能有电磁辐射,所以我会在防护橱里做,大屏幕上会全程投影。”
胡教授说着,拿出一套防护服穿上,又从工具箱里拿出了一些仪器和材料,向大家一一展示。
“这是一块常见的金属铜,这是特斯拉线圈和静电高压装置,这是变频仪,它们可以产生可调的高频电磁波,当我向铜块上发射高频电磁波,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完,他把实验仪器依次连接好,然后接通电源,调节变频仪。
不一会儿,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摆在工作台上的那块铜块竟开始四分五裂,最后碎成了一堆粉末。
当他继续调节变频仪时,这些粉末又渐渐地变软了,变成了一堆泥状的、很像水果冻的东西。
当教授切断电源,结果大家发现这“水果冻”又变回了金属块,只是形状与原来已完全不同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是电磁波对金属块加热,让它熔化成液态?可看那泥状的东西也不像是液态的金属,而且金属块也没有理由先碎成一堆粉末啊?
正当大家好奇不已时,胡教授脱掉了防护服,重新出现在讲台上。
“刚才给大家做的这个实验,其实是二十世纪一位叫哈奇森的业余科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他当时做出来的奇怪现象也远远不止你们刚才看到这些。在当时看来,这些实验现象实在是太匪异所思了,人们纷纷跑来观看,以哈奇森的名字命名这种效应,但谁也无法解释它。到了上个世纪,人们又提出了很多种理论尝试这种效应,但仍不能自圆其说,直到信息论的出现,人们才恍然大悟。”
奇妙的实验现象,再加上胡教授的循循善诱,一下子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信息这个词最先由美国数学家香农提出来,他在1948年发表了《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提出信息就是‘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信息就是让事物有序存在的规则,这一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型定义而被沿用至今,香家也便因此被称作‘信息论之父’。”
“那么,如何理解信息的这个定义?通俗地讲,使宇宙万物得以存在并有序运行的一切规则都是信息,比如科学上所说的化学键、范德华力、核力、电磁力、万有引力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其它各种关系等等,无一不是信息的范畴。”
“以刚才这个铜块为例,让它保持晶体形状的作用力就是一种信息,一旦这种信息被干扰,那么它的晶体形状就会被破坏,甚至连固体状态都无法维持。我向铜块上发射高频电磁波,其实就是发射另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刚好能干扰到铜块形成晶格的信息,于是晶体结构就被破坏了。”
这番解释深入浅出,哪怕是只念过中学的人也能听懂,而它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却引发了大家更多的思考。
“胡老师,那如果改变电磁波的频率,是不是也有可能破坏金属原子核的结构,从而让它变成另一种原子?”
这是第一排的一位男生在举手提问。
“没错,这位同学的发散思维非常好,如果改变原子核的结构,那么传说中仙人的点石成金就会美梦成真。不过,核力虽然也是电磁力,但它却被一般的库仑力大得多,也就是说除非发射电磁波的频率非常非常大,才有可能干扰到原子核的结构。这个思路,可以作为我们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得到老师的鼓励,举手的人更多了。
“老师,维持人生命活动的应当是生命信息吧?那如果对着人发射电磁波,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呢?”
“生命信息非常复杂,它不但包含人体细胞、组织乃至器官、系统的结构信息,而且也包含了意识、灵魂在内的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信息。如果电磁波的频率较大,就可能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而如果频率较小,则可能会干扰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让人产生不适。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电磁辐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刚才的实验必须要放到防护橱里做的原因。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电磁波都会对人体带来不利后果,比如有些生物电磁波就对人体的生命信息起到修复作用,适当地晒晒太阳对人体生命信息的修复也很有好处,所以我们还要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不能总把自己关在房子里。”
“那么,胡老师,一个人的生命信息会对另一个人的生命信息产生影响吗?”
“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更好!万物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传递中,相互之间都要相互影响。而且,信息越相似,距离越近,影响就会越明显,人也一样。比如,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时间长了,不但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会发生同化,有时连相貌都会变得差不多,我们通常所说的‘夫妻相’、‘孩子像保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
大家提问的积极性很高,胡教授用了差不多一个钟头才摆脱了各种问题的纠缠。不过,这么一来,大家对信息是什么也就有了最直观、最感性的认识了。
“……那么,为什么说在组成客观世界的三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者中,信息是起到决定性的因素呢?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也就不可能存在。”
胡教授的讲座在继续进行中,不过他的这个观点刚一讲出,下面马上举起了一大堆的手。
“老师,为什么没有信息,物质就不存在呢?相反,离开了物质,信息又何以存焉?请您解释!”
这是一个连环问题,语言还挺犀利,贼有个性的。
“这其实就是那个古老的命题:鸡与蛋,哪个先有?没错,信息通常存在于物质之中,随着事物的演化而不断丰富。但是,物质不是一开始就有,而信息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物质中的,万物的最初来源于信息对空间的组合。这在一些古老的典籍中早有记载,而我们却是直到上个世纪才开始明白。”
“《道德经》上有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圣经》上也说,‘太初有道,上帝与道同在’。这里的道,指的就是创世信息啊!它在天地万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它的出现,真空中才创生出极小的粒子,然后才组合出更大的物质粒子,直到形成整个宇宙。”
“但是,老师!古籍也许只是某种传说,我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信息能在真空中创生出粒子呢?”
“科学上,真空‘无中生有’创生出物质粒子,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比如上个世纪,科学家就观察到脉冲星附近的真空中产生了重核粒子,实验室中也成功地将虚光子转变成实光子等,而这个现象之所以出现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真空中输入了信息。”
有个性的学生总算坐下了,但这个回答却让陈剑突然抓住了什么,他赶紧举起了手。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靠前的位置很给力,一下子就被胡教授给挑中了。
“胡老师,您先前说人的灵魂也是一种生命信息,又说信息可以在真空中创生出物质,那是不是意味着人的灵魂一旦进入真空,也会产生类似于光子、电磁波之类的物质?”
“理论上讲,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一旦脱离躯体,那么在它经过的地方就会有光子或其它电磁波出现。但是,现在科学上还没有这方面的任何研究,倒是民间流传的灵异事件——比如‘灵异照片’、‘超自然电子异象’等,有着与此类似的说法。这个,也未尝不可以成为你今后科研的一个方向的。”
原来如此!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