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018-12-05 作者: 真熊初墨
第三章

这些年间,徐家的家境愈发衰败。

苗宜人苦苦支撑,在徐渭十四岁的时候,苗宜人心力交瘁,追寻徐璁去了。

徐渭从苗宜人生病后就很伤心,精心伺候老夫人。虽然是嫡母,却如同亲生一般,三日不洗漱,在床前照料。

甚至徐渭还自己为老夫人卜卦,问天地凶吉——谶言卦象为大凶。

一个十四岁的小家伙,这些年都学了什么!

生百日而公卒,养于嫡母苗宜人者十有四年。而夫人卒,依于伯兄讳淮者六年。

生于徐鍯,养于苗宜人,依于徐淮。这个依字中,满含无尽各种心酸无奈。

十七岁的时候,徐渭第一次参加绍兴府童试,不中。

不中二字,在整理徐渭生平的时候,不断出现,令人啼笑皆非。或许是命运在和徐渭开玩笑,你我皆非徐渭,各种心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徐渭十八岁的时候,发生一件事情,当时他并不知道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但事实证明这件事情在徐渭的背景上画下浓墨重彩。

嘉靖对阳明心学并不感兴趣,而且阳明心学的势力越来越大,天下从之者日众,渐渐成了“隐患”。

1538年,严嵩揣摩上意,反对自由讲学,借口扰民耗财,尽毁天下书院。稽山书院被毁后,季本成立鉴湖画舫,继续讲学。

毁尽天下书院,得罪了所有读书人,尤其是明末最牛的心学一派。所以徐阶处心积虑几十年,终于扳倒了严嵩。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而且嘉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死了之后还被徐阶、张居正从西苑抬到乾清宫,再由张居正写了一份遗诏,类似于罪己诏的那种。

徐渭在这几年里,依旧没有正事儿,每日学画学琴,等待下次科举。

嘉靖十九年,徐渭第二次参加童试,依旧不中。但牛逼的人有牛逼的办法,徐渭上书学政。

学政是古代官名,提督学政,主管一省科举的官员。

也就是说,徐渭中考考砸了,但是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的文章是第一流的,只是阅卷的老师不识货而已,所以他直接给教育局的局长写信。

虽然形容有些偏差,大概就是这样。

那一年的学政是谁已不可考,但他看到徐渭的书信后,叹为观止,让徐渭进入复试,后中了秀才。

考试考砸了,就写信。在道出自己的辛酸、身世不好的同时笔锋一转,质疑评卷老师的水准不够,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信心啊!

那时候的徐渭,意气风发,心中大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气概。

最关键的是徐渭的文采斐然,这封“大逆不道”的质疑信交上去,学政看了叹为观止,惊为天人,不仅没有怪罪,还同意徐渭参加复试。

徐渭很庆幸,童试有复试这一关,要不然学政再怎么欣赏自己也不会为了自己重新考试。

不过很多年以后,徐渭就不会喜欢复试这种环节了。

参加复试,徐渭顺理成章的考上了,成为一名秀才。这时候,他年仅20岁。

不过成为秀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之后还有漫长的岁月要徐渭去度过。

所谓好事成双,这一年潘克敬由北京锦衣名法给事官履任广东阳江县典吏。上任途中顺路回到家乡看一眼。那时候徐渭才名大盛,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潘克敬见徐渭,份外欣赏,把长女潘似许配给徐渭。

徐家已经破败,徐淮炼丹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千金散尽,未见还复来。徐渭也洒脱,干脆入赘潘家,离开带给自己无数梦魇的徐家。

入赘,对男方来讲以后别想抬起头做人了。那时候有句话——小子无能,更改姓名,说的就是入赘。

小子无能,徐渭真要是无能,不知人世间有能力的还能有几人。

古时候的风俗,先一日由女方家接去,宿新房中。正日再锣鼓齐鸣,抬新娘在男方家绕一圈,似娶亲。

而徐渭不凡之人自有不凡之处,他根本无视这些繁文絮节,收拾收拾东西,直接随潘克敬到广东,离开徐家。

由此可见,当年十岁时生母被卖,对徐渭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影响。

在广东过了一年,徐渭和潘克敬的女儿结婚。徐渭给发妻起名为潘似。

新婚燕尔,想来徐渭正是春风得意。四大喜事,两件临门。但就在这个时候山阴传来书信,二哥徐璐病亡。徐渭连忙赶回来,为徐璐发丧。

看到这里,有人不仅要问,大哥徐淮呢?作为一母同胞的哥俩,徐璐的丧事不应该是由徐淮操办的么?

徐淮要是有正事,至于在徐鍯过世之后的短短十年就要变卖家产么?

他当然不在山阴,而且接到二弟去世的消息后,依旧不愿回来。

人情淡薄到如此程度,也算是奇葩了。

说到徐璐的死,回到前文,侧证了徐鍯是个聪明人。

徐璐死在贵州。

贵州,我们又看见了这个地儿。又不是写王阳明老先生的传记,干嘛总离不开贵州龙场呢?

徐璐去贵州,是去参加科举了。

徐鍯的老路,又被徐璐捡了起来。可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徐鍯走得通,徐璐可就未必了。看上去只是简单的异地高考,徐璐也认为自己在杭州乡试不第,去了贵州,一定能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魔鬼就藏在细节里面。

相信看前文的朋友们大多没有注意到徐鍯在贵州干什么。

求学,教书!

也就是说,徐鍯一边异地高考,一边在当地教书。而且那时候王阳明教化土著,去听课的江阴小老乡自然会被人爱屋及乌的对待。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徐渭那样过目不忘,立诵与师听的天才。三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汗牛充栋的书籍、程文需要背诵,想要应试的学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教书。

只有不想再考的老秀才才会教书。

而徐鍯却一边参加科举,一边教书,教化当地人,传播心学。

而徐璐只看见异地高考,没看见最根本的东西。

或许是因为这个家给他的压力太大,更可能的是和徐渭这样的天才对比,自惭形愧。徐璐觉得自己在杭州的乡试根本考不上,所以学徐鍯,去了贵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