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由彼观彼,而不是由已观彼(5)
政客由于意见不一,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攻击,但有一位政客运用“出丑效应”化解了一次危机。
有一次,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前去拜访他,记者希望能在这次拜访中获取一些有关他的丑闻资料。对于记者的来意,政客心知肚明。对于这位不速之客,拒绝肯定不行,怎么办呢?很快,这位政客想到了解决办法。见到记者,这位政客很是冷静。他让记者坐下来,说是要慢慢聊。见他如此冷静,记者暗暗佩服。
坐下不久,侍者端上了咖啡。政客迫不及待端起杯子就喝。“天哪,好烫!”政客大叫一声,马上扔掉了杯子,咖啡洒了一身。侍者赶忙帮他收拾,政客冲记者尴尬地笑了笑。记者眉宇间舒展了许多。这时,政客拿起了香烟,记者看到他竟然将香烟倒着插进嘴里,然后打着打火机,准备从过滤嘴处点燃香烟。记者赶忙善意地提醒他,政客慌忙把烟拿正,连忙向记者表示谢意。
看到政客一连串狼狈不堪的样子,记者忽然觉得不那么反感他了,甚至觉得和政客间亲近了很多。
通过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淡化自己的光芒,打消别人的反感,这个政客不可谓不聪明。
我们大多是普通人,在与人交流时千万别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人,这种人不仅容易让人感觉不够真诚,还容易给对方造成一种压迫感,令人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可能引起对方的嫉妒和敌视。一个过于高大、完美的人物一般会让人敬而远之。所以,与人交往时不必刻意保持完美的形象,坦诚自己的某个小缺点或过去的某个小过错,会更有效地提升你的亲和力,增强别人对你的亲近感。
智慧点读
在每个人心里,努力塑造优秀完美的自我、不愿意把缺点暴露出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人人都想维护一个好形象,然而,“出丑效应”正是却让你背弃以往的想法,通过出丑达到受人欢迎的目的。
相信人性本善,别总把人往坏处想
有个女人为了方便照顾上中学的儿子,在县里租了间房子。院子里住着好几家。一天,她晚上下班回来,发现晾在院子里的衣服不见了。难道是风刮走了?她寻遍了整个院子也没找到。看到邻居的门敞开着,她想:会不会是这家的老太太收自己的衣服时,顺手牵羊拿走了我的衣服?想到这里,她站在门口往里看,一眼就瞧见自己的衣服在老太太的沙发上放着。她怒气冲冲地走进去,一把抓起自家的衣服,阴沉着脸就往外走。老太太从里屋出来说:“下午的时候刮大风,我怕下雨,就帮你收进来了……”“收错就是收错了,还卖好!”她没继续听老太太解释,摔下这句话就走了。此后,她不再理老太太,认为她行为不检点。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厂房埋头工作的她听到外面雷声阵阵,一场大雨将至,想起晒在外面的被子。她心急如焚,连忙请假回家。一路上,她顶着强风艰难地骑着自行车,心里还担心被子要是淋湿了怎么办。快到家的时候,大雨倾盆而下,她急得直跺脚。她扔下自行车,飞快地跑进院子里。“咦,被子呢?”她看到绳子上什么都没有。这时,老太太抱着被子从屋里出来,笑着对她说:“我今天又收错被子了!”她的脸顿时绯红。
当有人背着你做了某件事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觉得这事是对你不利的,或者说,马上先想到对方目的不纯、不怀好意?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习惯于将对方做事的初衷假想成恶意的,这是我们的思维定式,而正因如此,我们时常会像上例中的女人一样冤枉好人,也时常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惴惴不安。
习惯于把人往坏处想,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但为什么不能将思维逆转,把别人往好处想想呢?你可能会说,“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凭什么相信他?”那么请颠覆一下思维,将其置换成:“我凭什么不相信他?”把人往好处想,与人为善,对人对己都有好处:第一,把人往好处想,自己就少了一份紧张和顾虑,心情会比较轻松,可以拥有简单的快乐;第二,把人往好处想,对方会有被理解和尊重的感觉,你的善意也会净化对方的心灵,使彼此多信任,相处起来关系会更加融洽,也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有个女人半夜打车回家,坐上出租车时才发现手机居然没电了。“这深更半夜的还有生意,今天运气真不错!”司机说。女人刚想说话,司机又“嘿嘿”地笑了下。这一笑,顿时让女人毛骨悚然。她又看到他右脸有道刀疤,更加惶恐不安了。
一路上,司机聊起了炒房、炒金、炒股,她都默不作声。司机感到唱独角戏太没意思,最后也不说话了。转眼到了该拐弯的路口,司机却径直开了过去。女人赶紧说:“师傅,你走错了!应该拐弯的!”司机说:“那儿正在修道,要绕一下。”“怎么会呢?我早晨上班时还好好的呢!”她小声嘟囔着。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荒凉了,她认定司机不是个好人,是早有预谋。她想打开车门跳下去,又怕有生命危险。过了一会儿,窗外出现了她熟悉的街景。她松了一口气。这时,司机说:“我脸上的刀疤是跟歹徒搏斗时弄的。做我们这行的不容易,最希望能多拉几个客人,不光是图挣俩钱,也想有人能说个话。”她羞愧地低下了头,为刚才自己的想法感到内疚。
遇人遇事,防备之心不可无,但也别因此走上极端,看谁都像坏人。提高警惕的同时,也别一味地被这种紧张情绪控制,要把对方往好处想想,表现出信任,就算对方真有不良的念头,也可能会因你的信任而在潜意识里逐渐按照你所期待的去做。《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高齐说过一句话:“好人都是被架上去的,一旦架上去就下不来了,所以就只能一直当好人。”你说对方是好人,即便他自己没想做好事,但已经被你冠上“好人”的名头,碍于面子,他也只能好事做到底了。
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在其名著《悲惨世界》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冉·阿让从苦役场里逃出来,无处可去,被神父收留了一夜。吃饭的时候,冉·阿让问神父:“你为什么相信我?”神父平静地说:“只有我相信你,你才能相信我。”神父相信冉·阿让改邪归正了,但遗憾的是,冉·阿让劣根难除,走的时候卷走了神父的银蜡烛台等物。后来冉·阿让再次被抓,神父不计前嫌,依旧伸手搭救,毫不计较之前的事情。神父的举动令冉·阿让幡然悔悟,他不再抱怨世界的不公平,还救助了一个妓女,最后他做了一个小城的市长,又救助了巴黎公社的起义青年。
人都是感情动物,只要坚持以诚相待,相互接触久了,总能取得一部分人的认同与信赖。把人往坏处想,会使自己心情很坏,也使对方心情很坏,人也会因此变得更坏。把人往好处想,你就不会自寻烦恼、无名火起了,对人的态度会更好,别人对你也会更好。
想想身边一些人,很多人其实是好人,偶尔有一点点坏,有一些自私,也是可以原谅的。纵然对方不好,“天作孽尤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总有一天他会得到应有的惩罚的。
当然,把人往好处想的同时也要学会甄别。信任别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没有原则地信任则可能放纵不良行为。对于那些奸诈小人,我们还是要多留个心眼儿,在希望用诚意感化他们的同时,也要防备被他们暗算。
总之,凡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种情况下,会相互转化。有可能一个“好人”,偶尔也会做一点出格的事情;“坏人”也会偶尔表现得很礼貌,做一些好事。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与人相处的态度,不要与谁相处时都抱着防卫的态度,不要把所有人都想象成坏人,多把人往好处想。你的态度是好的,别人的态度一般也都会是好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常把人往好处想,世上便多了无数可爱的人。
智慧点读
不把别人想得很坏,对待别人时才能有好心情。对别人有好心情,才能使别人有好心情。
(本章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