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凭什么啊!”
休息室里,姜闻猛地一拍桌子,表情十分气愤。
一旁的江培安则是乐不可支,站在旁边的其他人也都是忍俊不禁。
姜闻这次可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跟江培安在剧组有了矛盾被人拍到。
晚上他请剧组的工作人员吃饭赔罪,反而在互联网上一点声音都没有。
“姜闻耍大牌”的消息很快就在互联网上讨论开了。
甚至一度被顶到了热搜榜上。
网友们也是纷纷跟帖转发,言语间尽是对姜闻的批评。
就连他之前在《寻枪》剧组那点子事儿也被扒了出来……
见江培安咧嘴直笑,姜闻也乐了,收敛起脸上的怒意,道:
“江导,都说这解铃还须系铃人,我看这网上的留言可都是你的粉丝,你可得好好的帮我解释一下这件事儿。”
江培安笑着点了点头,道:
“如果姜闻老师你愿意再请我们剧组所有的同事再吃一顿的大餐,我绝对可以考虑。”
听到江培安的话,旁边的工作人员也开始起哄。
姜闻大手一挥,笑着道:
“不就是请客吃饭,放心,只要你帮我解释清楚了,请大家吃饭的事情就包在我身上了!”
说到这里,他眼睛转了一下,好像想到了什么主意,道:
“对了江导,我刚才听我的助理现在有个叫微博的东西挺火的。
你的粉丝就是在微博上讨论我,而且这件事还上了那个叫什么的热搜,你能不能也帮我搞个这玩意?”
江培安有些纳闷的问道:
“怎么突然想搞这个了?”
姜闻挠了挠头,道:
“有点想法,到时候看看在这个微博上试试”
听到这里,江培安也没有在意,点了点头,他低头看了眼时间,朝众人招呼道:
“准备开工。”
“好的导演。”
……
《让子弹飞》在粤省有3个片场,包括黄四郎的家——开平自力村。
鹅城所在地——台山市水步镇冈宁圩。
以及多次成为黄四郎和马县长较量的地方——台山端芬镇的梅家大院。
剧组在这里基本算是待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此时整个《让子弹飞》也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离开粤省的前一天,姜闻突然敲响了江培安的门。
夜,十点钟。
“还没休息呢?”
江培安回头看了眼,原来是姜闻,他还以为是……
“看到是我有点失望?”
姜闻笑了笑,手里拎着一个黑色的皮包。
江培安摇了摇头,道:
“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坐,喝酒还是茶?”
经过近两个月的相处,大家的关系似乎更近了一步,言语间少了些客气,多了点熟稔。
姜闻倒是想喝酒,但是他拍了拍黑皮包,开口道:
“还是茶吧。”
江培安回头看了他一眼,眼神有意无意的落在他的黑色皮包上。
江培安泡了两杯红茶,其中一杯递到姜闻的面前后,他就拿出手机开始捣鼓。
姜闻喝了口茶,笑着道:
“呵呵,耽误你一点时间,今天晚上跟人约好了?”
把短信发出去后,江培安收起手机,笑着道:
“这不是跟你约了。”
姜闻撇了撇嘴。
虽然江培安做的比较隐秘,但是有事情还是会落在有心人眼里。
他和胡婧的关系,姜闻约莫也能猜测到。
不过倒也没什么其他的想法,毕竟这个圈子实在是太乱了。
某女性演员上节目时曾透露一件旧事,某导演曾以500万的价格,让她去澳门陪玩一个礼拜。
甚至威胁她说如果不同意,就删除她在剧中的所有戏份。
这名女演员的爆料,无疑揭开了娱乐圈藏污纳垢的“遮羞布”。
很多人都知道,娱乐圈的水很深,里面的人鱼龙混杂,各种或明或暗的“潜规则”无处不在。
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交易,就连许多人行内人听了都不敢相信。
然而,这个能够逆天改命的圈子,依然令无数人趋之若鹜。
试问谁不想一朝得势,飞黄腾达,达到人生巅峰?
只是逆天改命的确实有,只是极个别少数,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沦为炮灰。
后世大蜜蜜在内娱的咖位自不用说,绝对是顶流艺人,但她当初也曾险些遭遇潜规则。
她刚出道不久,某导演在凌晨一点发来短信,让她一个人独自到他的房间聊剧本。
她一下子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于是假装没听到,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糊弄过去。
结果,第二天就遭到对方的报复,她的女一号无缘无故就被换人了。
同样遭到潜规则的,还有靠着主演《千山暮雪》开始走红的影儿。
这个导演的话却更加直白露骨,他让影儿晚上到他房间,需要在床上对戏。
把潜规则隐晦说成床上对戏,没有一点文化水平的人估计也表达不出来。
后来虽然失去了这个角色,但她却很好保护了自己。
毕竟角色多的是,以后还可以争取其他的……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这种事情将是许多女星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屈辱经历。
当然,这些人跟蓝洁英、张紫艳等人的遭遇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娱乐圈的内幕和潜规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表面风光靓丽的女明星们,其实各有各的难处,人生这碗饭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吃的。
所以,姜闻猜到了胡婧和江培安的关系,他也不会乱说。
当然,在片场看到胡婧和江培安偷偷调情的时候,姜闻不用猜就知道,这二位肯定不存在什么权钱交易,谁逼迫谁的事儿。
江培安是个年轻小伙子,胡婧年纪也不大。
一个有才帅气,一个貌美如花,走在一起再正常不过。
“所以你今天过来就是为了说这些的?”
江培安自然也知道姜闻在说什么。
不过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姜闻是聪明人,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他自己很清楚。
姜闻把杯子里的红茶一饮而尽,就像喝酒一样痛快。
随后他从皮包里拿出一沓文件递了过去。
江培安接过文件,问道:
“剧本?”
“你给瞅瞅。”
江培安恍然,姜闻因为《鬼子来了》被禁导五年。
从2000年到2005年,这哥们要解封了啊!
而他递过来的剧本也正是他那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
这不是一部人人都能看懂的电影,也不是一部让人人都喜欢的电影。
有的人仅是厌恶它表现手法的跳跃和神经质,比如电影里周韵那喊破了嗓子不断重复的“阿廖沙,别害怕一”。
当然也有非常喜欢它的,尽管他们都不一定能看懂电影。
《太阳照常升起》确实难懂。
一方面,它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会按照时间、现实的逻辑来讲故事。
而是完全电影化的语言,加上环形叙事的手法,把四个故事整合在一个主题之中,显得破碎。
另一方面,片子里涉及大量符号、隐喻,理解上就更困难了。
其实,观看《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应该选择一种特定的视角,那就是读诗歌与寓言的方式。
甚至可以换位想想,如果让你用一种诗歌与寓言的方式来讲述1958年到1976年的历史。
你会怎么来说?
如此一来,这部电影就会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每个人物都经历了荒诞的情节。
但这些情节在梦幻与情感的交织中统一起来。
人物的奇异的死亡成为影片最终的归宿,表达了生命的残缺与无常感。
然而,影片中也体现了生命的恒常与无畏,人物对于美好生命的渴望使他们不断抗争。
《太阳照常升起》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生命的复杂主题,尽管故事是悲剧性的,但人物的灵魂挣扎展现出一种奇异的美……
剧本并不算太厚,而且有些部份还能看到姜闻的手写批注。
写到某些地方的时候,姜闻还会用他的灵魂画技填补上几个分镜头或者机位图。
江培安静静的翻着剧本,姜闻就坐在一边也没有说话。
约莫过了四十多分钟,江培安才放下剧本,感慨万千。
有人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神作。
是一部需要挖掘细节,破开表象的电影。
除了将所有的线索,串联起来的成就感,那种因某个瞬间而被牵动的想象力,也能让观影者感到欣喜。
这种共鸣与共情,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是一种被遮蔽起来的情感。
对于《太阳照常升起》来说,这种遮蔽既是有意为之,也是无意之举。
有意是因为,这地方藏着,比直接告诉你更能达意。
无意是因为,这个地方本身就是空白和禁区。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太阳照常升起》都是一部需要想象力,来理解的电影。
从76到58,从悲歌到序曲,那一段历史伴随着火车,在轨道上留下阵阵轰鸣。
……
房间里此时已经是烟雾缭绕,一旁的姜闻仿佛一个大烟囱在不断的向外吐着烟圈。
再低头一看,自己面前不知不觉中也扔了那么多的烟蒂。
“怎么就突然想起来写这么一个本子?贼费烟。”
江培安把手里的烟掐灭道。
姜闻笑了笑,道:
“去年十月份的时候请了述评,述评你认识吧?就是我那部《鬼子来了》的编剧。
还有易洪波,易洪波你知道吧?他就是……”
在姜闻絮絮叨叨的描述中,江培安总算是理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2004年10月份,姜文邀述评、易洪波等三五好友到自己家吃晚饭。
酒肉穿肠,于众人陷入“昏迷”之际,姜闻讲了一个四段落的故事。
王硕说姜闻描述画面是一绝,如同亲历景色,让你别无他法,唯有烂夸。
述评说,他这样跟你说故事:
一双脚出现在画面里,沙地是白沙地,一片纯白,没有人走过。
而一般的人叙述的时候可能会说,从前,有个人,怎样怎样……
果然,故事讲完,众人哑然,起立鼓掌,一致表决弃掉原来的剧本,追奔姜闻的第三部导演作品:
《太阳照常升起》。
这回姜闻是受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的刺激,这让他脑子里响起了疆省歌曲。
姜闻的电影几乎全从文学作品改编。
不过他的改编,只取一瓢饮。
王硕看了《阳光》剧本,连说这是姜闻的东西,已经跟我没关系了。
姜闻说看完《生存》,脑子里就冒出《鬼子》,故事情节改动之大,气得小说作者尤凤伟讼之公堂。
叶弥后来看到改编剧本,说你们怎么扯这么远了。
结识于《有话好好说》,经《鬼子》一役,述评成为姜闻的“编剧天团”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
述评说姜闻拍电影,是把好几个电影往一个里塞。
给他攒一剧本,够给别人写七八个的……
这次意义更为重大。
述评说姜闻有个迷信,就是坚持认为自己的第三部作品很重要,一定要拍好。
今年五一节,在《让子弹飞》开机仪式之前,姜闻将编剧过土行请到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工作室。
过土行就是后来《太阳照常升起》的编剧,属于话剧圈那一挂的。
他先是让过土行听电影。
听完,过土行纳闷了:故事挺完整的,细节都有了,自己写出来不就完了嘛,干嘛还找编剧呢?
之后姜闻又把述评写的、装订考究的剧本拿给他看。
看完过土行更纳闷了:这不写得挺好的吗?
过土行勉为其难,改了一稿,然后到组里朗读剧本。
读完,姜闻带头鼓掌,说:
我鼓掌是给他的朗读鼓掌的,念得太好了,基本上没怎么改。
姜闻后来把述评和过土行关到一起改剧本。
悄悄吩咐助理在旁边留神听着,要是里面打起来,赶紧介入……
剧本改了无数遍终于定稿,姜闻又把阿成请过来指点一二。
阿成说电影通常都是短篇小说,最多是中篇的含量,但《太阳》却是个长篇。
他说这个拍摄难度极大。
但姜闻雄姿勃发,这次“找电影”在他的形容中是“不断地围追堵截。”
……(本章完)
Copyright 2021 乐阅读www.27k.net