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司马懿坐不住了

7个月前 作者: 大米爱吃鱼
第434章 司马懿坐不住了

第434章 司马懿坐不住了

“故而,家族之永固。”

“非名望官位所能维系。”

“而在乎世代相传之学问才识。”

“若族中人才辈出,子孙皆有学识。”

“纵使战乱频频,家族亦能屹立不倒。”

“反之,先人纵然四世三公。”

“可若是族人均愚不可及,亦难免覆灭之厄。”

程昱之言,意指学问与教养传承的重要性。

子孙能入朝为官,家族自然能发扬壮大。

可若是跟昔日袁氏子孙一般愚不可及。

后人没有出息,不懂得审时度势。

即便袁氏这种四世三公名门望族,亦将消亡。

程昱一番至理名言,如晨钟暮鼓。

顿时令荀攸心中震撼。

目光转而清澈,深躬向程昱:“多谢兄长指点。”

“程兄高见。”贾诩亦向程昱施礼,轻声感叹。

见程昱言出肺腑之言,曹操心生诧异。

程仲德这位老毒物,在这种事关世家利益的问题上。

竟然能主动退让配合。

而目睹贾诩、荀攸再无异议,曹操心下也是大石落地。

“主公若建国学,我等愿鼎力支持!”

曹操闻言也是欣然点头。

“有三位先生相助,此事必然水到渠成。”

于是翌日上午,议会在魏公府召开。

大堂之上,身为魏公的曹操高居主位。

而如荀攸,荀彧,司马懿,程昱,陈群,毛玠。

等文臣谋士也是齐聚一堂。

司马德自然也位列其中。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

则是同时出现于此,正分列一旁中的曹丕,曹彰,曹植三位公子。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他们四人才是今日主公曹操召集众人的目的所在。

望着四位公子的背影,有人暗做打算,也有人眸中泛起迟疑。

相比较众人的表情各异,司马德则是淡定的多。

议立世子之位而已。

既然是议立,那就必然有议论才有立定。

还是那句话,在司马德看来。

历史上,他的这位便宜岳父曹操。

是在称魏王之后,才确定了曹丕的世子之位。

而眼下嘛?就凭今日只有文官在列。

司马德就可以笃定今日议论的重点。

绝对不是什么确定世子人选。

毕竟这可关乎曹魏继承人的大事。

怎么曹操可能不喊麾下一众武将过来。

最起码夏侯惇和曹洪等宗亲还是要到场的。

而且,司马德可不认为。

以曹操多疑的性子和他那极强的掌控欲。

会这么着急就定下自己接班人。

不说再考察几年自己的几个儿子。

就是在观望观望一段时间也正常的。

所以,依照司马德的猜测。

今日议立世子极有可能议着议着,就没了结果。

或者老曹一上来就可能转移话题。

然后后面绝口不提所谓世子之事。

换言之,曹操之前肯定是耍了个花头。

把陈群和一众跃跃欲试的臣属给摆了一道。

这种心态下,司马德的内心自然是轻松至极。

若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他现在站的位置比较靠前。

否则,他真想找个便宜的位置。

靠着墙角根儿先去打个盹儿。

而主位上,曹操看着聚集于此的众人。

他不着痕迹的朝荀攸打了个眼色。而荀攸当即意会。

然后,就见他轻轻咳嗽一声。

令大堂中众人的低声言语为之一停。

“今日主公召集诸位,首议之事乃是为兴学教化一事。”

他这话一出,在场的众士大夫全都愣住了!

不是议立世子之位的归属吗?

而眼见麾下重臣一副疑惑的表情。

曹操也是不慌不忙地抬手道:

“诸位不必惊讶,兴学教化本重中之重。”

“兴学教化为朝政之根基。”

“事关后世子孙之福祉,自然要再三议定。”

“诸位切勿怠慢。”

众人闻言,纷纷垂首行礼道:

“魏公,所言极是!”

“我等谨遵吩咐。”

“请主公示下。”

“这几人,孤有一个想法。“

“还想问问诸位有何见解。”

听闻曹操此话,众士大夫心中更加疑惑。

却也只能按捺心绪,等待曹操说完。

于是曹操便把昨日,与荀攸三人商议的国学取士之事。

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而等在座众人听完顿时是不知所措。

不由得连忙看向他身边的司马懿。

不过,司马懿倒是并未失态。

只是一副皱眉若有所思的表情。

怎么如今却是打了个马虎眼。

反倒是提起什么国学取士的事情?

这究竟唱的哪一出啊?

不过曹丕虽然心中疑惑,却不敢乱说话。

只能赶忙低下头去。

他可不想被自己心思暴露出来,惹得自家父亲不快。

而司马懿却是沉吟半晌。

忽然站出来,对曹操拱手作揖道:

“丞相,臣以为,此举颇有不妥!”

“自汉初以来,举孝廉辟公府已实行四百年。”

“如今忽然要以国学取士,臣恐天下士人不安。”

“如今天下未定,四方不宁!”

“若动摇朝廷取士根基,岂不正中各方乱贼之下怀。”

司马懿不亏是智虑深远之人。

一眼就看出其中的端倪。

他明白,曹操此举就是冲着世家大族来的。

比起之前的唯才是举,这一招却是软刀子割肉。

虽然国学取士是实行,不至于令家士族失去官位。

但按照曹操的意思,入国学者不限出身门第。

那以后寒门之中若涌现大才。

则势必会挤占原本由属于世家子弟的选官名额。

这其中暗藏的可怕影响。

令司马懿这个平时韬光养晦。

极少反对曹操政令的人,都不得不站出来了。

可是,还未等曹操出言安抚。

以及其它与司马懿利益相关的同僚呼应。

另一边的方向,却是传来了不同声音!

“二哥所言差矣!”

“主公此举乃是天下士子共同期盼。”

“如此利国利民的国策。”

“我等士人应当大力支持啊!”

这突兀的反驳声。

让众人的视线,不由得顺着声音的发源处投去。

却见说话之人,正是同为司马家子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