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职场求存,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1)
如何在风云变幻的职场站稳脚跟呢?如果突破常规思维的框框,有意识地运用与传统思维和习惯“背道而驰”的逆向思维方法,比如以“出奇”去达到“制胜”,以“无为”去达到“有为”,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人士。
最大的罪过是你比其他人“聪明”
职场上,人人都想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以期获得关注和提升。没错,聪明能干的人确实有更多提升的机会,但处处表现自己,却未必是真聪明。按照正向思维,凡事都要强于别人就是聪明了,其实并非如此。人心复杂,我们不可用简单的外在表现来衡量谁更聪明,要以“智商加情商”的综合实力来比拼谁更胜一筹。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处处显示自己聪明的人,招人喜欢吗?若是不招人喜欢,没有立足的根基,说明情商不足,又怎么能算得上聪明呢?职场上,太过聪明有时是种危险。
刘新是一家公司的部门领导,平时待人处事十分得体,就是有个习惯——每当别人向他请教问题或想了解一些情况时,他的态度总是“一问三不知”。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非什么都不清楚,而是不想向别人透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刘新说:“有时装装傻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从而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偶尔还会反问对方:‘那你是怎么看的?’这样,就反过来发掘了别人的资源,也使别人有一种被尊重、被关注的感受。”
像刘新这样的“装傻”,其实是非常聪明和含而不露的表现。处处都表现得比别人强的人未必就有好运。站得越高,越容易成为攻讦、嫉妒、陷害的标靶;能力越强,需要解决的麻烦就越多;做得越多,做错的可能性就越大,树敌就越多,越容易使自己立在风口之上。
有些事情不要太较真,装装糊涂没有错。这既是给人家留面子,也是为自己找台阶。
聪明是天分,但聪明到不被他人认可的境地,却是一种愚蠢。在职场,“笨”不是最大的罪过,最大的罪过是你比其他人聪明。太聪明,不小心触犯了他人的利益,就犯了大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天下人都叫她算计了去”“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这般聪明混在贾府这个大职场环境中,呼风唤雨,使尽各种计谋,算计各种人,到头来也只换来了贾府上下人等的不满,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看看身边那些人缘最差的同事吧,他们通常不是公司里最笨的,而是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
即便你确实聪明至极,也请你懂得逆向思考,看到处处表现自己的弊端,学会偶尔装装傻。当然,你要在做事时聪明,比如提高绩效,争取更多客户,为公司创造更多更大的利润,这几点绝不能含糊。但在与同事打交道时就要适时糊涂,比如:同事不知道的学问,你千万不要在他跟前卖弄;不直接犀利地指出同事的错误……
刘备枭雄,素怀争霸天下之志,但曹操煮酒论英雄,问他当世英雄为谁时,他却东指西指,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儿。
聪明过头的人不聪明,学会装傻的人并不傻,要适当收敛起自己的锋芒,迂回地表现自己的聪明与强势。
智慧点读
“装傻”这件事,如果做得好,就叫作智慧;木讷这件事,如果做得好,就叫作深沉。
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
我们经常会听到周围的同事或朋友抱怨:“我们就是被老板利用的工具,就是为他们赚钱的机器。”事实上,这种抱怨整个职场司空见惯。的确,大多数人都不沿着习惯性路线思考,认为高高在上的老板们就是剥削者,而自己因为没有能力反抗,只能受其支配,被其利用,唯一的发泄方式就是抱怨几句。
对于职场人来说,这不是良性的思想,更不是正确的心态,这种思维方式只能让你消极地对待赖以生存的职业,使得个人能力难以提高,更难有创造性的飞跃,而只能终日沉浸在这种压抑的情绪中。其实,如果你善用逆思维思考的话,就会发现,能被“利用”反倒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能被利用说明你还有用,这是你生存和骄傲的资本呀!如果你连被“利用”的价值都没有,岂不是连生存都无法保障?所以说,在职场,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人的价值只有通过被他人“利用”才能体现出来。不被他人“利用”的人,是没有价值的人。被“利用”的时候,也正证明了你的价值所在。当你没有“利用”价值时,别人只会当你不存在。
企业和员工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企业给员工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而员工得给企业创造利润。试问,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部门,若是每个人都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模式来工作,那么你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你用什么来和别人竞争?你有什么能力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去“利用”你的能力产生价值呢?
有人说,我工作踏实认真,这就我的优势,不是吗?这些难道不是职场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吗?
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你足够优秀,有可以被别人“利用”的地方,别人觉得用你可以带来新的价值,而且比其他人带来的更多,且代价更小。这就需要你成为公司里那个不可替代的员工。就是说缺了你,公司运转不了。这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当然,企业文化和具体人才还有一个匹配度的问题,也许你特别优秀,然而不适合这家公司,但是,毫无疑问,只要你有“利用”价值,就有你的用武之地。
在职场,要善于向别人尤其是你的老板体现你的“可应用价值”。你必须让自己有“利用价值”,帮助同事排除障碍,协助他们成功。
美国纳尔科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叶莺说过:“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或是专业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有被‘利用’的价值。就是说,你能够为这个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必须是增加值。因为当你进入这个企业的时候,这个企业对你也有一定的付出。你的工资、福利以及一切支持你的设施,这个是X。而你的增加值是Y,当Y跟X是对等的时候,你没有增加值。所以Y一定要大于X,你才有增加值。同时,你才有被‘利用’的价值。”
展示价值或被“利用”了价值后,你还要不断地创造自身价值。如果你能不断地创造更大的“被利用价值”,就很容易获得提升机会。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何价值,怎么去符合企业的需求?怎么让别人去了解你呢?你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要绝对胜任。你应该不断地充电,永远保持自己那份被人“利用”的价值。
职场很现实,没有一技之长,很难真正立足。你具备了某种可被企业赏识的才华,企业才会安排你更多的工作,赋予你更大的施展空间;同事与你相处融洽、认可你的能力,才会频频找你沟通商量要事。同时,你必须充分地了解你的互补者,这对增强你的影响力是有帮助的。
要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大家的认可。通过自身升值,让企业永远舍不得你,或者被一个企业“利用”完了,还能被其他企业所“利用”。你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你的个人价值。
你若认为我说得有道理,不妨再想想下面三个问题:
1.你现在有多少可以被别人“利用”的地方?
2.你现在被多少人“利用”?
3.如果他们这时不“利用”你,是否可以“利用”其他人?
第一个问题会告诉你,你有多少专业技能。
第二个问题会告诉你,你的影响力的多大。
第三个问题会告诉你,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虽然本文写得很直白,但是我相信它符合现实。现在就去发现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什么价值能被别人“利用”,然后再“利用”这个价值开启成功的大门吧!
智慧点读
你必须让自己有“利用价值”,帮助同事排除障碍,协助他们成功。有人“利用”你,证明你有被“利用”的价值。
下属也能够“倒行逆施”管上司
作为职场人,我们要转变思想——我们不只是让上司管理的,我们也要管理好上司。你觉得这一说法稀奇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吗?的确,在我们一贯的思维认知中,上司高高在上,下属只有被上司管理的分儿,下属又如何管理上司呢?这种说法确实有些悖逆常理,但并非不可行。
有人在网上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你认为上司可以“管理”吗?结果表明,有16.84%的人选择“根本不可能”,有50.31%的人表示“资深员工才能做到”;只有32.85%的人表示“我能做到”。
管理是一条双行线,上司管理下属,下属同时也能够“倒行逆施”管理上司。美国管理学大师约翰·科特指出,下属也可以形成对上司的影响力,达到管理上司的目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不是逆天吗?下属怎能管理上司呢?
不要惊讶,这是每个职场人必备的能力。现在你可以思考几个问题:上司是否能接受你的观点?你的业绩是否得到他的肯定?部门下发的各种奖金是否有你的份儿?对于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若是你的答案都那么不确定或是否定的,就说明你管理上司是失败的。你是不是经常抱怨上司从不让你独立工作;上司爱批评,从不表扬你;上司朝令夕改,捉摸不透?如果你有这种抱怨,也说明你不会管理上司。
杜拉克曾说过:“其实管理上司并不难——一般而言,这比管理下属要容易得多。”真是这样的吗?那就看看从哪些方面来管理吧:
1.想办法让上司做自己的“军师”,借用上司的智慧为自己指明方向和解决困惑,并且通过请教,让上司做自己的教练或培训师。如果上司吝于赐教,你就想尽各种办法去“偷艺”。
2.你想推行某个方案但阻力很大时,最好让上司来承担重要责任。这并非鼓励你推卸责任,而是让你更好地借助于上司的力量来完成既定的任务。
3.换位思考。假设你是上司,你喜欢什么样的下属呢?然后按照好下属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你做到了上司想让你做的,你就比较容易管理上司了。
4.了解上司的优点和弱点,以及他的工作方式、目前面临的压力等,同时也要了解你自己。如此才能找到一种与你们二人都合拍的共事方式,使你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5.洞悉上司的心理,比如他最重视什么,他最想得到什么,最想避免什么。
6.获得上司的支持和认同。你要想在一个企业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首先就得到上司的认同。
7.给上司安全感。让上司看到你在努力工作,并通过沟通让上司对你的工作进展心里有数。还要服从上司的领导和安排,即使有异议,也要用巧妙的方式表达出来。
8.了解上司制订出的中、长期的工作计划,将上司的时间计划与自己的工作时间表接轨,将问题分类,排列好轻重缓急,标明问题的重要性,事先向上司预约会谈时间。
其实,在日常管理中,让上司充当的角色远不止上面所述,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现在你看明白了吧,管理上司并非“太岁头上动土”,也不是对其指手画脚,更不是让你去阿谀奉承,或者玩弄公司政治,而是要沟通、坦诚、尊重、寻求协助、赢得信任,让其成为你的盟友、良师,助你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上司并非去挑战他的权威,而是利用他的权威,去寻求更多的配合和资源。”在公司里,你想要做出成绩、获得发展,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配”你的上司,帮你更好的完成工作。
智慧点读
没人能否认上司在我们工作生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却少有人意识到下属在与上司的关系中的责任。懂得巧妙管理你的上司,你将得到更多的配合和资源。
没有抱怨的职场,不是真实的职场
一直以来,励志大师们都在强调抱怨没有任何用处,只会带领着消极、沮丧、郁闷、消沉等种种可怕的悲观情绪占领你的心灵,悄无声息地杀死你的激情,抱怨越多,结果越糟糕。而且,抱怨是全世界最没价值的话语。你抱怨,环境不会改变,客户不会改变,主管更不会改变。它只会影响一个人,就是你自己,只会让你愈来愈消极而已。如果仅从心态角度来讲,抱怨的确有不良影响。但事实上,没有抱怨的职场,不是真实的职场。哪个公司不存在问题?哪个上司身上没有毛病?再说,在这个时代,竞争加速、压力滋长,大多数职场人过得都不开心,他们感到疼痛、迷茫、苦恼、无助。
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职场人表示,自己一天的抱怨有1~5次,具体比例为65.7%;有4.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的次数在20次以上。在接受调查的职场人中,与工作相关的抱怨达到了80.5%的比例。人们抱怨加班、工资低、工作累、同事关系复杂、领导脾气暴躁、客户不好对付、老板的承诺不能兑现、对当前职业没兴趣、得不到信任,等等。有个人这样调侃自己:“世上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加班。还有更痛苦的吗?天天加班。这是最痛苦的吗?不是,最最痛苦的事情是天天加班却没有加班工资。”由此来看,有抱怨是正常的,它是表达内心不满的一种态度。如果单纯强调抱怨的不良影响对改变抱怨的现状意义不大。关键在于如何将抱怨所带来的结果由消极的转变成积极的。此时,逆思维将带给我们解决的方法。
(本章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