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逆着看逆境,一切皆有希望(4)
千百年来,多少壮士豪杰因为不会弯曲而被杀死。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往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他认定:“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起!”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杀害。谭嗣同在被砍头前还高呼口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要用血来给皇帝洗脑,来殉变法事业,向封建顽固势力做最后一次反抗。
谭嗣同的英勇让人佩服,但也不禁让人慨叹:若是那时他逃走了,或许就保存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实力,为什么他不先保全自己呢?谭嗣同固然想用自己的行为唤醒人们的良知,激发人们的爱国之心,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记得孔子和老子有段对话:
孔子问:“如何在乱世之中生存呢?”
老子说:“你看我的牙齿在不在?”
孔子说:“不在了。”
老子说:“那我的舌头呢?”
孔子说:“在的。”
老子说:“你明白了吗?”
老子的意思是说,牙齿坚硬容易毁坏,舌头柔软尚能保存,学会弯曲,才能活到最后。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韧地挺立。弯曲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厚积薄发、自我保全的良策。就像路中央有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你应绕过去,而不是用拳头打开一条路,再穿过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委曲求全的经典故事,“萧何自毁”就是其中一例。
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他们为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三杰之中,张良早早归隐山林,韩信被灭三族,唯有萧何,居相国之位数十年不倒,得了善终。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自毁”。
起初,刘邦在前线征战,每次萧何派的送粮使者来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说:“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却不说话。有个幕僚对萧何说:“您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萧何大惊。幕僚继续说:“您现在已经做了相国,在大臣中,功劳排在第一位,还能再加以封赏了吗?已经不能了!您当初入关中的时候,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十几年了,您的威望越来越高,老百姓都信服您,愿意跟您亲近!皇上之所以总来询问您的情况,就是怕您在后方颠覆政权啊!”听了这番话,萧何恍然大悟。为了化解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危机,萧何大肆聚敛财富,时不时与民争利,“贪婪”得像换了一个人。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儿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去吧!”此后,刘邦放松了对萧何的警戒,一直到彻底消灭了项羽,再也没有派使者前去“慰问”萧何。
应该说是幕僚的逆向思维保全了萧何。按正向思维来考虑,作为臣子越恪尽职守,越帮着君王安抚百姓,才越是对得起君王的器重。但反过来想,君王在外征战,最怕的就是臣子在后方获取了民心,从而威胁君位。所以说,并非臣子越清正越好。而萧何也是个明白人,他利用自毁打消了刘邦的猜忌。虽然有名声上的失,却有事业及生命安全上的得。
有人说:“我受不得一丁点儿委曲,我认为那是无能。”可是,反过来想一下,小命不保一切拉倒,像祢衡、孔融等人痛快了舌头,张扬了性情,却毁了立业大计。孰轻孰重呢?
在三国时期,魏国官吏王昶曾经训诫他的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意思是说,若能以暂时的委曲作为伸展,以暂时的退让作为获得,以暂时的懦弱作为强大,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人生之旅,坎坷多多,难免寄人矮檐,遭遇逼仄。如果碰到了这种对自己非常不利的环境,千万不可逞一时之勇,要及时转换思路,学会弯曲,也许它就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呢。“宁折不屈”只会丧失所有的机会,让抱负难以施展。而在弯曲中默默地努力,才能慢慢走向成功。
智慧点读
弯曲但不折断,并不代表屈服,而是以屈求伸,寻求反弹的机会。
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不怕再试一次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败,而是差一点儿就成功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说这样一句话:“差一点儿,我……”差一点儿得到,就是没有得到;差一点儿成功,就是没有成功。再美丽的作品,要是“差一点儿”勾勒与琢磨,终会黯然失色;再甜美的爱情,要是“差一点儿”呵护与浇灌,终会奄奄一息。这的确让人惋惜,令人遗憾。然而,太多的人就是在这差一点儿的时候,以为事情无法再继续了,已成定局了,而放弃了努力。是的,人生太多的遗憾就是因为在成功的前一站停了脚,因为这些停脚的人都在按最常规的路子思考——我已经付出这么多努力了,看来是没希望了。但是,此时你为何不逆向思考一下呢——我都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再试一次可能就成功了。也许因为你这转念一想,你就没有了“差一点儿”的遗憾。
很多人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把一颗生了锈的螺钉拧开,轮到你,你可能试了几下就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之前的人用了很多力气松动了螺钉,但就差拧开的那么一点点力量,而你拧的时候正好“接力”,因此螺钉就被你轻松地拧开了。不是你的力气比别人大,而是时机使你成为坚持到最后的那个“成功者”。多少业绩辉煌的成功人士,他们最初的成功都是源于“再试一次”的决心。
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他一生完成了2000项发明。其中研制白炽灯时遇到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订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也就是说,失败了至少1600次。之后,他的试验又回到炭质灯丝上来了。他昼夜不息地用全副精力在碳化上下功夫,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次。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暗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说:“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但爱迪生一次又一次地“再试一次”,终在1879年10月21日这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用炭丝来做灯丝,竟能让灯连续使用45个小时。
爱迪生还是不满足,他要找到一种更持久耐用的灯丝材料。1880年,他用竹丝材料使灯连续亮了1200个小时!当助手们纷纷祝贺他时,爱迪生认真地说:“世界各地有很多竹子,其结构不尽相同,我们应认真挑选一下!”经过反复筛选,日本的一种竹子最适用,爱迪生等人便大量从日本进口这种竹子。不久,人们便用上了这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1906年,美国科学家又改用钨丝来做灯丝,使灯泡的质量再次得到提高,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想想看,倘若爱迪生中途选择了放弃,又怎么能有电灯的问世呢?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困难在所难免,如果一点小小的风浪就使你弃船上岸,一次小小的碰壁就使你裹足不前,一场小小的打击就使你放弃了一切的梦想和努力,那么,此生你能成就什么事情呢?反之,只要你不畏挫折,勇敢地再试一次、两次、三次,难题终有被破解的那天,成功也会来到眼前!
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教育家、作家刘墉在《再试一次就成功》一书中说:“挖一口井,在你放弃之前,再试一铲!电话打不通,在你放弃之前,再试一次!计划不成功,在你放弃之前,再试一次!考试不过关,在你放弃之前,再试一次!网络上不去,在你认定机器有毛病前,再试一次!东西坏了,在你扔掉前,再试一次!有一天,每个人都说不可能打开的瓶盖,把它接过来,再试一次!有一天,每个人都说你没希望的时候,不要气馁,再试一次!很可能,你这一试,就成功了。”
在你屡战屡败的时候,在你心灰意冷的时候,在你竭尽全力却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也许不止一次地想到了放弃,但为什么不再试一次呢?你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一次、两次、三次,比爱迪生发明电灯时遇到的失败还多吗?所有的成功,其实都缘于一点一滴的坚持。失败了,没关系,每个人都失败过。人生就是在不断地“再试一次”中前进,在“再试一次”中成功的。
你要勇敢地对自己说“再试一次”,请不要给人生留下“差一点儿”就成功的遗憾。
(本章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