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天下本无万世之法

7个月前 作者: 大米爱吃鱼
第435章 天下本无万世之法

而一看到是司马德站出来说话。

公然与自家二哥唱反调。

在座的众文臣也是表情各异。

不过坐在主位上的曹操,却是一脸饶有兴趣。

不仅不打算出声,而且准备拿来自己案上的一盘果点。

想好好看这一场兄弟争辩的好戏。

而司马懿在看到是自家六弟站出来。

不由得心中一凛。

他顿时明白,今日曹操所提出的国学取士。

十有八九,便与自己这位好贤弟有关!

如此一来,恐怕主公曹操今日这一出是早有预谋。

可是,司马懿也不想退缩。

于是,他硬着头皮开口道:

“二弟,此言莫不是在教训为兄?”

“你可知道,我辈皆以举孝廉受主公征辟入仕。”

“而我司马家乃是河内名门。”

“你今日所言,岂非冒天下之大不韪。”

“公然与各家士族交恶。”

言下之意,就是在警告司马德不要乱来。

那今日促成国学取士一事的实行。

如此一来,不说遭人嫉恨。

而司马德闻言却是毫不在意。

依旧是我行我素地说道:“二哥言重了。”

“国学取士,如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莫非二哥之意,此举有害于国家社稷不成?”

“昔日法家有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我以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天下本无万世之法,当变则变。”

“我以为,国学取士不但无害于社稷,反而大有裨益。”

“一来可广纳贤才,二来可激发民众向上修学。”

“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

司马德一番话说完。

在座众人也是无言反驳,皆是思考起其中的好处。

司马懿却是一阵沉默。

在注意到曹操的眼神后。

他终于意识到,今日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阻止此事了。

索性也是坐回自己的原位。

而司马德见到自家二哥出奇地不再辩驳。

嘴角也是微微一笑。

反正他是不会让曹魏政权走上曹丕的老路。

历史上,曹丕那厮为了称帝。

迎合这些个世家大族,确立了九品正制。

转头便把曹操建立的唯才是举,给抹得一点不剩。

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士族从此一举做大,最后还不是便宜自己二哥一家。

虽然若是他那位好侄孙司马炎称帝。

他这一脉的后人今后,也少不了一份王公侯爵。

而在司马懿消停之后,再没有人出声反对。

曹操见状也是示意荀攸继续。

于是,在一众贤士大才的议论下。

国学的框架大致确定。

学府的建设及教学经费来源和人员配置。

由众臣深入探讨,最终决议。

以邺城国学为中心,于各州广建学府。

各州设州学一所,为国学次一级学府。

各郡设郡学一所,为州学次一级学府。

对有志入学之士进行五年培养。

学成之后,对各郡内未经学府培育之人才共同考核。

选拔各郡五十人,入州学进修三年。

学成之后,再经诗赋与策论双重考核。

于各州选出五十人,入国学深造。五载学业后,前二十者可直授官职。

此法与后世科举相似,唯一不同在于。

曹魏政权此举是主动兴学,加速文化普及。

使更多人得以识字求学。

以培养出庞大的寒门士子群体,最终择优充实官僚队伍。

而在座各位士大夫亦达成共识。

此法见效需待十载光景。

在各州郡学子还未入仕之前的当下。

暂且还是以唯才是举和察举制并行为宜。

对此,司马德自然再无异议。

曹操此举,取科举之精华。

以直接授予官职为诱饵。

如此不仅可让民间自发重视子弟学业。

还增强中原北方各地的文化风气。

这还算是适合汉代的一种制度。

虽是今后第一批结业的国学学子。

可能还是士族豪强子弟居多。

甚至第二批,第三批也是这些人占大头。

但司马德相信,假以时日寒门子弟定能出头。

而且如今又有全方面吊打竹简的新纸在手。

加之印刷术的加持。

只要随着大规模的使用,逐渐降低成本。

以后只要百姓想读书,就都能读书。

于是临了确定此事,司马德又提一议。

建议在各州郡内,聘请德高望重之隐士名士。

加入国学各州学,以提升教学质量。

曹操沉思片刻,也是当即肯首。

而主公都点头了,其他人又哪敢反对。

自此订立国学章程。

任荀彧、钟繇、以及大儒郑浑三人为国学博士。

其下各州各郡学士今后再议。

每五年选拔国学学子五十名。

前三十名直接授官,余下二十则为小吏。

头三年下派各郡县官寺历练,待三年之后再做评定升迁。

待各项制度逐一敲定。

天色已暗,夜幕悄然降临。

可是曹操明显还不打算放这些人走。

“诸位且慢,先别忙着走。”

曹操扬声,眉宇间藏着深沉如海的谋算。

“眼下孤还有一事,要向各位相询问。”

“正好今日孤三子齐聚,试问诸位.”

“吾儿之中,何人堪当大任?”

“是依古制立长,抑或择贤而立?”

言及此处,曹操未提“立嫡”。

皆因嫡长子曹昂早已英年早逝,如今曹操膝下仅余庶子。

此语一出,满座寂然,空气似凝固。

虽众人皆知,此事早晚必行,但当其真临,仍不免心中激荡。

今日之抉择,关乎他们未来的命运沉浮,功名利禄。

不仅曹操麾下文臣武将。

就连曹丕、曹彰、曹植亦心弦紧绷。

唯有一旁的司马德,仿佛置身事外波澜不惊。

无他,只因他依旧笃定自家岳父。

今日断不会轻易确定世子之归属。

于大殿之上,见无人应声。

曹操也是面露一丝狡黠之色。

“呵呵,看来诸位皆不愿为先声。”

“抑或是吾儿在侧,多有不便?”

“既不方便直言,不妨书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